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脹 【證型】鼓脹氣濕熱,瘀水陰陽虛。變證出血昏迷與黃疸 【選方】 鼓脹瘀結用調營,水熱中分茵陳清。 寒濕困脾實脾飲,滯濕柴疏及胃苓。 陰虛六味合一貫,陽虛附理濟腎輕。 變證黃疸甘露消,出血瘀熱犀地停。 神昏安宮龍清營。 【附方】 脾虛濕困用胃苓,水熱腹脹急舟車。 氣血八珍人參養(yǎng),脅下癥積鱉甲煎。 瘀腫甲錯蟄蟲丸。 【辨證】 鼓脹腹大脹滿癥,瘀結刺黑暗細澀。 水熱急熱苦黃數,寒濕囊腫困溏膩。 滯濕脹氣白膩弦,陰虛煩躁少細數。 陽虛暮急腫無力。 注意變證增加黃疸。 【說明】 1. 證型 常證 (1)氣滯濕阻:疏肝理氣,運脾利濕—胃苓湯合柴胡疏肝散 (2)水濕困脾(寒濕困脾):溫中健脾,行氣利水—實脾飲 (3)水熱蘊結(濕熱蘊結):清熱利濕,攻下逐水—中滿分消丸 (4)瘀結水留(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氣利水—調營飲 (5)陽虛水停(脾腎陽虛):溫補脾腎,化氣利水—附子理苓湯 (6)陰虛水停(肝腎陰虛):滋腎柔肝,養(yǎng)陰利水—一貫煎合六味地黃丸 變證 (1)大出血(出血):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犀角地黃湯(若瘀血互結用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活血止血;若氣隨血脫,陽氣衰微,用獨參湯加山萸肉回陽固脫,益氣攝血) (2)神昏(昏迷):清熱解毒,醒腦開竅—清營湯合安宮牛黃丸 (若痰熱內擾,蒙蔽心竅用安宮牛黃丸合龍膽瀉肝湯清熱豁痰,開竅息風;若痰濁壅盛,蒙蔽心竅,用蘇合香丸合菖蒲郁金湯化痰泄?jié)衢_竅;若氣陰耗竭,正氣衰敗,用生脈散/參附龍牡湯斂陰回陽固脫) (3)黃疸: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甘露消毒丹 注意:十版變證與九版變證略有不同,較九版多了黃疸。具體內容如下 1.黃疸 臨床表現:身目黃染如金,倦怠乏力,煩躁不寧,納食欠佳或不欲食,惡心厭油,肝區(qū)脹痛,腹部膨隆,雙下肢水腫,尿少如濃茶,大便溏;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代表方:甘露消毒丹。 本方由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蔻仁組成。若兼有神志不清,目不識人者,可加犀角(用水牛角代)、菖蒲、郁金;若氣虛乏力,少氣懶言者,可加黃芪、黨參、山藥、白術;腹部脹大、小便不出者,可酌情加以車前子、通草、豬苓、澤瀉。臨證可參見黃疸病證進行辨治。 2.出血 臨床表現:輕者可見牙齦出血、鼻衄或膚下瘀斑,重者病勢突變,大量嘔吐鮮血或大便下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 代表方:犀角地黃湯。 本方由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黃、芍藥、牡丹皮組成。若實熱較甚者,可加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出血不止,血色鮮紅者,可加白茅根、側柏葉、茜草;若疾病后期,氣陰兩虛者,可加沙參、西洋參、太子參、山藥。臨證可參見血證病證進行辨治。 3.神昏 臨床表現:神昏譫語,昏不識人,發(fā)熱,黃疸,煩躁不寧,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質紅絳,苔黃燥,脈細數。 治法:清熱解毒,醒腦開竅。 代表方:清營湯合安宮牛黃丸。 清營湯由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玄參、竹葉心、麥冬、丹參、黃連、金銀花、連組成,合用安宮牛黃丸。若神志昏迷較甚者,可加郁金、菖蒲;出血嚴重者,加大薊、梔炭、血余炭;若痰涎壅盛,可加竹瀝、瓜蔞、膽南星。若邪熱偏盛而身熱較重者,選用安宮黃丸;若熱動肝風而痙厥抽搐者,可改用紫雪丹;若痰濁偏盛而昏迷較重者,可改用至寶丹。 |
|
來自: 桑梓木秀于林 > 《中醫(y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