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汽車組作品 作者丨胡洋 頭圖丨2010北京國際車展奇瑞汽車展示奇瑞瑞麒轎車 從零開始做到自主品牌銷量第一,奇瑞花了整整十年(1997~2006)。 回到世紀之初,中國汽車市場的拓荒時代,當年父輩們淘得第一桶金想買一輛“體面”的三廂家用轎車,大體上只有兩種選擇。要么花上十幾二十萬,去買一輛“老三樣”捷達桑塔納,或是掏不足十萬元,把一輛有模有樣配置還更高的奇瑞開回家。 那會兒吉利剛拿下生產(chǎn)資質(zhì),正照著天津夏利依樣畫葫蘆;長城還是一位皮卡專業(yè)戶,哈弗五年后才會出現(xiàn),它的前輩賽弗也要等到 2002 年夏;至于比亞迪,尚且是一家純粹的電池生產(chǎn)商,連汽車行業(yè)的邊兒都沒開始摸。 但從連續(xù)蟬聯(lián)第一,到跌出自主品牌前四,只給了奇瑞五年(2012~2016)。 車市寒冬中,奇瑞的增長是怎么來的? 先回到現(xiàn)在。2018 年堪稱車市寒冬元年,已是人盡皆知。28 年來的首次銷量負增長,跌幅便達到了可觀的 5.8%。低價位自主品牌成了重災(zāi)區(qū),2018 年銷量前 55 家自主車企中,實現(xiàn)增長的不到 10 家。 你很難想到,萎靡已久的奇瑞會是其中之一。 不止如此。2018 全年奇瑞集團完成銷量 75.3 萬輛,不僅在下行大趨勢中逆勢增長,而且同比增幅多達 11%。今年上半年,整體市場愈加惡劣的背景下,奇瑞集團在國內(nèi)售出 28.5 萬輛(另有出口銷量),相比去年同期增 8.5%,竟成了自主車企前十俱樂部中最為突出的一個。 (還少了一個星途) 如今的奇瑞集團,包括了奇瑞、觀致、凱翼、捷途、星途、奇瑞新能源、開瑞七個自主品牌,再加上合資的奇瑞捷豹路虎。這其中,捷途和星途,都是近兩年方才誕生的全新品牌。相對于主力品牌奇瑞,捷途和星途一低一高,分別負責(zé)在奇瑞品牌兩頭擴寬戰(zhàn)場。今年上半年奇瑞集團讓人眼前一亮的總銷量中,去年 8 月才正式加入的捷途貢獻了 5.43 萬輛;今年 4 月才上市的星途,則用三個月時間收獲了 5500 輛。 但看看老品牌,除奇瑞新能源外,奇瑞集團剩下的四大自主品牌和奇瑞捷豹路虎,實際上銷量都在悄悄往下走。 (數(shù)據(jù):公開資料整理) 尤其是作為絕對主力的奇瑞品牌。去年 8 月捷途上市,不到半年時間,為奇瑞 2018 年總銷量貢獻了 4 萬輛,使得奇瑞集團總銷量顯著增長的同時,也掩蓋了奇瑞品牌小幅滑落的事實。今年上半年,捷途累計銷量超過 5.4 萬輛,雖然奇瑞集團整體仍保持增長,但奇瑞品牌銷量由去年同期的 22 萬輛跌至 18 萬輛。整個奇瑞系品牌總銷量的增長,幾乎全靠新品牌捷途的一己之力。以至于到今年上半年,奇瑞品牌的銷量下滑再也藏不住了。 看上去奇瑞集團整體銷量逆勢增長喜人,但由于其中的捷途歸屬于奇瑞控股(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奇瑞商用車(奇瑞商用車有限公司),同屬奇瑞控股旗下的乘用車主體奇瑞汽車(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表現(xiàn)就并不似集團整體那么積極。2018 年,奇瑞汽車營收由上年的 294.7 億元,減少至 252.3 億元,跌幅 14.4%;凈利潤由上年的 2.64 億元,轉(zhuǎn)為凈虧損 5.28 億元。 除了捷途一家奏捷、星途初生不計,在奇瑞集團 2019 年上半年整體向好的背后,旗下幾大品牌其實都不好過。主力品牌奇瑞銷量下滑,凱翼下嫁宜賓后半年未滿萬,寶能入主后的觀致銷量銳減 3/4,商用車開瑞愈發(fā)邊緣化,合資品牌奇瑞捷豹路虎也是損失過半,剩下的就只有奇瑞新能源趁著政策東風(fēng)有所建樹。 創(chuàng)了新品牌,傷了自家人 在眾多自主車企中,奇瑞的多品牌及品牌升級戰(zhàn)略起步不早也不晚。 