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工程概念和名詞解釋
里口木:里口木是小連檐和閘當(dāng)板的結(jié)合體,是一塊木料做成的。里口木按通面闊之長(zhǎng),高約1.3椽徑為小連檐加飛椽高,寬同椽徑。里口木按飛椽位置刻口,飛椽頭從口內(nèi)挑出。 椽中板(又名隔椽板):帶廊子建筑金里安裝修時(shí),椽中板釘在金檁上的長(zhǎng)條板,用此板隔開檐椽及下花架椽,也是分隔室內(nèi)外防止鳥雀鉆入室內(nèi),板厚同望板,寬1.5椽徑,長(zhǎng)按通面闊。 瓦口:在大連檐的上面,專門承托底瓦和蓋瓦,瓦口總長(zhǎng)按通面闊定。在明間正中應(yīng)放底瓦稱“底瓦坐中”。每檔尺寸根據(jù)瓦號(hào)分檔號(hào)壟。如琉璃瓦按正當(dāng)溝定。瓦口有兩種,筒瓦所用瓦口只有托底瓦的弧形口無瓦口山,板瓦屋面的瓦口要做瓦口山,瓦口高按椽徑的1/2,厚按高的1/2。帶瓦口山的瓦口高度還要增加,須證底瓦之間有2寸左右的睜眼。 望板:在椽子之上釘木板以承托屋面的苫背和瓦件。望板又分為順望板、橫望板。順望板以椽檔寬窄,長(zhǎng)隨各架椽凈長(zhǎng)尺寸,內(nèi)除里口木分位。順望板厚0.5斗口。橫望板厚0.3斗口。小式建筑用順望板厚為1/9檐柱徑或1/3椽徑。橫望板厚1/15檐柱徑或1/5椽徑。望板檐部均創(chuàng)光。橫望板均須做柳葉縫。也有不創(chuàng)光做柳葉縫的稱毛望板。 襯頭木(又名忱頭木):在有翼角的建筑物四角、角梁的兩側(cè)都有襯頭木,以承托翼角椽,使翼角椽逐漸翹起。襯頭木是一塊三角木頭,長(zhǎng)同檐步架,厚一椽徑,是一頭高一頭低。 羅鍋椽:在雙桁(檁)卷棚屋面頂步架側(cè)面成弧形的椽子,長(zhǎng)按頂步架(即2~3桁(檁)徑),再加桁(檁)金盤一份,高厚同檐椽。羅鍋椽下所墊木條為機(jī)枋條。 板椽(又名連瓣椽):是用在園形攢尖亭檐步架以上的椽子。在檐步架以上各段無法做用單根椽子時(shí),以板帶椽。 蜈蚣椽:在建筑物木構(gòu)架,與窩角梁相交的檐椽,稱蜈蚣椽,徑同檐椽徑。 翼角椽:翼角部的椽子,翼角椽的尾部削扁釘于角梁椽槽內(nèi)。貼近角梁的翼角椽為第一根,依次類推至與正身椽相近的翼角椽為最末一根。翼角椽的根數(shù)是隨建筑物檐步架長(zhǎng)短,出檐大小,斗拱出踩多少等因素而變化的,但一般為單數(shù)。如小的建筑如游廊,亭子等每面有7~11根,大的建筑可用到十幾根。翼角椽也有斷面圓形和方形兩種。 翹飛椽:翼角部分、翼角椽上的飛椽稱翹飛椽。由于仔角梁沖出,翹飛椽也隨到?jīng)_出并不斷改變角度,所以比正身飛椽長(zhǎng),再由于角梁翹起,翹飛椽尾部也隨之翹起。正身飛椽的椽頭是方形,而各翹飛椽的椽頭隨起翹的連檐改變形狀,呈不同角度的菱形。各翹飛椽扭脖的角度是隨小連檐沖出曲線角度的變化而改變的。翹飛椽以靠近角的第一翹最長(zhǎng),翹起最大,以下依次遞減,直至最末一翹近似正身飛椽。 博脊板:重檐建筑中,于上檐金柱間承椽枋之上的木板。長(zhǎng)按圍脊部位周長(zhǎng),高按琉璃瓦尺寸,如七樣琉璃瓦高一尺。琉璃瓦每大一樣須加高7寸,厚按高度的1/10。 棋枋板:用于重檐建筑承椽枋至大額枋之間的木板,高為兩者之間的距離,厚同博脊板。 鑲嵌柁檔板:懸山山面柁與前后瓜柱上之間空檔封護(hù)之擋板。 立閘山花板:是歇山建筑山花部閘檔的板名山花板。它緊貼歇山山面的單架柱及穿安裝。立閘山花板的板與板之間做企口縫搭接,山花板立於踏腳木之上,或附在踏腳木外皮,上端與花架椽、腦椽上皮齊。桁(檁)位置均留出桁(檁),桁(檁)要伸出山花板外皮。