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郭德綱長子、相聲演員郭麒麟,在一檔綜藝節(jié)目中自曝童年被性侵經(jīng)歷,事發(fā)公廁,當時六七歲的他遭40歲大叔“偽性侵”,當時嚇得大腦一片空白。 當時節(jié)目中的另外一位嘉賓姜思達就直言“這不是偽性侵,就是性侵”。 雖然十多年過去了,但23歲的郭麒麟依然清晰記得每個細節(jié),可想而知,這個可怕的經(jīng)歷在他心里留下多大的陰影!他的發(fā)聲,也讓兒童性侵害事件中長期被忽略的男童受害者受到了輿論的關注。 已知的兒童性侵受害者多為女孩,這也使男孩的父母放松了警惕。 甚至有一種思想認為,在性侵這件事上,男孩不會吃虧。 真的是這樣嗎? 男孩就不會成為惡魔的施害對象? 男孩便不會在性侵事件中 受到和女孩同等的身心傷害嗎? 7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4起性侵兒童犯罪典型案例,最高法刑一庭負責人表示,性侵兒童情節(jié)極其惡劣堅決死刑。 不誅惡魔,難佑天使。這一表態(tài)是對輿論呼聲的法治表達,也是對受害家庭的情感慰藉,更是對不法分子的嚴厲刑罰。 同時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性侵害兒童犯罪仍處于多發(fā)態(tài)勢。2017年至今年6月,全國法院共審結(jié)猥褻兒童犯罪案件8332件。 據(jù)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調(diào)查報告顯示:
專家表示,針對中小學生的性侵害,隱藏比例是1:7,也就是說1起性侵新聞曝光,背后也許就有7件已經(jīng)發(fā)生了。 在變態(tài)的眼中,單純脆弱的孩子只不過是他們發(fā)泄的對象,他們不考慮年齡,即使是3歲的孩子也有可能會被性侵。 相比未曝光的,我們知道的案件甚至有可能僅僅只是冰山一角。 在大眾的認知里,只要提到性侵,首先想到的就是女孩,至于男孩,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男孩子,吃不了什么虧”、“男孩被性侵的不多吧?”“對男性也算性侵?”…… 確實,媒體爆出來的男孩被性侵的事件不多,但事實上,男孩遭遇性侵要比想象中更多、更觸目驚心!
性侵之惡,真的沒有性別之分。就像壞人不會因為孩子小而放手,同樣也不會因為性別而放棄。
△圖片來源:INNOCENCE in DANGER公益海報 每一個數(shù)據(jù)都在告訴我們,男童被性侵的事實比我們想象中要嚴重很多,只是,愿意把受害經(jīng)歷講出來的極少。 男童被性侵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忽視。 傳統(tǒng)觀念覺得男孩是安全的,很多家長甚至不相信男孩會受到傷害。對孩子來說,受到傷害,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無異于再受一次傷害。 紀錄片《被性侵的男性》中一個男孩說自己被性侵后,爸爸知道了居然說:“如果是女孩子經(jīng)歷這個,那完了,幸虧你是男孩?!?/p> △圖片來源:紀錄片《被性侵的男性》 印度《真相訪談》有一期是兒童性侵主題,受訪者哈里什6歲被母親的親戚性侵,長達11年。 第一次他和媽媽說:“他總是亂摸我”,媽媽沒有任何反應。“又過了兩三年,我跟我媽說我流血了?!边@一次媽媽竟然說:“你吃太多芒果上火了?!?/p> 他說,我最怕的是,大家都不相信我,不相信發(fā)生的事情。 △圖片來源:《真相訪談》 其次就是社會的不重視。 媒體將重點放在女孩被性侵事件上,而種種數(shù)據(jù)顯示男孩被性侵真的不是只有被報道的那幾件。 同時大眾帶著看熱鬧的心理,“天啦,怎么是個男的”、“這男的也太慘了吧”、“這男的也太弱了吧,被欺負活該”…… 今年6月,化妝博主@FerNando花男朵在地鐵上遭遇猥褻。博主發(fā)文后,大眾以此打趣,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恥笑,讓人們忽略了:“原來,男孩也會被性侵”。 童年遭受性侵的人,該怎么度過這輩子?有句話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被性侵的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很難擺脫曾經(jīng)的那個噩夢,這個影響很有可能伴隨其一生。 1、男孩內(nèi)心更壓抑 社會的壓力讓男孩更難將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表達出來,長時間的壓抑,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即使鼓起勇氣講出來,有些可能會遭受到恥笑,甚至有些家長會教育孩子:“你是男孩子,你要堅強,你要忘記這件事。” 這些,只會讓我們的男孩更加孤立無援,內(nèi)心更加壓抑。 △圖片來源:紀錄片《被性侵的男性》 2、影響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 孩子在被性侵后,很長一段時間會害怕和別人有親密的肢體接觸,甚至還會排斥家人的親近。 國外有研究表明,男童被同性性侵雖然不一定會改變以后的性取向,但是會影響其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 3、情況嚴重會導致自殺 也許,他們中有些人看上去和常人無異,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余生大部分精力都在與羞恥、痛苦、恐懼、噩夢對抗,有些患上抑郁癥,而有些想不開的就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種現(xiàn)象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個體在受到創(chuàng)傷后隨著時間推移而更加糟糕,觸景生情后,出現(xiàn)自殘、自殺等應激性反應。 