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開篇第一句便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莊子也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就是說學習是無止境的,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終身學習。 記得有部記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事實:一個人一生如果想要獲得過人的成就,注定與讀書和終生學習形影不離。 人生是一場永不止步的學習之旅,“學習”就像是由“學”和“習”構成的DNA雙螺旋,如同生命從1.0到2.0的進化,它是一場永不止步的認知升級之旅。 學習就像減肥,節(jié)食終會反彈,死讀書也可能變成書呆子,正確的方法勝過一切。減肥是終身目標,自律最重要,學習也一樣,不進則退,要保持謙卑,認知升級。 1 學習,就是在自我打臉中不斷成長 學習就是一個不斷迭代自己以前的認知,一個自我打臉重塑三觀的過程。很多時候,人的進步本身就是自我否定的過程,沒有這個否定再重建過程的人,注定沒有成長。 很多人說,成長就是,當你回過頭去看以前自己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以前的自己是個傻逼的過程。所以,如果你也經常自我打臉,不要羞愧,那是好事兒。 因為,那代表你在成長,在你進步,在不斷修正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史鐵生說過一句話:“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于人與豬的差別?!睘槭裁茨??因為人與人的認知天差地別的,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 禪宗講參禪有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王國維談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古今中外的幾種境界論,可以將其簡單翻譯為: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tài)。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物的一些規(guī)律,結束了一個認知周期。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空杯心態(tài),開始新一輪的認知周期。 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人和人根本的區(qū)別就在于這三種狀態(tài)。 2 學習,就是找到支點撬動認知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杠桿需要支點,學習同樣需要,你的思維如果沒有一個支點,努力是完全無效的。 有句話叫:一語驚醒夢中人,認知的改變,首先要有一種跳出世界看自己的意識,這“一語”就是改變的支點。就像愛因斯坦有說的:問題不可能由導致這種問題的思維方式來解決。 這就像刻舟求劍是找不到劍的,因為你的支點就是錯的。所謂“支點”,就是能夠幫助你脫離困局的阿斯加德彩虹橋,或者是一種力量的來源。 最近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一個盛傳的故事, 大英圖書館建了一棟漂亮的新樓,準備整體搬遷過去。但由于圖書太多,搬遷的工作量很大,花費也很驚人,據(jù)估計要350萬美元。這讓圖書館館長傷透了腦筋:怎樣才能用盡量少的錢,把海量的書,搬到新館去? 雇更便宜的人嗎?發(fā)動所有員工及其家屬嗎?抑或要求新館建設者承擔這個義務?都不現(xiàn)實。在“搬書”這個固有的思維模式下,可能很難找到更好的方案了。 這時,有位年輕人對館長說:“我來幫你搬,只要150萬?!庇谑悄贻p人在報紙上登了一則消息:“從即日起,大英圖書館提供免費的、無限量借閱圖書服務,條件是從老館借出,還到新館去......” 年輕人從“搬書”的思維模式,轉換為“還書”的思維模式,結果花了不到一個零頭就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自己也成為了百萬富翁。 我們都是從自己的理解和過往經歷,構建認知框架,然后再用這個認知去解釋世界,結果又局限在了這個認知框架里。 由于競爭越來越激烈,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說:終極不平等可能即將會出現(xiàn),我們今天的認知升級和終身學習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終身學習,在過去是情懷,在今天就變成了一件必須做的事情,除非你想干脆放棄,說我不干了。 3 學習,就是從刻意練習到擅長的過程 我們說到學習時候,很容易把學習的本意給忘了。學習這個詞如果往前追溯的話,那就是《論語》里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是《論語》的開篇首句??鬃硬焕⑹侵潦ハ葞?,一句話就把握了學習的最重要秘訣。大家注意是學而時習之,時是什么?是經常,時不時的就要習一下。 我就問一句,《蘭亭集序》你看了,你寫的出來嗎?練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習”的繁體字“習”一下子就能看出來習的意思,上面是一個羽毛的羽,下面一個白。這個“習”字是什么意思呢?《說文解字》里說:“習,從羽從白,數(shù)(shù)飛也?!薄皵?shù)飛”就是“多次飛翔”的意思,這是“習”字的本義。 你知道嗎?小鳥出生后,除了吃,就是不斷的練習飛行。像小鳥不斷地練習飛行,而且是高頻小幅度的刻意練習的過程,最后達到一種擅長飛行的狀態(tài),就是“習”,所以說“學而時習之”這句話是很有深意的。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這也是一種“習”的過程:你好像在“溫故”,其實是在反復刻意練習。 換句話說,“學”如同一個神經元建立初步連接的過程,“習”則是把這種偶然連接固化,進入到這個范圍,自動形成高帶寬的WiFi專線連接。 所以說要做到“學和習”的合一,第一是持續(xù)行動,第二是刻意練習。 持續(xù)行動就是保持穩(wěn)定,每天都在做這個事情,比如知識的學習。刻意練習是每一次做的都比上一次好,但要防止低水平勤奮。 4 高效學習,掌握復雜世界里的簡單法則 具體而言在學習上有兩種效率:技術效率和認知效率。 技術效率,就是不斷學習解決具體場景下問題的學習方式。認知效率,就是不僅掌握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還弄明白了問題表象背后的實質。 杰佛里·韋斯特在《規(guī)?!芬粫兄v到,我們處在一個由復雜系統(tǒng)構成的豐富多彩世界,但復雜世界背后也有底層邏輯,它蘊含著一些普世的簡單規(guī)律。 思維模型,是對復雜系統(tǒng)的某個側面或局部的規(guī)律現(xiàn)象進行表征的工具。通過學習和掌握這些重要且影響廣泛的規(guī)律,并以此建立的認知,應用在各個領域中,就能形成自己的跨界競爭優(yōu)勢。 比如這些不同領域的「多元思維模型」:第一性原理、黃金思維圈、復利效應、概率論、飛輪效應、金字塔原理、進化論、系統(tǒng)思考、二八法則、安全空間、底層規(guī)律、元認知、專注力、注意力、黑天鵝、遷移學習、長尾理論等。 多花時間去研究事物背后的規(guī)律,從規(guī)律入手進行學習,建立認知模型,工作效率才會更高。所以說,學習這件事情真的不是全靠天分,而是有一套系統(tǒng)的方法論。 常懷空杯之心,永遠不滿足于現(xiàn)狀。 小說《在輪下》中有這樣一句話:面對呼嘯而至的時代車輪,我們必須加速奔跑。有時會力不從心,有時會浮躁焦慮,但必須適應。它可以輕易地將每個落伍的個體遠遠拋下,碾作塵土,且不償命。
終身學習,你我依然在路上,從來知易行難,但求精進,無問西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