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年中華歷史,竹子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乃至信仰追尋都密不可分。 竹筍是果腹食材,竹編制作各種生活器具,竹子用來制筆造紙,竹樂器,絲絲入耳,扣人心弦…… 密碼君將從飲食,生活,人文,娛樂四個方面,帶你看看各地的竹子是如何走入人們生活中的。 竹之味 竹是高大喬木狀禾草類植物,竹鞭是他們匍匐地下的根莖,橫向生長,在節(jié)上發(fā)芽。一些芽并不長出地面,發(fā)育成新的地下莖,另一些則發(fā)育成為竹筍,鉆出地面長成竹子。 夏季完全埋在土里的鞭筍,冬天稍微凸起的冬筍,又或是雨后完全破土而出的春筍,竹筍,一年四季都有,容易獲得。在物資匱乏的時代,為了果腹生存,竹林成為了先民們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倪x擇,并就此傾心,無比喜愛。 安吉擁有著我國近十分之一的竹子,被有“中國竹鄉(xiāng)”的美譽。百筍宴,有熱菜,有冷盤,有湯羹,也有點心。冬筍餡料的餃子、餡餅,也豐富了今天百筍宴的餐桌。 竹之勇 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習(xí)慣精耕細(xì)作的中國人,卻永遠(yuǎn)不會止步于簡單的利用。就算是作為食物,也要追尋味道的極致變化。而走出廚房,更是竹無窮創(chuàng)造力的舞臺。 在四川都江堰, 六根木頭支起一個立體的三角形,叫榪槎。放上竹笆、竹籠,然后就地取材,把鵝卵石塞滿竹籠之中,合在一起叫竹籠榪槎。 這就是2200年前,古人用在都江堰治水的工具。在民生悠關(guān)之時,竹,再次變換形態(tài),背負(fù)起人們的信任。 湖南綏寧的上堡地區(qū)曾經(jīng)是古苗國的首都。上堡古國群山環(huán)繞,自然資源豐富,海洋般茂盛的竹林,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壁壘,也成為苗族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湘西地區(qū)、山溝縱橫,流水淙淙,自古以來,竹與水密不可分,人們逐水而居,相伴以竹,在捕魚的技藝上,發(fā)揮了竹編的手藝。這種竹編捕魚工具,一般使用壽命只有幾年,雖然看似簡單,卻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才能完成。勤勞智慧的苗家人就地取材,讓竹子成為獲取食物的必備工具。 竹之韌 竹中空外直,豁達淡然,又窕窕挺立,堅韌不拔,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將竹視作高潔品格的典范。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除卻窗外斑駁的竹影,書房之中,竹同樣無處不在,竹筆、竹簡、紙張…… 也許正是這靜默的陪伴,讓文人墨客有了關(guān)于竹的浪漫聯(lián)想。 ![]() 湖南耒陽是蔡倫的故鄉(xiāng)。耒陽黃市鎮(zhèn)擁有十六萬畝茫茫竹海,這是蔡倫造紙的原料,手工造紙行業(yè)在這里曾經(jīng)盛極一時。 ![]() ![]() 古老的造紙技藝中,一種獨特的竹制工具出現(xiàn)了。將竹破篾成直徑不過毫米的細(xì)條,編織成席,這種工具叫做紙簾,是傳統(tǒng)造紙技藝中的關(guān)鍵所在。巧奪天工的手藝,也見證著竹子與中國文人一段特殊的緣分。 ![]() ![]() 一張紙,是竹經(jīng)歷重重磨難而走向輝煌的剪影。難怪日夜與紙為伴的文人,以竹為師,修身律己,追求著崇高的品德。 竹之娛 竹是中華民族樂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為中國古代的音樂分類“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樂,用“絲竹”代稱音樂。 ![]() 黃金瑤鄉(xiāng)四面環(huán)山,擁有楠竹面積5萬畝,長期以來,這里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都和竹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幾迦苏J(rèn)為,他們的祖先“竹王”就是來自于竹子,所以,竹子對瑤族人來說十分神圣。用竹子演奏樂器和表演舞蹈,就是對先輩的敬仰,也是對未來的美好希望。 ![]() 除此之外,侗族人的合攏宴上,人們彎腰吹蘆笙,再現(xiàn)著先人勞作的姿態(tài)。重慶山城的竹嗩吶聲,猶如馬蹄奔騰,象征著曾經(jīng)舟車勞頓的遷徙之旅。 絲竹之聲,清脆的音符悅動,是中國人共同的審美。他們是娛樂,也是教化,更是種族凝聚的契機。即使在今天,透過絲竹之聲,我們?nèi)匀荒軌蚵牭?,千年之前的文化回響?/span>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