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gòu)成古建木構(gòu)架的構(gòu)件除了柱、梁、枋、檁(桁)之外,還有屋面木基層及其附屬構(gòu)件,以及它們之外的零雜構(gòu)件,它們有: 椽類:檐椽、飛椽、花架椽、腦椽、羅鍋椽、板椽(連瓣椽)。 連檐類:大連檐、小連檐、里口木 瓦口:筒瓦瓦口、板瓦瓦口。 板類:墊板、山花板、博縫板、樓板、滴珠板、橫望板、順望板、閘檔板、椽中板、椽碗。 其他:踏腳木、草架柱、穿、燕尾枋、雀替、替木。 現(xiàn)擇各類有代表性的構(gòu)件,分別將做法簡述如下。 (一)檐椽、飛椽(附大小連檐、里口木、閘檔板、橡碗、橡中板) 檐椽即釘置于檐(或廊)步架,向外挑出之椽。與檐椽一起挑出的,還有附在檐椽之上的飛檐椽,簡稱飛椽。檐椽長按檐步架加檐平出尺寸(如有飛椽,則檐椽平出占總平出的2/3,如無飛椽,則檐椽平出即檐子總平出),再接檐步舉架加斜(五舉乘1.12,或按實際舉架系數(shù)加斜)。檐椽直徑,小式按1/3D,大式按1.5斗口。椽斷面有圓形和方形兩種,通常大式做法多為圓椽,小式做法多為方椽。 飛椽附著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挑出部分為椽頭,頭長為檐總平出的1/3乘舉架系數(shù)(通常按三五舉),后尾釘附在檐椽之上,成楔形,頭、尾之比為1:2.5。飛椽徑同檐椽。 與檐椽、飛椽相關(guān)連的構(gòu)件還有大連檐、小連檐(或里口木)、閘檔板、椽碗、椽中板等。 大連檐是釘附在飛檐椽椽頭的橫木,斷面呈直角梯形,長隨通面寬,高同椽徑,寬1.1-1.2椽徑。它的作用在于聯(lián)系檐口所有飛檐椽,使之成為整體。 小連檐是釘附在檐椽椽頭的橫木,斷面呈直角梯形或矩形。當(dāng)檐椽之上釘橫望板時,由于望板做柳葉縫,小連檐后端亦應(yīng)隨之做出柳葉縫。如檐椽之上釘順望板,則不做柳葉縫口。小連檐長隨通面寬,寬同椽徑,厚為望板厚的1.5倍。 閘檔板是用以堵飛椽之間空當(dāng)?shù)拈l板。閘檔板厚同望板、寬同飛椽高。長按凈椽當(dāng)加兩頭入槽尺寸。檔板垂直于小連檐,它與小連檐是配套使用的,如安裝里口木時,則不用小連檐和閘檔板。 里口木可以看作是小連檐和檔板二者的結(jié)合體,里口木長隨通面寬,高(厚)為小連檐一份加飛椽高一份(約1.3椽徑),寬同椽徑。里口木,按飛椽位置刻口,飛椽頭從口內(nèi)向外挑出,空隙由未刻掉的木塊堵嚴(yán),里口木宋代稱大連檐,明代稱里口木,清代演變?yōu)樾∵B檐加閘檔板做法。 椽碗是封堵圓橡之間椽當(dāng)?shù)臋n板,長隨面寬,厚同望板,寬為1.5椽徑或按實際需要。椽碗是在檐里安裝修(裝修安在檐柱間,以檐柱為界劃分室內(nèi)外)時,用于檐檁之上的構(gòu)件,它的作用與閘檔板近似,有封堵椽間空隙,分隔室內(nèi)外,防寒保溫,防止鳥雀鉆入室內(nèi)等作用。檐碗碗口的位置由面寬丈桿的椽花線定,碗口高低位置及角度通過放實樣確定。椽碗垂直釘在檐檁中線內(nèi)側(cè),其外皮與檁中線齊。先釘好椽碗,再釘檐椽,椽從碗洞內(nèi)穿過,明早期椽碗做法,沿板寬的中線分為上下兩半,先安裝下面一半,再安檐椽,最后安上面一半,上下接縫處做龍風(fēng)榫,做工相當(dāng)考究。金里安裝修時,不用此板。 