今年正月,外公生病住院一個多月,仍未治好,3月2日還是走了。 很慶幸,外公生病期間,兒女子孫外甥等都陪伴左右,就這樣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時光。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的必修課。但當我們身邊的至親之人,面臨著死亡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去陪伴他走完最后的時光?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生命最后的讀書會》書籍中的作者在他母親最后的時光里,他是怎樣陪伴的? 這本書非常感人,也非常發(fā)人深省。它主要講述了在母親生命的最后時光,母子二人創(chuàng)立小型讀書會,以共讀一本書的方式,分享彼此感受,與母親順暢溝通,自然相處的故事。 本書豆瓣評分9.0分,多次再版,仍躍居亞馬遜暢銷榜,并獲得五星好評,還得到美國十大A級媒體聯(lián)袂背書,以及獲得余秋雨和蔣方舟等名家的高度評價。 蔣方舟這樣評價道:
本書作者是威爾·施瓦爾貝,世界知名出版公司Hyperion Books的副總裁和總編輯,也曾是《紐約時報》 記者,出版過《你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長尾理論》等知名暢銷書。 但在母親病逝后,他離開出版社,創(chuàng)辦了自己喜歡的烹飪網(wǎng)站。 也許我們都明白臨終陪伴的意義,可能見過相似的情況,或者也在我們身邊經(jīng)歷過。 但像威爾這樣陪伴一個臨終病人并不常見。當他得知母親得了癌癥后,并且時日不多了,這時作為至親的他,很想跟母親去探討一下病情。 可是跟重病患者去探討病情,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可能給她增加很多煩惱和焦慮。 01 但是,作為親人,我們又很想去了解她現(xiàn)在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想去關心,很明顯這是一對矛盾。 然而,在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威爾跟母親突然談到了讀書。 然后他問母親:你現(xiàn)在在讀什么書呢?母親就告訴他:我在讀某某一本小說。 正好,威爾也讀過這本小說,并且很喜歡小說的情節(jié)。 他突然想起了小說中的一個情節(jié),有一對夫婦,其中一個人得了癌癥,最終去世了,留下另一個人孤零零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然后威爾就根據(jù)書里面的內(nèi)容,問母親:你覺得主人公去世了以后,她的丈夫一個人能承受嗎?未來的生活會怎樣過呢? 很快母親就通過小說里的人物去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她回答說:當然會受到嚴重的打擊,不過這一切隨著時間終將會過去,終有一天還會恢復到以前的生活。 其實母親明白威爾是在通過書里面的一些內(nèi)容來問自己的情況,同時威爾也想了解自己。 威爾實際上也明白母親是根據(jù)書里面的情節(jié)來回答了自己的問題,同時也是母親自己真實的想法。 就這樣,他跟母親的關系越來越好了。于是有一天威爾對母親說:不如我們成立個讀書會吧,讀書會只有兩個人,就是你和我,我們兩個人同時去讀一本書,然后我們再去交流這本書,怎么樣? 母親欣然接受了,結(jié)果兩個人就一拍即合。于是,只有兩個人的讀書會也就這樣成立了。 其實這不是偶然的,在威爾很小的時候,母親每天會在臨睡前給他讀書。 如果哪一天沒讀,或者讀晚了,威爾就會不高興。而且他的母親也非常熱愛讀書,正是他從小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里長大,所以威爾后期成為了特別著名的一個出版社的編輯。 這與從小的環(huán)境是非常有關的,所以在陪伴母親最后的時間里,兩個人通過書籍的形式能夠互相的交流。 就這樣,兩個人通過讀書會,交流書里面的內(nèi)容,來交換意見和情感。 