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赤為特征的一種肝膽疾病。本病的發(fā)生與外感濕熱邪毒,內蘊濕熱有關。濕從熱化則為陽黃,濕從寒化則為陰黃,濕熱夾毒則為急黃。甲型肝炎,急性、惡急性肝壞死均可見黃疸。肝癌后期、膽石癥阻塞亦可見黃疸,不屬本癥討論范圍。黃疸病機為濕熱郁蒸,肝膽失于疏泄。故治療以疏肝利膽,利濕清熱,祛瘀解毒為主,陽黃重在清熱,急黃更需解毒,陰黃當須健脾溫化祛濕。 (1)肝膽濕熱證(陽黃、急黃)癥狀:身目俱黃,鮮明如橘,口干口苦,心煩懊,脅痛腹脹,嘔惡欲吐,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絳,苔黃厚膩,脈弦數(shù)。 可選藥物:首選茵梔黃注射液,每回十至二十毫升,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至500毫升稀釋,靜脈點滴。濕熱蘊結,脅痛,發(fā)熱,尿道刺痛,小腹脹痛者,并服八寶丹,每回四粒,每天三回,以活血解毒。好轉后茵梔黃注射液,可改肌內注射,每回2至4毫升,并服茵梔黃口服液,每回十至二十毫升,每天三回。熱減濕存,可服茵陳五苓丸,每回6克,每天三回,以化氣行水,祛濕清熱。后期濕熱俱減,仍有黃疸,兩脅脹痛者,當舒肝利膽,理氣化濕,可服黃疸肝炎丸,每回1至2丸,每天三回。 (2)寒濕阻遏證(陰黃)癥狀:身目俱黃,其色晦暗,或如煙熏,脘悶腹脹,納少便溏,舌淡苔膩,脈濡緩。 可選藥物:首選茵陳術附合劑,口服,每回30至50毫升,每天兩回。 若濕濁阻中,噯氣頻作,嘔惡欲吐者,并服藿香正氣丸,每回一丸,每天三回。若時值暑月,暑多夾濕,濕濁阻中者,宜服六合定中丸,每回6克,每天三回。 提醒:黃疸一證,濕熱為患,病在肝膽,脾胃相關。熱郁毒盛,血瘀必然。茵梔黃注射液,重在清熱利濕,涼血活瘀,故首選其注射劑靜脈給藥,功效甚捷。濕熱毒邪充斥,血瘀阻絡則脅痛,下注則尿道刺痛者,必佐八寶丹,以化瘀解毒。熱減濕濁不化者,需化氣行水,濕熱分消,故用茵陳五苓丸。后期濕熱大減,氣機不暢,余邪不去,致脅肋脹痛者,用黃疸肝炎丸,以舒肝理氣,化濕清熱,善其后。但濕從寒化,寒濕郁阻而成陰黃者,當祛濕為要,濕為陰邪,非溫不能化,重在溫化寒濕。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故健脾亦極關鍵,因脾健則升,胃和則降,樞機利,則升降調,故用茵陳術附合劑,以溫化寒濕,健脾和胃,利濕退黃。若濕濁不化,阻于中焦,升降失常者,當佐藿香正氣丸,或六合定中丸,以芳香化濁,和中消食,令濕邪去,正氣安。 總之,黃疸辨治,首辨陰陽。陽黃濕熱,孰輕孰重,治當有別;陰黃寒濕,肝膽郁滯,寒濕困脾,濁邪阻中,非溫不能化濕,非芳香不能化濁。臨證必須明辨,才能辨治有序,效如桴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