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荷蘭式的無土栽培在云南開始大面積的推廣,無論是公司形式還是私人模式,這種現學現用、高投入、高產出、高耗能的種植方式到底適不適合中國、適合云南,我相信經過這幾年的摸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總體來說任重而道遠! 荷蘭玻璃溫室式的無土栽培,投資巨大、運營成本高、耗能高,相應的荷蘭和中國對于該生產方式的推廣和歷史底蘊程度不一樣,我們不能邯鄲學步,更不能故步自封,荷蘭模式下的溫室無土不是高大上,而是要確切實際下適應中國國情的溫室農業(yè)。 設備和管理體制 無土栽培中的水肥一體化系統(tǒng),不僅僅是照抄照搬,還要相應的適應當地的氣候大環(huán)境,水、光照、溫濕度、海拔等等,這些是一個龐大的大數據相互協調形成的,再進行科學營養(yǎng)配置和供給,逆天改命之說不可取,同時私人式的管理體制要上升為公司式的規(guī)?;I(yè)化、制度化的管理體制也需要我們一步一步的學習和改進。 基質 荷蘭模式下的無土栽培大多使用椰糠和巖棉栽培,東施效顰式下的栽培則需要我們去進口這些原料,成本高不說,原材料還要控制在別人手里,中國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難道就沒有其他的天然原料和基質進行取代?農業(yè)農業(yè),農民存活下來才能談農業(yè)。 總結 那為什么這么高投入的行業(yè)還是有這么多人趨之若鶩,除了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到頸瓶需要向前的必須之外,還有農業(yè)大環(huán)境需要一種方向來指引,縱然有千般困難,也要冒雨前行。中國人從不缺乏智慧,一定會走出一條中國式無土栽培之路。加油,我的朋友們。 |
|
來自: 深海之星ccpsl0 > 《無土栽培、營養(yǎng)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