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也稱“龍珠米”,《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上品。最為人稱道的,當數(shù)清熱祛濕的功效了。 薏米祛濕,是像疏通水道一樣將水排走。它入脾、胃、肺經(jīng),利水而不傷正、健脾而不滋膩。
白扁豆性味平和,一般人群都適合食用,尤其是脾胃虛弱的人,多吃一些白扁豆,可以健脾和胃。 但是要注意的是:豆類大多有一個益氣的特點,食用過多容易氣滯,讓人感到腹部特別脹,所以白扁豆可以常吃,但不能當'飯'吃。
做法:取白扁豆60克,山藥60克,粳米60克,紅棗15克,白糖60克。白扁豆與粳米分別淘洗干凈,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沸后,改小火煮至米、豆將熟時,加入山藥丁、紅棗,繼續(xù)煮至粥熟,加入白糖調(diào)勻即可。 功效:這款粥具有化濕止瀉的作用。 中醫(yī)認為,赤小豆性平,味甘、酸,能清熱退黃、解毒排膿。而赤小豆最主要的功效,是利水濕,消水腫。尤其如今正處濕熱的秋初,更少不了赤小豆。 外觀上:紅豆體積較大,多為圓柱形,呈暗棕紅色;赤小豆多為橢圓形,較細長,平滑有光澤。 硬度上:由于紅豆硬度較低,經(jīng)過烹煮變得粉糯,散發(fā)著獨特的豆香,可做成紅豆飯、紅豆沙、紅豆蓉等。而赤小豆的硬度較高,即使長時間泡水后烹煮,還是一顆顆很完整,煲煮時不易爛,湯液較稀。 現(xiàn)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把它列為上品,謂:“薯蕷,味甘,寒。 主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nbsp; 歸納起來就是說,山藥能補虛。它的藥性平和,不燥不膩,具有益氣養(yǎng)陰、補益脾肺腎、固精止帶的功效。 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弱、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尿頻帶下、內(nèi)熱消渴等證。 市面上的山藥有兩種,一種產(chǎn)于河南,叫懷山藥,也叫淮山。另一種產(chǎn)自廣西、廣東,所以叫廣山藥。兩者外形相似,功效也相同。 傳統(tǒng)認為,懷山藥質(zhì)量好,價格亦貴,多作藥用。 市場上??梢娨环N像鐵棍一樣大小的鮮山藥,口感甜綿,肥厚多汁。那可是山藥中的上等品,號稱“鐵棍山藥”。
中醫(yī)認為,冬瓜性味甘淡而涼,有健脾祛濕、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化痰解渴等功效,是一種平價又實用的保健品。
做法:冬瓜洗凈切塊,水鴨斬件,將所有材料放入瓦煲中,清水適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1~2小時,調(diào)味即可。 功效:水鴨性涼味甘,能補中益氣、平胃消食,與冬瓜同煮,是暑熱天清潤滋補的首選湯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