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有竹節(jié),象征著骨氣,所以中國文人總以竹子相喻,也與竹子相親。 魏晉時期,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這七個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世說新語》)。 中國藝術(shù)史上最著名的兩次雅集:一次是蘭亭雅集,主角是東晉文人王羲之、王凝之、王徽之、王獻(xiàn)之、謝安、謝萬、孫綽等等,在會稽山陰之蘭亭下,王羲之記下:“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一次是西園雅集,主角是北宋文人蘇軾、黃庭堅、秦觀、晁無咎、王詵、李公麟、米芾、張耒、王欽臣、晁補(bǔ)之等,李公麟《西園雅集圖》上題:“水石潺湲,風(fēng)竹相吞,爐煙方裊,草木自馨?!?/p> 看看,都離不開一個“竹”字。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典雅”曰:“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多美的意境! 蘇東坡更與竹子、竹筍有淵源。坡公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這句話為人所熟知;“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蘇東坡筆下與竹子相關(guān)的詩句隨處可見,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剛到這個小城就寫下了“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詩句;他一生喜好竹筍,“殘花帶葉暗,新筍出林香”、“相攜燒筍苦竹寺,卻下踏藕荷花洲”、“長沙一日煨籩筍,鸚鵡洲前人未知”、“林外一聲青竹筍,坐間半醉白頭翁”等,更是不知凡幾。 蘇東坡表兄文與可善于畫竹,他曾任陵州、洋州和湖州的太守,與坡公來往親密。著名的成語“成竹在胸”就出自文與可。 在《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蘇東坡這樣記錄文與可教他畫竹之法:“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jié)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fù)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從此,“成竹在胸”就成為做事前有通盤打算的概稱。 筼筜,是一種生長在水邊的皮薄、節(jié)長而竿高的大竹子,晚明文人袁小修所住的地方叫筼筜谷,他寫過一篇《筼筜谷記》:
這里對竹子的喜愛溢于言表。 清朝有個著名的文人鄭板橋,就特別愛畫竹子,他的題竹詩寫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薄把谬S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薄扒镲L(fēng)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場?!薄靶轮窀哂谂f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p> 竹子啊竹子,你簡直就是中國文人的化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