山花板下腳按踏腳木長(zhǎng),高按檐桁(檁)上皮至脊上皮,外加踏腳木槽為踏腳木厚的1/2,山花板厚1斗口或0.8椽徑。如山花板有雕飾活時(shí)板厚再加1寸。山花板外皮雕飾有“山花結(jié)帶”或“萬壽帶”等,但也有不做雕飾的。再有一種山花結(jié)帶,按山花花紋圖案,用松木雕成,向山花板上鑲嵌的,稱“嵌鑲山花結(jié)帶”。 鑲嵌象眼山花板:懸山建筑物上金頂兩端山墻上瓜柱梁上皮及椽桁包括如三角形的木板。 博風(fēng)板:在懸山或歇山建筑,遮擋梢桁(檁)頭的板,稱博風(fēng)板。歇山建筑每步架一段,每段長(zhǎng)同該步架椽子長(zhǎng),寬為6~7椽徑,兩段有接茬。在懸山建筑為了封護(hù)伸出墻外的桁(檁)頭,均用燕尾枋,博風(fēng)板下端做博風(fēng)頭,按比正身飛頭長(zhǎng)出半椽徑,然后做出博縫的雕飾和曲線。所有博風(fēng)板里面按每個(gè)桁(檁)的中心點(diǎn)依桁(檁)的大小鑿成桁(檁)窩(懸山并有燕尾口)。在安裝博風(fēng)板時(shí),要在外面的桁(檁)頭位置處釘五星或七星釘,稱梅花釘。 梅花釘:在博風(fēng)板外面桁(檁)頭部位所釘?shù)你~釘,成梅花形,銅釘有的鎦金或貼金箔。 掛檐(落)板:為平座外沿的封護(hù)板。店面或宅院平臺(tái)廊子檐下也用。以面闊定長(zhǎng),以斗拱之高定高,板厚1椽徑或1斗口,用鐵件固定,轉(zhuǎn)角處在板的盡端作割角榫。雕飾的掛檐板,雕有“雕云盤線”、“落地起萬字”、“貼作博古花卉”等圖案。無雕飾掛檐(落)普通的板厚3厚米。再有平座按琉璃磚,或方磚的,須鑿出磚膽卡口。如有掛落磚膽卡口的板厚5厘米。掛檐板是扁寬的統(tǒng)長(zhǎng)板材。木紋垂直于地面的掛檐板稱掛落板。但另有一種構(gòu)件也叫掛落多用于外檐裝修。 掛落:這種掛落是用木條相搭而成,懸裝在廊間枋子之下,多用于外檐裝修。掛落的上面和兩邊是邊框,左右兩邊框下端做鉤頭形,雕如意紋,邊框的榫頭固定在柱上,掛落則用榫和竹銷連接在邊框上,掛落是可裝可卸的。 滴珠板:滴珠板為平座外沿的封護(hù),由若干塊豎向木板拼接在一起為板寬,板高按斗拱高,釘在沿邊木,沿邊木之厚為2斗口,則滴珠為沿邊木厚的1/3。滴珠板下端常做成如意頭之形狀,滴珠板由許多豎板拼成,板縫間做企口縫,板與板之間用穿帶二道連住,滴珠板上口為平座壓面石底下,下口與平座斗拱坐斗下皮平,釘于沿邊木前。 沿邊木:平座楞木端頭的木構(gòu)件,滴珠板即釘于其前面,長(zhǎng)按面闊。大式建筑高同楞木或加1寸,厚同楞木小式建筑厚半柱徑加1寸。 楞木:承托棱板之木構(gòu)件,俗稱龍骨,亦名擱柵。長(zhǎng)按面闊,高按承重寬5/10,厚按高5/7。核三尺內(nèi)外一空,核得若干空,除一空即根數(shù)。 木棱板:為鋪釘在楞木之上的板,沿進(jìn)深方向使用,板縫拼接企口縫或龍風(fēng)榫。 承重:長(zhǎng)按進(jìn)深中,如安掛檐板,前后兩頭加挑頭,各按柱徑一份,厚同檐柱徑。大式建筑高按6斗口加2寸,厚按4.8斗口加2寸。 踏腳木:歇山建筑山面為草架柱子的落腳處,底面砍出斜面放置在下金桁(檁)山面檐椽之上。長(zhǎng)按步架,大式建筑高4.5斗口,厚3.6斗口。小式建筑高1柱徑,厚0.8柱徑。 草架柱子及穿:歇山建筑支撐山面梢桁(檁)頭的支柱,高按步架加舉定,下腳落于踏腳木上,上端支頂桁(檁)底皮,大式建筑的草架柱高大2.3斗口,厚1.8斗口,小式建筑的高0.5柱徑,厚0.5柱徑。穩(wěn)定草架柱的水平構(gòu)件稱“穿”與草架柱子十字相交作刻半榫。草架柱與穿在山面山花板以內(nèi)形成橫豎龍骨,山花板緊貼草架柱和穿安裝,穿的高厚同草架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