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先來欣賞一組精彩的語句: 
或激情洋溢,或富于哲理,或幽默風趣,這些連珠妙語來自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但有一點,他是用英語寫的,從英文到中文的完美轉化,還需要有一個高水平的翻譯。 所以我們能讀到莎士比亞這樣精彩的語句,還應該感謝另外一個人,這就是民國天才翻譯家朱生豪。 2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在浙江嘉興,父親是一個商人,叫陸潤,母親叫朱佩霞,其隨母姓。 浙江嘉興自古人杰地靈,歷史上出現(xiàn)過很多名士才俊,比如漢代的朱買臣、唐代的劉禹錫,宋代的朱淑真、清代的查慎行、朱彝尊等,到了近現(xiàn)代更是英才倍出,王國維、李叔同、張樂平、豐子愷、茅盾、金庸、徐志摩等,皆是一時名流,卓有成就。 生于此一時代的朱生豪亦得天寵而生秉靈氣,五歲入嘉興開明初小讀書,九歲時以甲級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進入高小學習,又以優(yōu)異成績升入秀州中學。 這期間朱生豪的家庭不幸發(fā)生巨大變故:10歲時母親不幸病故,12歲那年,父親也因病去世,兄弟三人被姑姑領養(yǎng)。 這種不幸的命運與寄人籬下的生活,使朱生豪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據(jù)他自己說:“一年之中,整天不說一句話的的日子有一百多天,說話不到十句的有二百多天,其余的日子說得最多的也不到三十句?!?/p> 這種寂寞孤苦對朱生豪來說或許是另一種成全,他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學習。1924年7月,高小畢業(yè)后,朱生豪是以優(yōu)異成績跳級進入初二的,并于1926年畢業(yè),升入秀州高中。 3 1929年,朱生豪高中畢業(yè),被學校保送進入杭州之江大學學習。 在大學期間,朱生豪依然保持著沉靜之性。大二時,他參加了“之江詩社”,社長夏承燾老師稱他:“淵默若處子,輕易不發(fā)一言?!?/strong>但其才拔萃,深得師生之贊。夏承燾老師就曾這樣說他:“聰明才力,在余師友間,不當以學生視之?!?/strong>并認為朱生豪“英文甚深,之江辦學數(shù)十年,恐無此不易之才也”。 大四時,朱生豪認識了大一女生宋清如。他雖不愛說話,卻擅長寫情書,“我是宋清如至上主義者”,“醒來覺得甚是愛你”,這是朱生豪最為人熟知樂道的兩句情語。 宋清如本來就愛慕朱生豪之才,更哪堪如此情語攻心,很快成為其愛情俘虜。 
4 1933年,朱生豪大學畢業(yè),進入上海世界書局任英文部編輯,主要工作是參與編寫《英漢四用辭典》等。 1935年,國民政府對書籍出版嚴審控制,當時魯迅決定曲線救國,號召翻譯外國名作,特別希望有人能將莎士比亞作品全部譯出。于是各大書局開始組織專家翻譯世界名著。 朱生豪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了莎士比亞著作的翻譯,并寫信給宋清如說:“我要把譯著作為獻給你的禮物?!?/p> 朱生豪速度驚人,到1937年7月,已經(jīng)譯出了《暴風雨》《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第十二夜》等。 然而不幸的是,一月之后,日軍進攻上海,朱生豪寓所在轟炸中被焚,大部分譯稿毀于其中。他只得重新整理、翻譯。 1939年冬,朱生豪進《中美日報》館任編輯。1941年12月8日,上海淪陷,日軍沖進報館,朱生豪僥幸逃出,但全部譯稿與搜集的資料再次不幸“遇難”,幾年來的心血盡付東流。 5 1942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jié),相戀多年的朱生豪與宋清如終于結婚。 此時的朱生豪已經(jīng)失業(yè),譯稿被毀后,他再次重譯,靠著微薄稿費和宋清如教書的收入維持生活。他們寧愿忍受貧窮之苦,也不愿為敵偽政府效勞。 1942年年底,兩人返回嘉興定居,此時朱生豪已補譯出《暴風雨》等9部喜劇。為了全速翻譯,朱生豪閉門不出,到1943年,共譯出莎翁悲劇8部、雜劇10部。 然而,在這驚人的速度中,超負荷工作使他原不健康的身體加速衰弱,腰痛與牙痛等疾病一起折磨著他,而后來又不幸感染了肺結核。但朱生豪依然頑強堅持,筆耕不輟。 他說:“飯可以不吃,莎劇不能不譯?!?/strong> 可是,縱有此志,亦無奈身體病弱之極,1944年11月底,朱生豪肺結核病加重,而且產(chǎn)生了并發(fā)癥,實在無力工作,他甚至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只得暫時停止工作。 這時他已經(jīng)譯出莎劇39部中的31部。然而誰料這一停下,他再也未能拿起筆。在生命的最后,朱生豪悲痛地說:“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著命也要把它譯完?!?/p> 就這樣,一代翻譯奇才,帶著未完成莎劇全部翻譯的遺憾,也帶著對愛妻幼子的不舍,于1944年12月26日不幸病逝,年僅32歲! 32歲!英才早逝,蒼天何言! 朱生豪去世后,妻子宋清如一邊帶著孩子,一邊整理丈夫的遺稿,兩年后,出版其中二十七部,九年后全部出齊。 
6 朱生豪具有詩人的氣質與才華,其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迄今為止仍是我國莎氏作品最好的譯本之一,“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是朱生豪翻譯莎劇的宗旨。 在翻譯過程中,他反復閱讀原著,力求每個字、句都翻譯到位,譯文流暢,辭藻華美,風格卓著,既通俗易懂,又絕具文采,使用詞匯量之大,與原文大有一拼,最妙的是語言風格與莎氏比較相似,有人甚至認為兩人之間有著緣分的牽連,以致于達到了奇妙地默契。 戲劇大師、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首任會長曹禺,就曾稱頌朱生豪翻譯莎劇“功績奇絕”。 7 最后有必要說明宋清如對朱生豪譯莎的貢獻。 “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這句話用來說朱生豪與宋清如再恰當不過。在朱生豪翻譯莎劇過程中,作為戀人與妻子的宋清如給予了全力支持,“軍功章”里有朱的一半,也有宋的一半。 首先,宋清如不僅外出謀職供養(yǎng)家庭,還承包了所有的家務?!八g莎,我做飯。”多年之后宋清如這樣回憶說。 宋清如的體貼照料是朱生豪的精神支柱。其次,宋清如一直負責文字??惫ぷ?,即朱生豪譯出草稿后,交由宋清如進行檢查修訂。 這個工作量也是十分巨大而且繁雜的。宋清如當時被譽為“不下于冰心”的女詩人,其才華對于??苯^對是質量上的保證。 到1948年,朱生豪去世四年后,宋清如終于獨自一人完成180萬字譯稿的全部整理??惫ぷ鳎瑢⑵浣挥墒澜鐣殖霭姘l(fā)行。 1991年,80歲高齡的宋清如應邀出演電視劇《朱生豪》,其真情與質樸深深地打動了觀眾。1997年,宋清如心臟病突發(fā),與世長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