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一個中國人,都在自己懵懂初開的某一年七夕,聽自己的母親或者外婆講過牛郎織女的故事。故事聽完了,你或許還會在大人的指點下仰望夜空,在燦爛的銀河邊找出滿天繁星中最明亮的那顆星,那就是織女,織女邊上還有兩顆較暗的星,和織女鼎足而處,正組成了一個紡車的形狀,銀河的東邊,也有一大兩小三顆星,中間那顆明亮的就是牛郎,牛郎兩邊那兩顆暗的就是牛郎挑著的兩個孩子?!疤祀A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恰?,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就這樣從牛郎織女的故事中,初次領(lǐng)略了愛情的珍貴和人世間的愁滋味。 牛郎織女的名字,《詩經(jīng)》時代的詩人們就已經(jīng)形諸歌吟。只是那時候的牛郎,還不叫牛郎,而叫牽牛?!对娊?jīng)·小雅·大東》中,織女、牽牛還只是星名,可見早在西周時期,那兩顆行星就獲得了織女和牽牛的名目。此詩有詩句還暗示當(dāng)時民間早就把織女星想象成了一個紡線織布的女子,把牽牛星想象成為一個牽牛拉車的牽牛郎,加之織女和牽牛并舉,這隱隱流露出兩者之間脈脈相望的關(guān)系。但從這首詩中,我們尚且無法找到牽牛、織女和七月七關(guān)聯(lián)的線索。 七月七是一個時間概念,而古人對星象的關(guān)注,也主要是源自星象對于時令的標(biāo)示作用,這就意味著,我們應(yīng)該到華夏先民的時間知識或者說歲時知識中去尋找七月七與牽??椗侵g關(guān)聯(lián)的因緣。 在《夏小正》的七月記事中提到織女星: 初昏,織女正東向。時有霖雨。灌荼。斗柄懸在下,則旦。 “初昏,織女正東向”所言為星象??椗怯梢淮蠖∪w星星組成,其中織女一為0等星,為全天第五亮星,在北方高緯度夜空則是最亮的一顆星星,而且由于織女星緯度較高,一年中大多數(shù)的月份都看得見,因此,高懸天頂、璀璨奪目的織女星肯定早就引起古人的注目,并根據(jù)它的方位變化作為觀象授時的依據(jù)之一??椗浅扇切闻帕校翱椗龞|向”的意思是指由兩顆較暗的星星形成的開口朝東敞開。當(dāng)《夏小正》時代的農(nóng)人們,在黃昏之后仰望頭頂?shù)囊箍?,看到明亮的織女星出現(xiàn)在深邃的天幕上,散發(fā)著柔和的星光,由兩顆較暗淡的小星形成的織女星開口朝向正東,他知道,七月到了,秋天來了,該是準(zhǔn)備收獲的時候了。 織女星朝向東方,東方是什么呢?黃昏的夜空,在織女的東方稍偏南的地方,在“河水清且漣漪”的銀河?xùn)|岸,不是別的,正是那顆讓織女朝思暮想、只能在七夕一會的牽牛星。牽牛和織女分居銀河兩岸,到了初秋夜晚,由于銀河正好轉(zhuǎn)到正南北的方向,直貫頭頂?shù)囊箍眨?strong>因此,這個時候,分居河兩岸的牽牛和織女正好一東一西,隔著銀河,遙遙相望。說到這里,牛郎織女的故事不是呼之欲出了嗎? 但故事還沒有到此為止。上面的這一番分析,說明了古人為什么會在七月關(guān)注牽牛和織女這兩顆星,為什么會把牽??椗墓适潞推呦β?lián)系起來。可是天上自在運轉(zhuǎn)的星星本自無名,這兩顆星分別被命名為牽牛和織女,又有何來歷呢? 輝映夜空的星象對于人間的意義,主要是在于其授時功能,即作為時間標(biāo)示的作用,《易傳》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明乎此理,則應(yīng)該從星象和農(nóng)時的關(guān)系入手,探究牽牛和織女的來歷。 如上所述,在《夏小正》中,“織女正東向”,和牽牛隔河相望,是七月到來的標(biāo)志。七月處夏秋之交,一入此月,則暑氣漸消,涼風(fēng)乍起,這個時候,女人就要開始忙碌了,紡線織布,準(zhǔn)備寒衣,迎接即將到來的肅秋和嚴(yán)冬?!对娊?jīng)·豳風(fēng)·七月》就道出了此意:“七月流火”,黃昏時候,大火星開始向西方地平線墜去,表明秋天開始了,“九月授衣”,九月已是萬物肅殺的晚秋,該是穿寒衣的時候了。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制,那么,七月,就該是紡織娘們飛梭織布的時候了。詩的前三章均以“七月流火”起興,表明這首歌很有可能就是古時候的織婦們在七月螢火明滅的夜晚,在燦爛的星光下,一邊搖動紡車織布,一邊反復(fù)吟唱的。天上,織女星光璀璨,地上,紡織娘淺唱低吟,人間天上,相映成輝,那顆照耀著人間紡織娘勞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賦予了織女的名稱,成了人間織女的守護神。 