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蘇霍姆林斯基學習,我想應該從四個方面去做。
第一,
要學習他純凈的愛心。我用了“純凈”二字,是說不要把學生當工具,不要試圖通過學生謀利。
第二,
要學習他獨立思考的自由人格。我要特別強調一點。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個“大寫的人”,是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當上級的指示和他的教育實際發(fā)生碰撞時,他選擇的是孩子的心靈。他的教育眼光永遠對準孩子的心靈,而不是看上面怎么說。
第三,
學習他“目中有人”的教育觀。孩子在蘇霍姆林斯基眼里首先是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人。比如男人或女人,而且這個男人或女人承擔的不只是一個角色,而是無數(shù)的角色:在父母面前他們是孩子,在同學面前他們是伙伴,在鄰居面前他們是小鄰居,在醫(yī)院里面他們是個小病人--------教育就是要教會孩子承擔不同的社會角色。這體現(xiàn)了教育內涵的豐富性。在蘇霍姆林斯基眼里,孩子不只是現(xiàn)在的認,而且是未來的人,比如他是以后的拖拉機手、工程師、醫(yī)生,并且是未來的妻子或父親。蘇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觀中的“人”,含義是多么的豐富!
第四,
學他搞真教育,真科研。對蘇霍姆林斯基來說,教育科研首先不是嘔心瀝血的腦力勞動,而是和孩子一起摸爬滾打的體力付出。他作為一校之長,長期擔任班主任。在蘇護姆林斯基的實驗班中,他從學生六歲開始,跟蹤研究他們長達十一年,寫了大量的觀察日記。他對學生負責到了怎樣的程度?他曾經跟蹤觀察學生畢業(yè)二十五年內的變化,而這樣的學生有一百六十八名。在他去世后,人們在他的教育工作日記本上發(fā)現(xiàn)他跟蹤觀察、仔細研究過的學生名字竟有三千七百多個。試問,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還能不能找到第二個這樣的教育家?至少在我的視野中是沒有的。這就是真教育、真科研。
今天我們究竟要怎樣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我得出的結論是:要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懷著一顆純凈樸素的心,面對純凈樸素的孩子,從事純凈樸素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