2009 年,奇瑞宣布劃分四大品牌,原有奇瑞品牌保留以鞏固平價市場,推出新的高端品牌瑞麟、威麟,分別主攻合資品牌價位的轎車和 SUV 市場,商用車歸入新的開瑞品牌。奇瑞并非個例,同樣是 2008~2009 年,當時排在奇瑞身后的吉利汽車,也將原吉利品牌分為帝豪、英倫、全球鷹三大品牌,其中帝豪負責(zé)上探高端市場。 然而這一輪自主車企們的多品牌/品牌升級戰(zhàn)略,包括但不限于奇瑞,很快便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落得個灰頭土臉。 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 年,原本快速膨脹中的中國車市增速陡降至 6.7%,這是自 1999 年來銷量增速首次低于 10%。自主品牌自然沒能幸免,奇瑞 2008 年凈利潤由上年的 10.1 億元跌落至 4.4 億元,這還是在政府補助由 2.9 億增至 4.7 億元的情況下。雖說之后市場很快又恢復(fù)了元氣,但在當時,奇瑞和吉利不約而同想到了提升品牌高度,來增強對系統(tǒng)性風(fēng)險的抵御能力。 但事實上,彼時無論是奇瑞還是吉利,原有主品牌的積淀、手中的資源積累,其實都不足以支撐其創(chuàng)立新的高端化品牌。那兩年的汽車行業(yè)輿論中,已經(jīng)不乏“自主品牌要改做精品”的建議。所以十年過后“事后諸葛亮”來看,自主車企的這第一輪多品牌/品牌升級,除了中國汽車人做好中國車的執(zhí)念沖動,也多少有大形勢的逼迫因素。 瑞麟和威麟高調(diào)登場,瑞麟的主力車型 G5 定價 15萬~20萬元,直指各大合資品牌。 奇瑞一向有“重研發(fā)”的美名,對于高端的瑞麟沒敢怠慢:G5 早早用上了渦輪增壓+缸內(nèi)直噴引擎,懸架結(jié)構(gòu)是豪華高性能車常見的前雙叉臂/后多連桿,底盤經(jīng)英國蓮花(路特斯)工程公司(Lotus Engineering)調(diào)校。誰能想到如今為車迷熟知的紐伯格林北環(huán)賽道,第一個開上去刷圈的中國車,居然是當年奇瑞麾下的瑞麟 G5。主攻 SUV 的威麟,也于 2009 年組隊參加了著名的達喀爾拉力賽。 (2009 年瑞麟 G5 在紐北跑出 8 分 56 秒) 瑞麟+威麟這套左右組合拳,最終打趴下的卻是奇瑞自己。2008~2013 年,奇瑞國內(nèi)總銷量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2009~2010 兩年短暫增長后,隨即迎來了 2011~2013 年三連降,年銷量跌回到 2009 年的模樣。 2008~2018 年間,中國乘用車市場規(guī)模從 700 萬輛增長至三倍有余。自主品牌更是在 130 萬輛基礎(chǔ)上翻了六七番,吉利從當年的 20 萬輛增至 150 萬輛,長城從 12 萬輛成長到如今超 100 萬輛。唯獨當初的領(lǐng)軍者奇瑞,銷量先漲再跌再漲,幾經(jīng)努力才勉強回到了 2010 年創(chuàng)下的高點 60 萬輛。 對于中國車市與自主品牌,2010 年到 2016 年是連續(xù)快速增長的七年,對于奇瑞,卻成了“失去”的七年。 (數(shù)據(jù):公開資料整理) 2013 年是奇瑞的最低谷:銷量跌出自主品牌前三,直至今日再也沒能回歸。這一年,奇瑞終于決心放棄多品牌戰(zhàn)略,“回歸一個奇瑞”。也是這一年,奇瑞內(nèi)部開始醞釀“江北項目”,次年成為歸屬于奇瑞商用車的新品牌凱翼,獨立于奇瑞汽車(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聚焦低價位市場。還是這一年,奇瑞與以色列集團合資的新品牌觀致進入市場。 另一邊,吉利也于 2014 年放棄了多品牌,連話術(shù)都似曾相識:“重回一個‘新吉利’”。 