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寧 《 人民周刊 》(2019年第14期) 爸爸喜歡做菜,也做得一手好菜。雖是家常菜,質(zhì)樸卻又不同尋常,好像每樣菜品都可烹出不一樣的鮮香。爸爸退休后,基本上攬下了家里做飯的活。爸媽經(jīng)常早晨一起采買食材,他們喜歡買菜農(nóng)自家種的菜,看起來雖不算光鮮亮麗,吃起來卻更地道濃郁。夏秋季節(jié),陽光雨水豐沛,時令蔬菜既多又好。 爸爸勤勞能干,凡事從不敷衍,都做得認(rèn)真妥帖,力求干凈漂亮。爸爸認(rèn)為做好菜的前提是擇好菜、切好菜。他切起菜來一絲不茍,要求菜段的寬窄、粗細、大小近似。媽媽嫌爸爸做菜慢,爸爸卻說,切得好才能炒得好。估計是菜段勻稱才能均勻受熱,炒出來更好看更好吃吧。 每年清明,當(dāng)香椿芽枝干粗壯、葉子發(fā)紅時,爸爸會買來中等長短、飽滿鮮嫩的幾小捆,裹上雞蛋面糊后過油炸,蓬松飽滿,外酥里嫩。炸香椿是我吃不厭的美味。 香椿不易儲存,為了在其他季節(jié)也能吃到,爸爸會將香椿擇好、洗凈、晾干、放鹽,腌成半濕的咸香椿,裝袋后放入冰箱冷凍室冷凍,吃的時候取出幾顆,來個香椿炒雞蛋也是不錯的選擇。 爸爸喜歡吃魚。黃花魚、鲅魚、帶魚、偏口魚、鯧魚是家里常吃的品種。炸小黃花魚是我女兒的最愛,她喜歡吃酥酥的魚,就連魚尾巴也喜歡吃。上次休假回家,爸爸做了煎烹鲅魚。他先把鮮鲅魚切段過油煎好,配生姜、大蔥、花椒等佐料爆炒,再用醬油和醋烹一下出鍋。魚塊軟硬適中,沒有腥味,嚼在嘴里有彈性有韌勁,咸香適宜。 冬天里,酥鍋、卷煎、春卷、栗子雞、豆腐箱、酸辣湯都是家喻戶曉的博山過年菜,這些菜中屬酥鍋的技術(shù)含量最高。 多年前,爸爸跟一位博山廚師學(xué)習(xí)了正宗酥鍋的制作方法。酥鍋屬于大菜,口感綿密軟糯,主要使用豬蹄、牛肉、鲅魚、豆腐、蓮藕、海帶、白菜等,制作程序比一般的菜更為復(fù)雜,需要用兩三天時間準(zhǔn)備食材,好像完成一個小型工程項目。比如,鲅魚、豆腐需要過油炸好,豬蹄、牛肉焯水備用,海帶提前泡過蒸好,蓮藕切成片……各種食材的擺放順序也大有講究:為防止粘鍋,一般先將幾把湯匙放在高壓鍋底墊起來,放上蓮藕,再放上耐煮的牛肉,然后將豬蹄、海帶、鲅魚、豆腐依次碼上。食材擺好后再將適量的醬油、醋、料酒、白糖調(diào)好后澆入,湯汁這步是最難掌握的,需要憑經(jīng)驗和感覺。高壓鍋冒氣后半小時即可關(guān)火,徹底冷卻后放入冰箱冷藏,能吃好多天。雖然看過多次酥鍋的制作過程,我卻從不敢嘗試。 從我小時候開始,每天清晨爸爸媽媽都會早早起來做飯。一家人吃過飯后出門上班上學(xué)。爸媽常說,早飯吃好了再出門舒服一些,尤其冬天,吃過飯出門就不覺得那么冷。 細細想來,爸爸喜歡做飯這件事,一方面是因為勤勞,更多的是他對家人無私的付出和愛,這些關(guān)懷備至的情感已浸入每一道家常菜中。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爸爸用他的手藝滿足了我們的味蕾,溫暖著家人的心,時時喚醒我們共同的味覺記憶,也牽系著我們對家的思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