椽中板,是在金里安裝修時,安裝在金檁之上的長條板,作用與椽碗相同,但做法不同椽中板夾在檐椽與下花架椽之間,故名“椽中”,它位于檁中線外側(cè)的金盤上,里皮與檁中線齊。板厚同望板,寬1.5椽徑或根據(jù)實際要求定,長隨面寬(以上均見圖4-38)。 圖4-38 檐椽、飛椽、連檐、瓦口、閘檔板等件構(gòu)造及組合 檐椽、飛椽以及椽碗等件制作前都應(yīng)放實樣,套樣板,按樣板畫線,以保證做出來的所有構(gòu)件尺寸一致。 (二)羅鍋椽 用于雙卷星面頂步架側(cè)面呈弧形的椽子稱羅鍋椽。羅鍋椽長按頂步架(2-3檁徑)加檁金盤一份,斷面徑寸同檐椽。羅鍋椽制作之前須放實樣套樣板,按樣板制作。放實樣程序如下: 首先按頂步架大小及檁徑尺寸畫出雙脊檁實樣尺寸,作十字中線定出檁中心點。按舉架畫出腦椽(或椽),交于脊外金盤,過檁中心,分別作腦椽下皮線的垂直線,兩線共同交于O點,以O(shè)為圓心,O點至腦椽下皮和上皮的垂直距離為半徑畫弧,所得即為羅鍋椽圖樣。確定羅鍋椽形狀還有一個辦法,以檁上皮線向上一椽徑,定作羅鍋椽底皮線,再以此底皮線,按皮線,按椽徑確定上皮線。兩種方法均可。 羅鍋椽與腦椽接茬處上皮應(yīng)平,不應(yīng)有錯茬。為避免造成羅鍋椽腳部分過高,常在脊檁金盤上置脊仿條作為襯墊。脊仿條寬0.3檁徑,厚為寬的1/3。先將脊枋條釘置在檁脊背上再釘羅鍋椽。如使用脊仿條,在放實樣時應(yīng)一同放出來,套羅鍋椽樣板時將它所占高度減去(圖4-39)。 圖4-39 羅鍋椽的構(gòu)造和制作 (三)板椽(連瓣椽) 板椽,又名連瓣椽,是用在圓形攢尖亭檐步架以上的椽子。由于圓形攢尖建筑椽子的排列是以圓心為中心點的放射狀,所以除檐椽能施用單根椽子以外,其余檐步架以上各段均無法使用單根椽子。板椽就是將各間椽子合并為幾塊梯形或三角形板,以板代椽。板椽分塊大小應(yīng)考慮屋面弧度的大小。板椽應(yīng)通過放實樣或計算來確定兩端的寬窄和長度,套出樣板進(jìn)行制作。 瓦口是釘附在大連檐之上,專門承托底瓦和蓋瓦的構(gòu)件。瓦口總長按通面寬,明間正中以底瓦坐中,每當(dāng)尺寸大小須同瓦作負(fù)責(zé)人商議,根據(jù)瓦號及分檔號壟的結(jié)果確定,如為琉璃瓦,壟寬可按正當(dāng)溝定。 瓦口有兩種,一種為筒瓦屋面所用的瓦口,此種瓦口只有托底瓦的弧形口面,無瓦口山,板瓦屋面所用瓦口還要做出瓦口山,瓦口高按椽徑的1/2,厚按高的1/2,帶瓦口山的瓦口,高度應(yīng)適當(dāng)增加,以保證底蓋瓦之間有一定的睜眼(通常為2寸左右)。 瓦口制作要套樣板,按樣板畫線。備料寬度應(yīng)以對頭套畫兩根瓦口為準(zhǔn),瓦口口面弧度應(yīng)根據(jù)底瓦口面弧度大小確定。瓦口釘置在大連檐之上時,應(yīng)垂直于地面,不應(yīng)隨大連檐外口向外傾斜,釘瓦口時,一般應(yīng)比大連檐外楞退進(jìn)3分(1厘米)左右,瓦口底面應(yīng)隨連檐上口刮創(chuàng)成斜面(參見圖4-38)。 (一)整板 大木當(dāng)中的墊板主要指檁與枋之間的板,依位置不同分別為檐墊板、金墊板、脊墊板等,墊板長按面寬,減去梁或柱厚度一份,再加兩端入棒各按板厚一份,寬(高)按平水,厚按檁徑的1/4。墊板制作簡單,刮創(chuàng)直順光平,符合尺寸要求即可。圓形或扇形建筑的墊板應(yīng)隨檁、枋做成弧形。 (二)山花板 山花板是歇山建筑用來閘檔山花的木板,厚1斗口或0.8橡徑或按檁徑的1/4。