吉利當初一分為三取代了吉利品牌,而奇瑞則在推出新品牌時保留了奇瑞品牌。但當二者各自回到一個品牌,回歸后的新吉利順利延續(xù)了帝豪品牌時代,“一直都在”的奇瑞品牌卻怎么也回不去原來地位。第一輪的多品牌/品牌升級,奇瑞鎩羽而歸,瑞麟和威麟落幕,奇瑞只保留了原有的奇瑞品牌和商用車品牌開瑞。 尷尬觀致 在瑞麟和威麟誕生的同時,奇瑞還在摸索品牌升級的另一條路線。 早在 2007 年底,奇瑞與以色列集團的美國子公司量子,合資成立了奇瑞量子汽車(CQAC)。如果說瑞麟/威麟是奇瑞獨力、內(nèi)生的高端化嘗試,那么奇瑞量子則是另一條開放、外生的高端化路線。中以雙方醞釀了四年,2011 年奇瑞量子乘用車項目正式啟動,同時宣布了一個全新的汽車品牌:觀致。觀致由合資雙方按 50:50 出資,它是一家由中方企業(yè)主導(dǎo)的合資車企,這在當時乃至現(xiàn)在都十分罕見。 (觀致 3) 恰好就在奇瑞那邊的瑞麟與威麟品牌終結(jié)之際,“洋路子”的觀致于 2013 年,推出了處女作觀致 3 轎車。觀致請來了前 MINI 設(shè)計總監(jiān)何歌特操刀,首次登場是堪稱全球車展之首的日內(nèi)瓦車展,剛剛發(fā)布就在歐洲 E-NCAP 碰撞測試中獲五星。可以說在當時,觀致將中國汽車所能達到的上限提升了一大截。 接下來的故事就廣為人知了。 觀致主打品質(zhì)牌,但售價比肩一線合資品牌、SUV 最火熱時卻僅有轎車、產(chǎn)品設(shè)計和品牌風(fēng)格過于求穩(wěn)等諸多原因,讓觀致成了標準意義上的叫好不叫座。2013、2014 年,僅有觀致 3 轎車一款產(chǎn)品,觀致品牌年銷量未滿 1 萬;2015、2016 年,SUV 車型陸續(xù)加入,觀致年銷量猛增至 1.4萬~2.4 萬輛;2017 年,沒有新車型增援,觀致年銷量又掉回了 1.5 萬輛。 從觀致 3 正式開售算起,觀致 2014~2016 三年凈虧損達 66 億元。此時的奇瑞,正從先前多品牌的失敗中緩緩復(fù)蘇,急于轉(zhuǎn)型和拋棄包袱,對觀致的忍耐也逐漸達到極限。2017 年底,觀致在苦苦掙扎中迎來了新東家寶能,奇瑞所占股比由 50% 降至 25%,一只腳從觀致的泥沼中拔了出來。 寶能入主后,觀致在 2018 年銷量猛增。但一方面,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寶能關(guān)聯(lián)方采購;另一方面,銷量增長的同時虧損額也急劇擴大。2019 年開始,寶能帶來的刺激作用失效,觀致上半年銷量由去年的 3 萬輛跌至不足 8000 輛,又回到了之前的老樣子。觀致已經(jīng)不再是奇瑞的“親兒子”,但仍舊拖累著奇瑞集團的總體銷量。 (凱翼) 也是在 2013 年這個節(jié)點,奇瑞痛下決心砍掉瑞麟威麟、觀致登臺,“轉(zhuǎn)型”和“改革”成了當時的主基調(diào)。奇瑞內(nèi)部也免不了波瀾,奇瑞元老領(lǐng)銜、另辟陣地的“江北項目”逐漸顯露。奇瑞老家蕪湖市出資 20 億元,奇瑞抽調(diào) 200 余人并入股,在 2014 年結(jié)出果實:定位低于奇瑞的新品牌凱翼。 凱翼雖然也是奇瑞集團品牌之一,但它歸屬于奇瑞控股旗下的奇瑞商用車,與之前的乘用車主體奇瑞汽車相互獨立。這意味著凱翼難以借助奇瑞品牌現(xiàn)有渠道資源,而須自力更生。奇瑞希望能將低端車型劃給凱翼,以期在砍掉瑞麟之后能讓奇瑞品牌向上提升,但這樣分散資源的舉動又與當時“一個奇瑞”的戰(zhàn)略相悖。凱翼在銷售層面與奇瑞汽車相獨立,卻始終離不開奇瑞的蕪湖工廠生產(chǎn)。 這種尷尬的境地,在凱翼成立三年仍打不開局面的情況下,顯得愈發(fā)礙眼。2017 年中,凱翼被重新塞回奇瑞汽車。但很快,2018 年初,奇瑞又將凱翼的 51% 股權(quán)作價約 30 億人民幣,賣給了宜賓五糧液的子公司。