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黃穗平 黃穗平說脾胃 6月19日 上次我們講到夏季很容易感染濕氣,濕氣可能引發(fā)全身各種疾病,很多人留言問:怎么判斷體內(nèi)濕氣重?為什么自己一直祛濕,還是有濕氣?今天我來逐一回答。 《醫(yī)原·濕氣論篇》中說:“人知避風寒,不知避濕。能避風寒,不能避濕者,以風寒傷人顯而急,濕傷人隱而緩。隱則莫見,而受之也深;緩則不覺,而發(fā)之也遲?!?/strong> 意思是說,大家都知道躲避風寒,卻不知躲避濕氣的傷害,濕氣對身體的影響緩慢漸進,不易覺察,傷害卻巨大,難以消除。 因此,盡早認識到自己有濕氣,及時祛濕,才能降低濕氣對身體的影響。 01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濕”? ■ 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fā)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那么可以肯定體內(nèi)有濕了。 ■ 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觀察一下大便。如果大便溏稀不成形,容易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沖不凈,三五張手紙反復擦也擦不凈,需要很多手紙才能擦干凈屁股,有時候還便秘,也說明體內(nèi)有濕。 另外,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nèi)是否有濕氣。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了。體內(nèi)有濕的情況下,大便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干凈的感覺。 ■ 洗漱時看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干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jīng)出現(xiàn)問題了。如果你伸出自己的舌頭發(fā)現(xiàn):舌頭邊緣有鋸齒狀,白白的舌苔鋪滿了整個舌頭,舌頭中間還可能有裂紋,十之八九有濕氣。 ■ 小腿肚子發(fā)酸發(fā)沉 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發(fā)酸、發(fā)沉,雙腿沉重,難以抬起。當小腿肚子發(fā)酸發(fā)沉時,也是體內(nèi)有濕氣的典型特征。 大家對照一下,很容易判斷自己是否存在濕氣過重的問題了,總結(jié)一下濕氣的癥狀有: ● 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排便粘稠(不易沖掉)且多便; ● 舌頭邊緣有鋸齒狀;口干,口苦,口臭; ● 睡覺流口水、打呼嚕; ● 感覺身體沉重不輕松,關節(jié)疼痛; ● 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 ● 頭發(fā)油膩,脫發(fā); ● 臉上長斑,起痘,滿臉油光; ● 眼袋下垂; ● 胸口悶,頭暈沒精神,特別容易疲勞。 如果上面很多癥狀都符合,可以初步判定是濕氣重了,具體體質(zhì)類型可以找醫(yī)生判定。 02 為什么有些人一直祛濕 濕氣卻祛不了? 濕氣重的感覺不好受,有些人喜歡煮點紅豆薏米,來祛濕消腫,往往喝了一段時間,濕氣一點沒去,還覺得身體越發(fā)地腫了。 其實,90%的人煮紅豆薏米粥,食材都選擇錯了,所以濕氣才祛不了! ■ 真正有祛濕消腫作用的,不是紅豆,而是赤小豆。 中醫(yī)入藥都用赤小豆,紅豆則只供一般食用。因為只有赤小豆含有足量幫助人體排出濕氣的皂草甙物質(zhì),紅小豆效果則差些?!侗窘?jīng)》記載:(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只有用對了赤小豆,才能起到健脾祛濕的效果。 ![]() 「從外表看,紅豆比較圓,種臍不突起;赤小豆呈細長形,一側(cè)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p> ■ 虛寒者直接用生薏米,這樣不對。 薏米屬于淡滲利濕藥,可以祛濕,但性偏涼,對于脾虛特別是脾胃虛寒的人,如果光用生薏米就會損傷脾胃,而脾是負責運化水濕的,脾傷了,濕氣更加排不出,越祛濕反而身體越濕。煮之前可以將生薏米用小火炒到金黃色,把寒性減去,就能避免對脾胃的損傷。如果覺得麻煩,可以直接買炒薏米。 ■ 祛濕不忘健脾。 中醫(yī)認為:脾主運化,既能運化水谷又能運化水濕。而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化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就不易產(chǎn)生。因此祛濕切勿忘記健脾,而脾虛又分幾種類型,每種類型健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我推薦你看一看我之前的文章《夏季最易傷脾胃,3碗湯水來調(diào)養(yǎng)》。 在公眾號首頁回復關鍵字“3碗湯”,查看《夏季最易傷脾胃,3碗湯水來調(diào)養(yǎng)》。 ■ 祛濕要學會辨別不同的性質(zhì)。 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zhàn),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與風在一起叫風濕。因此要想更有效地祛濕,還得根據(jù)濕的不同兼雜,決定祛濕的方法。 接下來我也會逐步教會大家如何分清濕邪的性質(zhì)、種類及調(diào)養(yǎng)方法,大家繼續(xù)關注我之后的文章「祛濕第二步」與「祛濕第三步」就能知道了。 03 日常生活中,如何祛濕? 濕氣非常普遍,且因濕邪粘滯的特性,很難祛除。有的人吃了很久的祛濕藥或湯,還是無法消除濕氣,于是就放棄了祛濕。正確祛濕,找準方法很重要,方法對了,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避免潮濕環(huán)境是基本方法。 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huán)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nèi)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等等,避免外部濕邪侵入身體。 ■ 健脾養(yǎng)胃是根本方法。 外部環(huán)境僅僅是誘因,體內(nèi)環(huán)境太濕才是主因。“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中醫(yī)認為身體的濕邪是因為脾的運化功能出現(xiàn)問題,所以呵護好脾胃尤其重要,不要吃損傷脾胃的食物比如涼拌食品、冷飲、油膩食品;喜歡暴飲暴食的人也得克制,因為容易損傷脾胃。 ■ 加強運動是輔助方法。 體內(nèi)濕氣重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懶動少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愿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nèi)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引發(fā)一系列的濕病。運動可以緩解壓力外,還可以促進身體器官代謝,加速濕氣從汗液、小便中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打球、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都是很好的方法。 ■ 妙用祛濕膳食是不錯的方法。 蔥、姜、蒜不僅是家里常用的調(diào)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梢試L試在家里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nèi)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fā)過汗以后,病癥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于淋雨后預防感冒。 中醫(yī)祛濕的方法有多種,關鍵原則是強健脾胃,溫陽補氣,陽氣足了,濕氣就能化解,脾胃功能好了,水分的代謝能力也會正常。 推薦祛濕藥膳 ‖ 食療方 ![]() 陳皮普洱茶 材料:陳皮5克,適量普洱。 做法:開水沖泡飲用。 功效:祛濕化痰。 適合人群:痰濕人群,常見表現(xiàn)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舌淡紅,舌苔膩。 √ 陳皮可以理氣開胃,燥濕化痰。 √ 普洱茶偏溫,有調(diào)理腸胃的作用,現(xiàn)代研究還發(fā)現(xiàn),普洱茶對高脂血癥患者有輔助作用,因此對于濕氣較重的人來說,可以常常服用。 ‖ 食療方 ![]() 黨參白術茯苓粥 材料:黨參20克,白術20克,茯苓20克,大米50克。(2人份) 做法:將黨參、白術、茯苓一同放入鍋中,加清水煮沸后,文火熬成粥,加入適量的鹽調(diào)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濕。 適合人群:脾虛夾濕人群,常見表現(xiàn)倦怠乏力,大便溏稀,食欲減退, 神疲懶言, 食后腹脹,脘腹隱痛,遇勞而發(fā), 口淡不渴,面色萎黃,排便無力,舌淡或伴齒痕、苔薄白。 √ 黨參甘平,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的功效?!侗静菡x》載其“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涼,養(yǎng)血而不偏滋膩,鼓舞清陽, 振動中氣 ,而無剛燥之弊”。 √ 白術香燥而溫,可燥散中焦水濕,李杲在《脾胃論》中稱白術:“去諸經(jīng)中濕而理脾胃。” √ 茯苓煎成的水就是清水,貌似無色無味,其實有一種不易察覺的性味,在本草上稱之為“淡味”,味淡的東西性質(zhì)是向下的,將水濕這樣清稀的東西帶下,所以茯苓具有滲濕的作用。 以上三者搭配服用可以起到健脾祛濕的作用,適合脾虛夾濕人群日常調(diào)理服用。 |
|
來自: 螢火蟲HTM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