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為,得道的人,是道家傳說中的仙人,至少是看淡名利、云淡風(fēng)輕之人。 事實上,道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只需要擦亮自己的心性,就可以見道。 道本自足,何須外尋? 得道的人,不一定隱居深山之中。相反,真正厲害的人,隱藏在人群中。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 一個凡人,要突破3重境界,才能到達無為,成為得道者。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七章,老子說:
道家說,順為凡,逆為仙。 修道,要逆向而行。所以,我們要倒著看老子這段話。 第1重境界:定。道家說,人生而來到這個世界,像無根之樹,在茫茫人海中,隨波逐流,無根的人,是定不住的,一生飄蕩,精神得不到大自在。 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定不住,就是無法自控。 有的人下定決心,要改變現(xiàn)狀,結(jié)果第二天鬧鐘一響,又起不來,還是邁不出第一步;有的人天天喊減肥,看見美食卻忍不住大吃;有的人明明知道一段感情不合適,卻下不了決心,選擇離開…… 生活中,大多數(shù)是失控的人。 只有少數(shù)能自控,能自律的人,這些人,都會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各個領(lǐng)域的領(lǐng)軍人物。 定住自己,除了意志力,還要方法,要循序漸進。 人和失控的較量,就是一場能量的爭奪。 打個比方,人占30%,失控占70%,毫無疑問,人是失控的。 但是,人有一個優(yōu)勢,可以一點一點地激發(fā)無限的潛力。 下一次,人占31%,失控占69%; 下一次,人占35%,失控占65%; 下一次,人占40%,失控占60%; ……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可以一點一點掰回局面。 人占51%,失控占49%; 這個局勢,就會扭轉(zhuǎn),人開始掌握主動權(quán)。 人占90%,失控占10%;人就能穩(wěn)穩(wěn)地自控。 這就是“定”的方法。 一個人定得住,能自控,其實就是從外界收回和守住自己散發(fā)的能量,僅此而已。 第2重境界:靜。
人如果能自控,能定得住,那么就自然而然,會靜下來。 有的人想看書,卻很浮躁,靜不下來;有的人焦躁不安,卻難以調(diào)息。很多人都能動得起來,但是能靜得下去的人,卻需要定力。
一個人想要徹底地靜下來,就先要去除欲望和妄念,每天睡醒覺,頭腦中總會有些聲音,讓你干一些事情,想一些事情,這就是妄念。 該起床,你就起床;該做事,拿起就做。你真正做的時候,不會亂想。沒有實際行動,只在頭腦中想,那就是妄念。 養(yǎng)成言行一致的習(xí)慣,提高行動力,是定靜的基礎(chǔ)。 第3重境界:欲。控制欲望,是人類最難做到的事情。 事實上,欲望越控制,就越強烈。欲望不能控制,只能調(diào)服。 調(diào)服欲望,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筆者之前,是購物狂,也是美食家,工作壓力大,就靠買東西減壓,靠吃好吃的東西,找到樂趣。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是如此。 后來,經(jīng)過7年的定靜,潛心做事,欲望就漸漸地平息下來。 可以這么說,你定靜的功夫越深,欲望就生不起來,漸漸入道,到達無為;反之,你定靜的功夫越差,欲望就會翻來滾去,讓人變得浮躁。 以上這3重境界,其實是三位一體的關(guān)系,你做到其中一點,其它的也會彼此影響。回歸一個基本點,就是兩個字:清靜。
能清靜的人,就能做到無為。 現(xiàn)代人,對無為的理解,往往是跑偏的。 魏晉玄學(xué)的代表人物王弼,他對老子的解讀,比較恰當,“道常無為”,是“順自然也?!?/p> 所以,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就是該干什么,就干什么。 該做事,就做事;該吃苦,就吃苦;該享福,就享福;該倒霉,就倒霉;該生病,就生病;該活著,就活著;該死,就去死…… 由此可見,順其自然,說起來很簡單,幾乎沒有人,能真正做到順其自然,所以無法得道。 最簡單的,也是最難的;最偉大的,也是最平凡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