奇瑞依然保留了少部分股權(quán),但凱翼不再是奇瑞汽車的全資子公司。凱翼搬遷至宜賓耗費了一整年時間,于是 2018 年也就基本無所作為。 奇瑞在第一輪多品牌戰(zhàn)略失敗后的第二次嘗試,觀致和凱翼,又是無果而終。 星途塵埃 無論觀致還是凱翼,依然和奇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都已脫離了奇瑞的完全掌控。在這兩個舊包袱被甩掉后,奇瑞的品牌家譜中又出現(xiàn)了兩個新面孔:捷途和星途。如果你至今從未聽說過這兩個名字,尤其是第二個,實在正常不過。 和凱翼類似,捷途同樣屬于奇瑞商用車旗下,與奇瑞汽車相獨立;不同之處在于,捷途是奇瑞商用車的“親兒子”,由商用車品牌開瑞工廠生產(chǎn),而非像凱翼那樣需借用奇瑞工廠。凱翼是奇瑞“內(nèi)部團隊再創(chuàng)業(yè)”的產(chǎn)物,而捷途是奇瑞控股為了讓奇瑞商用車能以更好的姿態(tài),切入低端乘用車市場而打造的新形象。甩掉了凱翼這個包袱,奇瑞集團需要一個品牌來攻略低價市場。開瑞嘗試過,但畢竟品牌商用氣質(zhì)太重,需要一個新的品牌來爭取乘用車消費者,這便有了捷途。 2017 年,奇瑞在觀致身上耗盡心力,已在醞釀將其轉(zhuǎn)手。而吉利和長城剛成立的高端品牌領(lǐng)克和 WEY,此時卻是人氣銷量雙豐收。等不及寶能正式宣布接手觀致,奇瑞就在當年 9 月法蘭克福車展推出了新的高端車系 EXEED。起初 EXEED 只是奇瑞品牌旗下高端車系,還掛著奇瑞車標,等到半年后寶能與觀致塵埃落定,EXEED 被升為高端子品牌,并敲定了中文名“星途”。 一直等到今年 4 月,早在 2017 年 9 月就已亮相的星途 TX(早期叫奇瑞 EXEED TX),才正式在國內(nèi)上市。亮相到開賣間隔長達一年半,這對于產(chǎn)品新鮮度的消磨,對初生的新品牌星途并不是好事。作為奇瑞旗下的高端品牌車型,星途 TX 卻與上市已一年的奇瑞品牌 SUV 瑞虎 8 迎面撞上。二者尺寸幾乎完全一致,1.6T 版采用同樣的動力總成,根本的不同是星途基于新平臺 M3X 而瑞虎基于 T1X 平臺,但而這對于消費者來說并不是容易感知的區(qū)別。 星途 TX(12.59萬~17.59 萬元)與奇瑞瑞虎 8 的 1.6T 版本(11.99萬~15.59 萬元),官方指導(dǎo)價有相當一部分重疊。高端品牌定了個非高端價,一方面可以說星途初來乍到以此表誠意,但另一方面就星途自身而言,這樣的定價并沒能和奇瑞品牌拉開差距。高低品牌定價擠在一起,層次和差異化無從談起。 雖然也是自主品牌新一輪升級中的一員,但星途是其中最沒有存在感的。時至今日,領(lǐng)克和 WEY 不說人盡皆知,好歹也在公眾心中占了一席之地。而星途這個名字,非汽車愛好者的絕大多數(shù)人恐怕都聞所未聞。這當然與三個品牌的發(fā)展進度有關(guān),但即便對比領(lǐng)克和 WEY 剛發(fā)布時的熱度,星途自始至終都望塵莫及,知名度和公眾認知度低到塵埃里,也是再自然不過。 (百度指數(shù):星途與對手不在一個量級) 上市三個月,目前只有 TX/TXL 單一車系,星途收獲了 5500 輛銷量。據(jù)傳星途內(nèi)部的 Q2 銷售目標定在了 6900 輛,完成率勉強超過 80%。與之相對的,同星途 TX 有互搏之嫌的奇瑞瑞虎 8,卻在上半年賣出了 4.4 萬輛。對于一個新生品牌,銷量意味著能見度和口碑傳播速度。初生的星途,面臨著知名度低—品牌高度上不去、品牌高度上不去-知名度低的難題。 而星途目前的兩款車型 TX 和 TXL,還并不是星途品牌的入門門檻。今年 8 月成都車展,星途將帶來品牌第二款車系、定位低于 TX/TXL 的緊湊型車 LX。LX 將使星途目前本就不高的門檻(12.59 萬元)進一步降低。 