山花板緊貼歇山山面的草架柱及穿安裝,立閘山花的板與板之間做企口縫搭接。制備山花板應(yīng)在地上放山花實樣,按實樣備料。實樣中應(yīng)畫出各檁子位置以及山面檐椽、踏腳木位置。山花板下腳截齊頭,立于踏腳木之上或附在踏腳木外皮,上端與花架椽、腦椽上皮齊。凡檁子位置均須留出檁碗,檁頭要伸出山花板外皮0.5斗口或1/3椽徑。山花板配齊后要打上號,按次序分組碼放,以待安裝。 (三)博縫板 用于懸山或歇山建筑,遮擋山面梢檁檁頭之板,叫博縫板,博縫板每步架為一段,每段 長同該步架椽子長,寬為6-7椽徑。兩段博縫板接茬托舌長為板寬的1/3。 博縫板內(nèi)面須按檁子位置剔鑿檁窩,以便安裝,窩深為0.5斗口或1/3椽徑,檁窩下面還應(yīng)有燕尾枋口子。用于懸山建筑的博縫板,最下面一塊要做博縫頭,博縫頭形似箍頭之霸王拳頭。畫法是:按博縫寬度的一半,由博縫板頭底角向內(nèi)點一點,連接這一點與博縫 板上角,形成一道斜線。將此斜線均分為7等份,以1份之長,由板頭上角向內(nèi)點一點,連接這點和第一份下端的點,成一條小斜線。其余6份,以中間一點為圓心,以1份之長為半徑在外側(cè)畫弧,兩側(cè)各余的二份,分別以1/2份為半徑,以一份的中點為圓心向外側(cè)和內(nèi)側(cè)畫弧;所得圖形即為博縫頭形狀。中間還可做成整圓,刻出陰陽魚八卦圖案。博縫頭另一種畫法是由中間大弧中心點向外增出一份,再連斜線,以所得各點為圓心畫弧,畫出的圖形較前一種更為豐滿(圖4-40)。 圖4-40 山花板與博縫板制作 傳統(tǒng)的博縫板畫線方法中有“三拐尺”定檁位法。是根據(jù)博縫板所在位置的步架、舉架尺寸和邊角關(guān)系,不用放實樣,而用90°角尺定檁碗及接縫位置。在放實樣有困難的情況下可采取這種方法。三拐尺定檁位方法如下: 假定博縫板所在位置步架為x.,舉架為7舉。將已備好的板料(大面平、邊直、兩端等寬)一端用90°方尺畫出一條直角線,以線與上邊的交點為準(zhǔn),以板寬的0.7(七舉)向內(nèi)側(cè)點線得一點,連接這點與板下邊和直角線的交點,得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即檁子中線,也是博縫板外一端的接口線,安裝時此線垂直于地面。以半檁徑加二橡徑所得尺寸為線段,做垂直于板上邊的垂線,使線段的另一端交于接口線上,所得交點即為檁子中心點。以這點為起點,用90°方尺,按步架、舉架關(guān)系(即直角三角形邊角關(guān)系)一尺一尺向上勾畫,使若干次水平線段之和等于步架x,若干次舉高之和等于0.7x(三拐尺,不一定拐三次,也可兩次,也可多次,但若干次之和須等于步架和舉架)。在板的上一端即可得到一條與下端接口線平行的直線,這條線即上面檁子的中線,也是博縫板上端的接口線。在這條直線上用拐尺得到的點即檁子的中心點。分別以兩個中心點為圓心,以1/2檁徑為半徑畫圓,所得即檁碗位置(圖4-40)。 (四)樓板 樓板為鋪釘在楞木之上的板,沿進(jìn)深方向使用,板厚為楞木厚的1/2,板縫拼接做企口縫或龍風(fēng)榫。 (五)滴珠板 滴珠板為平座外沿的掛落板,由若干塊豎向木板拼接在一起為板寬,板高按平座斗拱高,如斗拱高2尺4寸,再加坐斗斗底之高即為板高,以沿邊木之厚的1/3定厚(沿邊木厚2斗口)。滴珠板下端常做成如意頭形狀,如意頭寬為板高的1/2,或按總面寬分定。