在這段時間里,威爾跟母親一起閱讀,然后一起去討論書中的各種各樣的事物。這些書里面有小說,暢銷書,詩歌,懸疑故事等。 有很多種類的書,通過這些閱讀,威爾逐漸跟母親探討了很多話題,比如探討人生的信仰,探討勇氣,探討生命、死亡、孤獨和感恩。 其實探討的這些話題,都是通過閱讀這些書,提煉書里面的話題。 如果沒有這些書,你怎么去跟一個臨終的病人探討呢? 雖然在母親的眼中,威爾是最親的人,在威爾的眼中,母親也是最親的人。 02 可母親或者父母親真的了解子女嗎?或者子女真的了解父母嗎? 其實真的不太了解,即使生活在一起,也并不了解。 對于生命或死亡,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通過這些書籍的閱讀,再進行話題探討,真的讓威爾在最后那段時間里更多地了解和理解了他的母親,年輕時做了很多事情。 舉個例子,作者想起了他小時候,母親經(jīng)常帶他去教堂,而且每次去,都是坐在第一排。當時威爾不是很理解,一直認為她的母親很強勢。 可是當他跟母親兩個人讀到女權(quán)方面小說的時候,尤其跟母親探討時,他發(fā)現(xiàn)母親一直在致力于去推動女權(quán)的發(fā)展,認為男女就應該平等。 這時他才真正意識到,原來自己并不是很了解母親。通過兩個人的讀書會,真的讓兩個人互相了解的程度越來越深,越來越親切。 同時隨著兩個人的交流和探討,威爾也越來越接近母親的精神世界。 其實,如果你不知道患者精神世界在想什么,那所謂的臨終陪伴也是徒勞的。 他越來越明白母親的這種堅強,這種努力是從她的精神世界底層迸發(fā)出來的力量。 其實,如果沒有通過書的探討,兩個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段里面,真的很難達到這樣一種默契。 威爾突然體會到了母親的無私,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可能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當中,早晚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當我們至親的人面臨著生命最后的時光時,我們需要給他們最親切的陪伴。 03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么陪伴呢? 其實,從書里威爾和母親的故事當中,我們已經(jīng)能明白到一些東西。 要陪伴,我們肯定要以對方喜歡的方式去陪伴,如果對方喜歡閱讀,但是我們天天給他談電視劇或抖音,其實這并不是對方喜歡的。 所以,陪伴的方式要比陪伴的時長更重要,陪伴也要以對方為主。 書里的威爾并不是每天都陪在母親身邊,也并沒有耽誤自己的工作。因為母親不允許,她說:你陪伴我可以,但是不許影響你的工作。 因此,威爾沒有長時間的陪伴在母親身邊,可他不在母親身邊時,會抽空去閱讀跟母親約定的書。 一旦有時間到母親身邊,兩個人就會暢談這本書,從互相交流之間增進了很多的了解。 其實除了本書中說的一種臨終陪伴的閱讀方式之外,當我看完了這本書后,除了沉浸在威爾跟母親的水乳交融的情感當中和感動之外。 還讓我想到了其他的一些東西,并不是臨終時需要陪伴,其實孩子的成長也需要陪伴。 此外,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互相支撐,這也是需要陪伴的。 總之,陪伴是無處不在的,如果我們每一種陪伴都能參考威爾跟她母親之間的這種方式,那這個畫面會是非常的溫馨。 比如,父母跟孩子之間,也可以約定家庭讀書會,通過共讀一本書,然后一起交流這本書的內(nèi)容,再進行意見的交換。 這是一個父母與孩子之間非常好的互動,夫妻之間也同樣是一個非常好的互動,能夠讓我們至親的人,在精神世界里有更多的意見交換,能夠更水乳交融。 讀完這本書后,與其說生命最后的讀書會,還不如說我們把生命當中的每一天,都當作一個讀書會。 這種方式不僅僅是在理解書本上文字的含義,更多的是借助書本,讓我們?nèi)烁酥g能有更好的精神傳遞,同時也是讀書的核心目的之一。 -The End- 如果覺得不錯, 請點擊一個『在看』, 你點擊的每一個『在看』,我都認真地當成了『喜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