對于消費者來說定價低自然是好事,但對于一個肩負奇瑞高端化重任的品牌,倘若無法向上拓展,那它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結(jié)論就很是微妙了。 (捷途 SUV 產(chǎn)品線) 主品牌奇瑞也在 2013-2014 年經(jīng)歷了轉(zhuǎn)型,部分低端車型剝離至凱翼后,如今形成了艾瑞澤(轎車)和瑞虎(SUV)兩大系列。2018-2019 上半年的銷量下滑,主要原因是在緊湊型 SUV 市場,瑞虎 3 和瑞虎 5 亟待更新。但現(xiàn)在捷途已經(jīng)占據(jù)著這部分 SUV 市場,奇瑞在這一重要市場又會迎來內(nèi)部掣肘的老難題。 作為奇瑞集團除新品牌外唯一的亮點,奇瑞新能源也并非可以高枕無憂。 早在 2015 年,奇瑞新能源就開始謀求單獨上市融資,在借殼海螺型材失敗后,又計劃今年登陸科創(chuàng)板。雖然奇瑞新能源已經(jīng)獨立運營,但資源不足使其只能基于奇瑞汽油車型推出電動版,或是研發(fā) eQ1 那樣的微型電動車。后者帶來了顯著的銷量提升,但畢竟價格低廉利潤微薄,還面臨著新能源補貼退坡,終歸不能是長久之計。掛著奇瑞車標的廉價電動車滿街跑,也無助于奇瑞汽車提升品牌形象的努力。 瑞麟、威麟、凱翼、觀致、捷途、星途,不算商用車、新能源和捷豹路虎,奇瑞這些年來先后推出了 6 個子品牌,數(shù)量在各大自主車企中數(shù)一數(shù)二,至今能讓普通人記住的,只有觀致勉強算一個。奇瑞多生了很多孩子,卻沒有哪個會打架;既沒有撿到新品牌的芝麻,反而險些丟掉了老品牌奇瑞這個西瓜。 前四個品牌或失敗或轉(zhuǎn)手,算是奇瑞這些年交的學(xué)費(雖然這筆學(xué)費太多了點)。交完了大筆學(xué)費,奇瑞的答卷是捷途與星途。此時的奇瑞已不比當年,年銷量跌出自主前 5、車企前 15;產(chǎn)品售價萎縮,轎車最高不過 12 萬元、SUV 不超過 15 萬元。奇瑞品牌本身就亟待向上提升,至少重回自主品牌一線。在這種情況下,奇瑞卻再次同時在高、低兩線新增品牌。5萬~15 萬元本是自主品牌的傳統(tǒng)區(qū)間,一個奇瑞品牌就可以完全覆蓋,如今卻有捷途、奇瑞、星途三個品牌擠在這里。 奇瑞是自主車企中,少有重研發(fā)重質(zhì)量的一家,即便銷量不再位列自主品牌一線,仍堅持整車平臺的正向自主研發(fā)。2010~2017 年(2018 數(shù)據(jù)暫無),奇瑞汽車營收起伏下行,政府補助由 11 億元降至不足 1 億,但資產(chǎn)負債表中開發(fā)支出項的每年增加額,始終保持在 14億~16 億元。 (數(shù)據(jù):上海清算所信息披露) 但對于品牌的戰(zhàn)略布局、設(shè)計規(guī)劃乃至具體的形象建設(shè),奇瑞經(jīng)歷了一系列挫折再上路,依然找不到像領(lǐng)克、WEY 那樣清晰而獨特的方向。當年的觀致空有業(yè)界好評,卻無法讓消費者有真正刷卡買單的沖動。汽車作為大額商品看似應(yīng)是理性的消費,但主導(dǎo)最終行為、做出最后決定的卻往往是感性。曾經(jīng)觀致輸在這一點,而今星途也沒什么明顯長進。 星途在今天所面臨的困難,要遠大于當年的瑞麟/威麟,也要遠大于曾經(jīng)的觀致。作為基礎(chǔ)的奇瑞集團和奇瑞品牌,早已不是當年呼風(fēng)喚雨的自主品牌一哥,技術(shù)積累和口碑積累雖在,但品牌層面的知名度、認知度、溢價能力都打了折。高端品牌的招牌要豎起來,離不開原有母品牌的興盛,而奇瑞品牌卻在承受著星途與捷途的兩頭擠壓。歸根結(jié)底,是整個奇瑞集團眼下并沒有足夠的底氣,去支撐一片能容下三個品牌的市場空間。 不論高端還是低端,新品牌應(yīng)該是向外擴出來的,而不是向里擠出來的。 End |
|
來自: cat1208 > 《經(jīng)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