滴珠板由許多塊豎板拼成,板縫間做企口縫,板與板之間穿帶鎖合,按豎板高穿二至三道帶。滴珠板上口為平座壓面石底口,下口與平座斗拱坐斗下皮平。憑釘子釘置在沿邊木上(圖4-41)。 圖4-41 滴珠板等件的構(gòu)造和制作 (一)草架柱(附穿) 草架柱是歇山建筑支撐山面梢檁檁頭的支柱,斷面呈方形,寬、厚為檁徑的1/2(或1.5 椽徑,或2斗口)高按步架加舉定。每根桁條之下支撐的草架柱高度各不相同。草架柱下腳落于踏腳木之上。上端支頂桁檁底皮,輔助、穩(wěn)定草架柱的水平構(gòu)件叫做“穿”。穿與草架柱 十字相交做刻半榫,與草架柱頭相交或做燕尾榫或做箍頭榫。草架柱與穿在山面山花板以內(nèi)形成橫豎木龍骨,山花板緊貼草架柱和穿安裝,因此,它們還有輔助穩(wěn)定山花板的作用。 草架柱上下端做半榫與踏腳木和梢檁安裝在一起。草架柱與穿的制作包括作榫、刻口斷肩等工序。它們是不露明的構(gòu)件,不必刮創(chuàng)滾楞(圖4-42)。 (二)踏腳木 踏腳木是歇山山面的輔助構(gòu)件,它的作用主要供草架柱落腳之用,故稱“踏腳木。踏腳木長按步架,如踩步金長為四步架,則踏腳木也長四步架,外加二檁徑為全長,高、厚同檁徑,底面按山面檐椽舉架坡度砍出斜面,放置在下金檁之下、山面檐椽之上。踏腳木與挑出 的前后檐下金檁結(jié)合,可以做榫,也可不做榫,用釘子釘在山面檐椽上即可。具體構(gòu)造做法要根據(jù)山面檐步架大小、下金檁的檁頭與山面檐椽上皮空當(dāng)大小面定。山花板可以緊貼草架柱,立于踏腳木之上,也可貼踏腳木外皮安裝。如山花板立在踏腳木之上時,則路腳木外皮即為山花板外皮,也就是歇山收山位置,如山花板貼踏腳木外皮安裝,則踏腳木要向里側(cè)移入山花板厚1份,草架柱外皮則要與踏腳木外皮齊。兩種方法均可(參見圖4-42)。 圖4-42 踏腳木、草架柱穿的構(gòu)造與制作 (三)雀替 雀替又名角替,常用于大式建筑外檐額枋與柱相交處,雀替原為從柱內(nèi)伸出,承托額枋,有增大額枋子受剪斷面及拉結(jié)額枋的作用。清式做法,雀替做半榫插入柱子,另一端釘置在額枋底面,表面落地雕刻蕃草等花紋,實際上已不起結(jié)構(gòu)作用,而成為裝飾構(gòu)件。用于進(jìn)深方向,單雙步梁或其他梁下的雀替,作用同替木,與上述雀替有所不同。 雀替長按凈面寬的1/4(面寬減去柱徑1份為凈面寬),高同額(或同小額枋成同檐枋),厚為檐柱徑3/10,雀替下面之拱子長按瓜拱長的1/2,高按斗口二份,厚同雀替。 如雀替之上安裝三伏云拱子,則三伏云長按額枋(或檐彷)之厚3份定長,高同雀替,厚為雀替厚的8/10(圖4-43)。 圖4-43 雀替、替木的構(gòu)造和制作 (四)替木 替木是起拉結(jié)作用的輔助構(gòu)件,常用于小式建筑的中柱,山柱,用以拉結(jié)單、雙步梁。替木長按三柱徑,高、厚為一椽徑,中間1/3刻去兩腮,放在柱上雙步梁卯卵眼下的口子內(nèi),兩端頭釘在梁底皮(或做銷子榫),大式建筑中,替木也常做成雀替形狀。 (五)燕尾枋 燕尾枋是用在懸山梢檁挑出部分下面的附屬裝飾構(gòu)件,長按梢檁出梢長,減去梁厚一半加榫長,厚按墊板,高亦隨墊板,燕尾枋的形狀和畫法參見下圖。 注:本文摘自《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sh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