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寫這方面的題材,心里總是沉的,我們總是勸一些家長:期望值定的低一些,這樣有進步就很開心,面對孩子身上的種種問題,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要從哪里先教起。 有一位家長最初是因為孩子沒有語言才去看的醫(yī)生,后來診斷為譜系障礙,所以從那以后語言就成了她的心病,每天盼著孩子能開口說話。 幾次問我孩子什么時候能有語言?還能不能出來語言?會不會一直就沒有語言? 她的焦慮和重心都在語言上面,似乎孩子只要開口說話了,“自閉癥”這個標簽就可以摘了。 事實上真的是這么回事嗎?語言表達這一塊在自閉癥兒童身上,真的這么迫切和重要嗎? 先來看看自閉癥兒童的三大核心障礙:
我們逐一分析一下這三大障礙的問題: 先來說一說重復刻板行為和興趣狹窄這方面這一項看上去似乎不是那么至關重要,即使孩子將來走出家門,好像這一項也不會讓眾人覺得孩子是有問題的,也許只是有點個性而已,其實這種心理只是家長自己找個安慰罷了。 說的最簡單一點,相比較會說話的自閉癥兒童而言,家長認為至少這個行為表現的不是那么“明顯和怪異”,而不會說話,就覺得問題“很大”,好像一下子什么都暴露了。 事實上自己的孩子到底怎么回事你心里還是最清楚的,輕度的孩子還好說,重度的,重復刻板行為嚴重的孩子甚至只吃一種飯,三百六十五天就吃米飯,別的都不接受。 走路就走一條路,換另外一條就會哭鬧,家里的擺設一成不變,稍微變動一下位置他就會焦躁不安,必須復位才能安靜下來,水龍頭壞了不出水,也會哭鬧,一直要看到它出水為止……,而興趣狹窄呢,每天只看一部動畫片,只聽一首歌,只玩一種玩具……。 除此之外,重復,刻板行為還有以下幾種表現:
等等…… 面對這些種種令家長頭疼的行為,還是有方法去改善的,雖然進步和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并不是沒有希望,隨著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情緒的穩(wěn)定,這些行為的程度也會減輕,能夠得到一些逐步的改善。 再來看語言溝通障礙語言和言語問題障礙,有些家長理解的比較淺顯,以為只是不說話,或者說的少,事實上,語言障礙問題具體到孩子身上會是怎樣的呢?
也就是說,孩子的語言就算出來了,但是也會存在以上問題,譜系中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孩子語言雖然流暢,交談也可以,可是也有以上問題。 由此可見,自閉癥兒童的語言出來之后,并不是只要他能張嘴說話,其他什么就都跟著解決了,人們反而會從他們的話語方式和語氣上聽出孩子是有問題的。 這方面我們尤其感到無望和頭疼,因為好像無論怎么努力,怎么訓練,孩子們也很難達到語言流暢自如的水平。 即使孩子們語言溝通這方面有所提高,但也不會帶動社交能力,有的孩子也有自主語言,甚至社會性語言偶爾也有一些,但在社交方面,他們仍然很難跟別的小朋友建立起友誼,更不要說去維護友誼。 這些問題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這是因為自閉癥兒童的腦部發(fā)育出現了異常,負責語言功能的這一塊存在障礙,這是內因,這就如同,一只胳膊的人無論怎么努力,在某些方面還是做不了身體健全,有兩只胳膊的人做的事。 最后說一下社會交往能力的問題在三大核心障礙中,這一條尤為重要,最難改善的也是這一條。家長最應該致力于的應該是社交能力的訓練和和引導,這是因為,只有這方面的提高,才能夠改善和減輕那兩個障礙的嚴重程度。 而自閉癥兒童,最嚴重的就是社會交往能力的缺失,阿斯伯格除外,他們有社交意愿,也愿意同別人交流,但只是不會合理的運用語言,也沒有延續(xù)和建立友誼的能力。 先說一下什么叫做社交,怎樣才算是社交? (一)什么叫做社交
有的家長問:我的孩子和家人,和哥哥姐姐玩的可好了,也特別愛笑,這不是社交嗎? 如果孩子能和家人以外的人也可以做到嬉戲玩鬧,那才真的叫做社交,只和家人的互動玩耍是不能叫做社交的,另外,自閉癥兒童開心起來也是用笑來表達情緒的,并不是大眾狹義的認為就是一臉呆滯冷漠。 (二)怎么才算是社交 舉例:
等等……,以上例子是針對自閉癥兒童的,假如發(fā)現孩子有以上行為說明他們已經有社交意識了,家長要抓住時機去引導和鼓勵,并強化他們的這種行為。 一旦自閉兒社交意識有了覺醒,代表著孩子開始有了簡單邏輯思維能力,開始有了榮辱感,這不就是一個正常孩子應該擁有的嗎,假如我們的孩子在社交上有所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一個認識,能夠懂得人際交往,明白其中之規(guī)則和常識,那他們的語言邏輯性,和興趣愛好也就隨之開始擴展開來。 以上解釋完什么叫社交和怎樣才算社交之后,家長就會發(fā)現,這一切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太難了,簡直就是奢望,因為自閉癥兒童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社交。 具體表現如下:
…… 我們的孩子因為對外人,外界沒興趣,就算是有興趣卻又不懂得去維護和學習,所以就把自己封閉在了一個單調無趣的世界里,他們有意無意的屏蔽著外面的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想而知,行為怎么能不刻板,興趣怎么能不狹窄? 不去社交不去結識自己以外的萬事萬物,智力和認知怎能提高?所以,在三大障礙中,唯社交最重要,只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循循善誘,做好干預和引導,我們的孩子才能看到質的變化。 那么在這方面家長又該如何做到最好最恰當的引導呢? 權威專家鄒小兵有一篇很好的講述,專門就是跟家長們解釋和介紹如何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的,鄒教授認為社交干預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孩子的榮辱觀,原話如下:
舉例說明:
以上例子都是社交領域內的一些行為舉止,都表現出了不知榮辱,不知好歹等特點。 面對這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家長到底該從哪里入手,又如何訓練才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讓他們有榮辱感呢? 首先教孩子玩一個簡單的輸贏游戲,比如猜猜看,先讓他們明白什么是輸贏。 明白之后,等到孩子贏了就要極力的表揚和夸贊,同時給予強化物進行獎勵,而輸了的那位,則什么都沒有,還要露出特別沮喪的表情,讓孩子清晰的去感受輸贏帶來的不同。 同樣,孩子輸了之后什么也得不到,而對方則手舞足蹈的慶祝自己贏了,還能得到獎勵和表揚。 如此鮮明的對比,孩子才能明白輸贏,建立起榮辱感,逐漸有了爭勝之心,也會因為輸而體驗到失落的感覺。 這樣的游戲或者活動要經常做,比如外出走路,比快慢,和小伙伴比跳高,參與的這種東西越多,孩子的感覺越強烈,慢慢就可以知羞知恥了。 值得一提的是:每個年齡段都有對應的榮辱觀,家長要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一點點灌輸對應的榮辱觀。 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在社交上逐步而上,一點點敞開心扉,對外界產生興趣,他們接收的事物越多,認知也就越來越豐富,其他方面也就跟著提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