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曾經(jīng)寫到“中國歷史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樣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的不錯?!?/p> 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很多著名詩人的經(jīng)典作品都是在遭遇貶謫時期創(chuàng)作的。例如,蘇軾在貶謫黃州期間迎來了人生的創(chuàng)作高峰,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此外,辛棄疾在罷官閑居江西上饒期間創(chuàng)作的詞作占了其全部詞作的一半以上,而且佳作頻出,例如《清平樂 夜行黃沙道中》《清平樂 村居》等等。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詞是黃庭堅的《清平樂 春歸何處》。黃庭堅,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的開山祖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公元1103年12 月,黃庭堅幸災謗國之罪被貶至廣西宜州。這首詞就作于貶謫宜州的第二年。同年九月黃庭堅便溘然長逝樂。所以這首詞就記錄了黃庭堅生命的最后時光,道出了多少人走茶涼的人間凄涼。
這首詞也是一首惜春詞,但是與一般惜春詞不同,這首詞不以景物描寫為主,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專寫尋春,表達對春天逝去的惋惜。但是,惜春只是表面的。在惜春背后是詩人對自身命運的清醒認識:自己的人生已經(jīng)走了盡頭,已經(jīng)沒有可能返回朝廷了。 對于自己的貶謫,很多朝中大臣都為他的遭遇惋惜,期待他能東山再起。但這種情況只是暫時的,因為朝局變幻莫測,終歸會有政壇新星取代他的位置。到那個時候,原本苦苦思念自己的同僚,就會被新人的光芒吸引,忘卻了被貶的自己,忘卻了曾經(jīng)的留念。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一書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內(nèi)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為回憶散文。甫一面世,該書就以文采飛揚、知識豐厚、見解獨到而備受萬千讀者喜愛。由此開創(chuàng)“歷史大散文”一代文風,令世人重拾中華文化價值。他的散文別具一格,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歷史文化長河,啟迪哲思,引發(fā)情致,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史學、文化價值。書中多篇文章后入選中學教材。但由于此書的重大影響,在為余秋雨先生帶來無數(shù)光環(huán)和擁躉的同時,也帶來了數(shù)之不盡的麻煩和盜版。譽滿天下,“謗”亦隨身。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決定親自修訂、重編此書。 新版《文化苦旅》作為余秋雨先生30年歷史文化散文修訂自選集,新增文章18篇,其中入選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經(jīng)典篇目全部經(jīng)過改寫、修訂。新版內(nèi)容與舊版相比,全新和改寫的篇目達到三分之二以上,對新老讀者都是一場全新的閱讀體驗和人文享受??胺Q余秋雨30年來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結(jié)晶。 余秋雨架空歷史 在這首詞里,詞人運用“春天歸去”“尋春不到”來隱晦地說明了自己人生最后時光里的無限凄涼。春天的逝去就像是人生美好時光的逝去,無影無蹤,絕對不會給人間留下一點痕跡。面對時光流逝,春光逝去,人還在苦苦癡戀,希望能找到春天的去向。 春天的蹤跡并不是無人知曉,枝頭的黃鸝就知道關于春天的一切,它聽到了人們對春天的呼喚,也愿意滿足人們的美好愿望,于是用它悅耳的啼鳴,反復藝交代著春的去向,可是卻沒有人能夠聽懂它在唱些什么。 無人能解黃鸝,只是因為人與黃鸝語言不通嗎?或許并非如此。只要心意相通,只要真情灌注,人總會在啼名里察覺到一些信息。問題在于人真的希望春天回來嗎?人真的會對春天無比癡情嗎?失望的黃鸝鳥順著風勢飛過了一片薔薇花叢。薔薇花是屬于夏天的花朵。春天走了,還有夏天。人們才不會一直沉浸在春天逝去的感傷里。 因為,春天的離去并不意味著群芳全部凋零。到了夏天,會涌現(xiàn)屬于更多更美的花朵與風景,人的目光也會很快被鮮花吸引,也就不會在意春天的離去了,也會忘記方才還在為春歸無處覓而生的苦惱。冷暖莫過,人走茶涼,春天如此,黃庭堅亦如此,世人亦將如此。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