2017年7月,美國知名樂隊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寧頓在家中自縊身亡,年僅41歲。 查斯特從7歲開始遭到一名成年男子性侵,一直持續(xù)到13歲。他承認,自己多年來一直有想要輕生的念頭。 我們在呼吁保護女孩的同時,也要關愛男孩,由于男孩被性侵更具隱蔽性,維護權益面臨更大的困難,需要我們家長做的更多。 1、普及性教育知識 即使是現(xiàn)在這個開放的社會,絕大多數(shù)父母依然是談性色變。 臺灣作家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里,被老師性侵的房思琪曾經(jīng)想和母親談論“性”。 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p> 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 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房思琪原型林奕含 還是那句話,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卻不會嫌你的孩子太小。 在進行性教育的時候,不要回避,正確清晰地告訴孩子身體每個部位的名稱,隱私部位是一定不能讓別人輕易觸碰的。 告訴我們的孩子:如果你不想別人親你、抱你,可以大聲拒絕,拒絕一切你不喜歡的親昵,無論對方是誰。 談性并不可恥,合理的性教育,越早開始越好。 實在不知道怎么和小孩子開口的家長可以借助繪本,軒媽推薦適合大人孩子共同閱讀的性教育三部曲:
紀錄片《不沉默大聲說》里有過被侵害經(jīng)歷的孩子說:“性教育的遮羞布真是遮‘羞’么?遮住的恐怕是更多的悲劇罷了。” 家長們,性教育的遮羞布,真的應該扯下了。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2、拒絕開襠褲,從小注意隱私 在中國,一些家長,特別是老人,以男孩為榮,喜歡拿男孩的小雞雞開玩笑,讓男孩子在無形中感覺到,有小雞雞是一件值得炫耀和驕傲的事。 而且,大人越流露出欣賞的態(tài)度,孩子的這種優(yōu)越感和驕傲心理還會因這種夸獎繼續(xù)夸大,越愛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也可能更加喜歡暴露“小雞雞”。這個時候,很容易導致男孩子被傷害、被玩弄卻不自知。 家長要從根源上杜絕這一惡習的發(fā)生,不要給孩子穿開襠褲,其次,不論是自己還是孩子,都要建立一個健康的性觀念,對任何“摸小雞雞”的行為說不! 此外,家長還要培養(yǎng)孩子不隨地尿尿的習慣,讓孩子從小擁有羞恥心,明白在別人面前露出“小雞雞”是一種不正確的舉動。 3、爸爸需要做更多 上面提到的性啟蒙繪本,由父親和孩子一起閱讀效果更好,同性之間,孩子會增添更多的信任,同時爸爸陪讀,氣氛也會比較輕松,孩子也更易于接受。 給男孩洗澡這件事也應該由爸爸來做,一起洗澡其實是很好的性教育場景, 進一步提醒孩子,不能在眾人面前露出自己的生殖器,也不能讓別人隨便看和觸碰自己的身體,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當然,爸爸也可以多和男孩玩一些小游戲(比如撓癢癢),在游戲的過程中,告訴孩子,肢體接觸的界限在哪里?什么樣的行為是正常的,而什么樣的又是過分舉動。 4、留意孩子的異常 很多男孩在受到傷害之后,幾乎不會主動和家長說起,所以我們一定要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 如果孩子突然情緒不佳或性情大變,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知道,可以阻止情況嚴重化或者再次發(fā)生。 家長還要教育孩子,無論發(fā)生任何事情,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父母,當有人說“不要告訴爸爸媽媽”的時候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 5、如果發(fā)生,不要沉默 真誠地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平安無憂的長大,但如果真的遭遇不幸,請記得相信孩子說的話,同時不要保持沉默。面對兒童性侵,沉默就是縱容。 有些家長認為這是“家丑”,說出去丟人,對孩子來說,有些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要的是我們的處理方式。 請不要指責孩子“你為什么不跑”、“你怎么不喊救命”……不要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要第一時間帶孩子去醫(yī)院做身體檢查,視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心理老師的幫助;同時也要訴諸法律途徑,讓壞人得到應有的懲罰。 雖然不想承認,但這個世界有時就是很危險。保護孩子安全任重道遠,我們父母必須盡心盡力。 無論是女孩還是男孩,在成長的道路上,都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精心呵護。 我們在保護女童的同時,也請給予男童更多一點點的關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