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七律是吊古詠史之作。浣紗廟,紀(jì)念西施之廟。西施的故事流傳很廣,據(jù)《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zhàn)敗,決心復(fù)仇。夫差好色,勾踐派人在諸暨城附近的學(xué)蘿山中選中浣紗美女西施和鄭旦,將她們送給夫差。于是夫差終日沉溺酒色,不聽忠言,放松了對勾踐的警惕,終于被越國滅亡。這首詩所詠的就是這一歷史故事。 西施
古代美女 第一、二句是說吳越兩國鉤心斗角,互相算計?!坝嫴叨唷保瑢懗鰞蓢味窢幍膹?fù)雜。獻(xiàn)美女西施,不過是越王算計吳王所采用的若干策略中的一個而已。雖說“相謀”,但這首詩主要說越王算計吳王。西施本人在吳越爭霸這場斗爭中持什么態(tài)度呢?顯然她站在自己國家的立場上,很好地實施了對吳王的美人計,所以第二句說她“已相合”,即做了很好的配合。詩人稱西施為“神女”,表現(xiàn)了對這位古代姐妹的美麗和勇敢的敬愛之意。 越王 這在三、四兩句中表現(xiàn)得最為充分:“一雙笑靨才回面,十萬精兵盡倒戈”。這是一副很精彩的對子,對得十分工穩(wěn),筆力又很雄鋒,出自一個女詩人筆下,實屬難得。五、六兩句客觀地描述了吳越相爭中的另兩個重要人物的命運(yùn)。第五句寫越國謀臣范蠡,他曾為越王滅吳立下大功,但他認(rèn)為越王的為人是只可同患難而不可共安樂,故滅吳后不辭而別,攜西施歸隱江湖。第六句寫吳國大臣伍子胥,他忠誠于吳王,多次勸諫夫差不要中越王的美人計,結(jié)果反被吳王所殺。 越王 詩人寫了這兩個差距很大的歷史人物,并非要對他們做出任何歷史的或道德的評判,而是為詩的最后兩句,也是這首詩的主旨作個鋪墊:俱往矣!帝王也好,功臣也好,美女也好,乃至得失勝敗也好,都已“逝者如斯”,失去了全部實際價值。只有矗立在諸暨城外澆江邊上那青青的學(xué)蘿山,還徒自以它的名字勾起游人對那段歷史的想象和慨嘆?!爸唤瘛保喝缃??!伴L江”,指諸暨城外的浣江,傳說中的西施曾在江中浣紗。 西施 詠史詩一般都要對所詠歷史事件或人物做出評價。如唐代崔道融的《兩施灘》:“宰豁亡吳國,西施隱惡名”;羅隱的《西施》:“西施若解亡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都反駁了“女人是禍水”這一傳統(tǒng)的唯心史觀,給人以啟迪。這首《浣紗廟》在立意上似乎無意對吳越爭霸的歷史做出認(rèn)真的評價,而只是沿襲舊說,側(cè)重于借歷史來表達(dá)一種現(xiàn)實的思想感情:人事無常。既然無常,對已逝的歷史的任何評價當(dāng)然都是沒有意義的了。 西施 這種情感帶有老莊哲學(xué)的虛無主義色彩,是消極的。它使這首詩缺乏思想的深度。但聯(lián)系到詩人生活的不幸,這首詩中的情感卻又發(fā)自她對人生的真切體驗,是真實的,并非“為賦新詩強(qiáng)說愁”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