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濕熱的夏天里,空氣濕度都80%往上了,你是否有不思飲食、頭重如裹、身重或腫等情況,要不要考慮一下中醫(yī)界的“利尿劑”,促進水液代謝,讓身體清爽舒適。 凡以通利水道、滲泄水濕為主要作用的藥,稱為利水滲濕藥。因能使尿量不同程度的增多,將體內(nèi)蓄積之水濕從小便排出,故又名利尿(水)藥。 本類藥味多甘淡或苦;性多寒涼,或平而偏涼,少數(shù)溫;多歸肺、脾、腎、膀胱經(jīng),兼歸心、肝、小腸經(jīng)。主能利水滲濕,通利小便,導(dǎo)水濕之邪從小便出。主治水濕內(nèi)停之水腫、痰飲,濕熱內(nèi)停之淋痛、帶下、黃疸、水瀉及濕瘡濕疹等。 本類藥有傷陰之弊,故陰虛者不宜單用;部分利尿藥有毒或有墮胎之虞,故孕婦慎用或禁用。使用時尤常與行氣藥同用,以促進水液代謝。 現(xiàn)在此介紹利水滲濕的代表藥之一——茯苓。 【歌訣】茯苓甘平,滲濕利尿,補益心脾,安神莫少。 【來源】多孔菌科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藥性】甘、淡,平。歸脾、腎、肺、心經(jīng)。 【性能特點】甘淡滲利兼補,性平不偏。既入脾腎肺,利水滲濕而消除水腫與痰飲,健脾而促進水濕運化;又入心經(jīng),寧養(yǎng)心神而安神。藥食兼用,凡水濕內(nèi)停,無論寒熱或兼否脾虛皆宜,脾虛水腫或濕盛者尤佳。 【功效應(yīng)用】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 治水腫,常配豬苓、白術(shù)、澤瀉、桂枝等。 治小便不利,常配車前子、豬苓、澤瀉等。 治痰飲,停于胸脅之支飲,可配黃芪、防己、桂枝等;停于心下之水氣凌心,常配桂枝、白術(shù)等;停于胃之嘔逆眩悸,常配茯苓、澤瀉、半夏等;停于肺之咳嗽痰喘,可配陳皮、半夏等。 治脾虛濕盛,常配人參、白術(shù)、甘草。 治心神不寧、驚悸失眠,屬心脾兩虛者,常配人參、當歸、龍眼肉等;屬心氣不足者,常配人參、龍骨、牡蠣、遠志等;屬心腎不交者,常配遠志、石菖蒲、蓮子肉等;屬氣陰兩虛者,常配人參、麥冬、五味子等。 本品內(nèi)服10~15g,煎湯或入丸散。 而中藥“豬苓”與茯苓的功效相似,在此一并做出介紹。 【歌訣】豬苓甘平,利尿通淋,退腫除濕,久服傷陰。 【來源】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 【藥性】甘、淡,平。歸腎、膀胱經(jīng)。 【性能特點】甘淡滲利,平稍偏涼,入腎與膀胱經(jīng)。利水滲濕而消除水腫與痰飲。利水力強于茯苓,凡水濕內(nèi)停無論兼寒兼熱皆宜。 【功效應(yīng)用】利水滲濕。 治水腫、小便不利,常配茯苓、澤瀉、桂枝等。 治痰飲,常配澤瀉、白術(shù)、半夏等。 治濕濁帶下,常配蒼術(shù)、白術(shù)、山藥等。 治濕濁淋痛,常配車前子、澤瀉、土茯苓、滑石等。 治陰虛有熱之小便不利或水腫,常配阿膠、滑石、澤瀉等,如豬苓湯。 治肺癌、食管癌,將豬苓制成注射液(主含多糖)肌肉注射。 本品內(nèi)服5~10g,煎湯或入丸散。 更多利水滲濕中藥,請參照《顏正華中藥歌訣500首白話解讀本》,并且還有對各類中藥實用的分析介紹。 |
|
來自: 谷山居士 > 《醫(yī)藥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