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8月7日是陰歷七月初七----七夕節(jié) 牛郎織女故事是我國古代四大神話故事(另三個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之一(故事內(nèi)容,人皆詳之,此不贅述)。 “織女”、“牽牛”二詞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中的《大東》篇。詩中的織女、牽牛只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東漢時期,無名氏創(chuàng)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牽牛、織女已是一對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妻的,是南北朝時期梁代肖統(tǒng)編纂的《文選》。其中對《洛神賦》的注釋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jié),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fā)展成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妻和人間的夫妻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故事中還沒有什么悲劇色彩。織女是天上仙女;至于牛郎的身世、籍貫,說法很多,全是后人附會,既是神話,想象空間極大,不足為怪。 “七夕”來源于古人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周期感,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我國古代,女孩必須善于針線女紅(gng),她們仰慕織女的心靈手巧。便選吉利的七月七日之夜,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仰望,遙祭織女星,乞求織女讓自己手巧。相沿成習(xí),約定俗成,成為不是法定卻影響很大的節(jié)日。 東晉葛洪 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褸,人俱習(xí)之”,說明七夕節(jié)起源于漢代。但是筆者認為習(xí)俗形成還要久遠,早于牛郎織女成為戀人,夫妻之前。七夕節(jié)使人們產(chǎn)生美麗的聯(lián)想,牛郎織女才從東漢開始成為戀人、夫妻、逐漸演變成凄美的愛情神話。 七夕節(jié)被加入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后,更加強大,逐漸影響到宮廷。宮廷也過七夕節(jié),再影響民間,七夕節(jié)便成為我國古代重要的節(jié)日。 《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shè)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稱為乞巧市。宋代羅燁、金盈之所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fù)得出,至夜方散。”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jié)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臨近七夕、乞巧市上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景況極盛。 明清以后,除此之外,更流行“丟巧針”游戲。即在七月七日這天上午,取一碗水在日光下曝曬,頃刻,水面似產(chǎn)生一層薄膜。立刻把平日縫衣或繡花的針投入碗中,若針浮水面,便是得巧。 現(xiàn)在,七夕節(jié)只在我國部分地區(qū)還有遺存,已經(jīng)形不成規(guī)模。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神話深入人心,人們雖然不知道七夕節(jié)的具體內(nèi)涵,卻仍然知道七夕是個古老的節(jié)日。 近些年,大量洋節(jié)涌入我國,許多年輕人過起西方的情人節(jié)。有好事者,想到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便稱七夕節(jié)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似是而非,很多人竟然不究其竟而盲從,更兼商家炒作,似乎已成定論。中華民族的七夕節(jié)被冠以洋節(jié)名,強換概念,不倫不類,憾哉! 切記,過七夕節(jié)的只是女孩—-----女人,只是乞巧,沒有男人,充其量可稱為女兒節(jié),絕不是情人節(jié)。 七夕節(jié)雖然已不在,但古人吟誦七夕節(jié)的詩詞尚在,采擷幾首,讓七夕節(jié)在我們心中復(fù)活! 唐 孟浩然 他鄉(xiāng)七夕 他鄉(xiāng)逢七夕,旅館益羈愁。不見穿針?gòu)D,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誰忍窺河漢,迢迢問斗牛。 唐 白居易 七夕 憶得少年長乞巧,竹竿頭上愿絲多。 唐 羅隱 七夕 月帳星房次第開,兩情惟恐曙光催。時人不用穿針待,沒得心情送巧來。 唐 祖詠 七夕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唐 崔顥 七夕宴懸圃二首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時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唐 權(quán)德輿 七夕 今日云輧渡鵲橋,應(yīng)非脈脈與迢迢。家人兢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霄。 唐 杜牧 七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 唐 林杰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宋 楊樸 七夕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宋 秦觀 鵲橋仙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元 馬鈺 南柯子 七夕吟 天上初流火,人間乍變秋。鵲橋銀漢瑞云浮??椗裣?,何處喚牽牛。閨女離閨閣,無愁自起愁。焚香乞巧拜無休。恁肯灰心,守拙列仙儔。 |
|
來自: zcm1944 > 《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