七夕節(jié)乞巧風(fēng)俗,顯然就是源于其與入秋夜績、女紅勞作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晉人葛洪《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xí)之?!逼呦χ螅瑡D女開始紡績裁衣,因此在這一天陳設(shè)針線,祈求心靈手巧,既是一種鄭重其事的儀式,也是一種勞作季節(jié)開始前的心理準(zhǔn)備。正是憑借著這種年復(fù)一年的乞巧儀式,牛郎織女的故事才代代相傳,流傳人間。 牽牛之名出現(xiàn)于華夏先民時間知識的另一個重要文獻《月令》之中。《月令》記載仲秋八月的黃昏中星叫牽牛,“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牽牛中,旦觜中”。然而,此牽牛卻非彼牽牛,不是那個在銀河?xùn)|岸跟織女隔河相望的牽牛,而是指二十八宿的牛宿。 原來,在古書中,銀河邊那個牽牛,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河鼓,《史記·天官書》說:“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逼渌^牽牛,指二十八宿中的牽牛,而其所謂河鼓,才是銀河邊的牽牛,銀河邊的牽牛何以一星而二名,牽牛之名又何以一名而二星,這實在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還一度成為中國天文學(xué)史上一段不大不小的公案。盡管各家對此現(xiàn)象的解釋各有千秋,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銀河邊的牽牛(即河鼓)才是真正的牽牛、最早的牽牛,先民們最早所關(guān)注的正是這個牽牛。二十八宿中的牛宿亮度很低,放眼望去,在滿天繁星中毫不起眼,根本不會引起農(nóng)耕先民的關(guān)注,因此最初也不會被農(nóng)耕先民用為紀(jì)時的依據(jù)。 那么,銀河邊的這顆星何以被命名為牽牛呢?“牽牛為犧牲?!睜奚钢T如牛、羊之類在祭典上宰殺獻神的牲畜?!短旃贂匪^“牽牛”,所指自是二十八宿之牛宿,但卻也足以表明,牽牛一名的意義是源于犧牲,而這也就意味著,銀河邊的牽牛亦取義于犧牲。《月令》提示,牽牛之得名與犧牲之間有時間因緣。八月,仲秋之月,正是動物膘肥毛豐的時候,于是天子巡視犧牲,察其體量毛色,合規(guī)中度的牲畜才能用為犧牲。此時,昏見南方的中星,作為視牲之月的時間標(biāo)志,被命名為牽牛,可謂順理成章。 這樣一來,織女和牽牛豈不是毫無干系了嗎?其實,當(dāng)七月,織女星升上天頂并垂顧人間織婦之時,牽牛星就已經(jīng)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牽牛與織女之間,盈盈一水,原本相去不遠。七月過后,當(dāng)一度高懸天頂?shù)目椗x開天頂向西傾斜時,牽牛星就后來居上,升上最高點了,歲序也就隨之進入仲秋八月了。多情的牽牛就是這樣在織女身后緊追不舍,然而天命難違,這對生死冤家之間永遠間隔著那段咫尺天涯的時、空距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此外,傳說因著織女有淚,故言七夕多雨。實際上,初秋七月正是中國大地連綿秋雨開始的時候,《夏小正》說:“七月,……時有霖雨?!?strong>由此可見,七夕故事的每一個關(guān)目都能在古人的時間感中找到源頭,天上的星星、人間的織女、初秋的陰雨,都因其在時序中的同時呈現(xiàn)而被聯(lián)系起來,共同編織了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 時間,作為大自然恒久不變、周而復(fù)始的節(jié)律,不僅決定著人們的生計作息,也引導(dǎo)著人們的認(rèn)識和敘事。“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時間,或者說大自然的節(jié)律,是造物造化眾生的腳本;“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浩瀚的星空,蒼茫的大地,是這個腳本搬演的舞臺;“天地萬物,化醇”,物類熙熙,眾生紛綸,則是這個舞臺上周而復(fù)始重復(fù)上演的戲劇。每年七夕,牛郎織女天河會,不過是這場戲劇中一個哀婉多情的片斷而已。 作者:劉宗迪,北京語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教授,文章原載于《讀書》,經(jīng)作者授權(quán)后轉(zhuǎn)載,文章有刪減。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