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微博上有一個熱門話題:長期單身是一種病嗎? 關于這個話題,很多人都發(fā)表了不同的看法。 在更多的人眼中看來,單身的好處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有一句歌詞這樣說道:“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也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p> 我想這應該是大多數單身人的真實寫照吧。 今年年初,網上有大數據顯示:國內單身人數比率的逐年增長。 為此,有心理學家提出一個觀點: 長期單身雖說不上有病,但是長期維持單身狀態(tài)的人卻不是一件好事。 為什么會這樣講呢?原因無非有三點。 一、孤獨,是那些有伴侶的人體會不到的痛我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則帖子,一位網友說自己已經“北漂”了快十年,周圍的同事朋友都已經成家立業(yè),自己卻還是獨身一人。 有一次,他和三五好友一起聚會喝酒。 酒過三巡,大家都已經喝的迷迷糊糊了,等散場時,他看著朋友們紛紛聯(lián)系自己的家人妻子,被接回家。 而網友獨自拖著沉重的身體,用僅存的意識,走向公交站,當時已經是午夜,自然是沒有公交了。 醉酒后的眩暈加上獨身一人的凄涼,讓網友隨便找棵樹倚靠著,來緩解自己的身體不適感。 等到網友酒醒,已經是清晨了,他看著身邊的樹,孤獨感瞬間襲來,自己不爭氣的留下了眼淚,他說: 偌大的城市,陪伴我一個晚上的,就只有一棵樹。 孤獨,是一個很感性的詞,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孤獨的理解與看法也不盡相同。 然而,在心理學上講,孤獨感可以被定義為“感知的社會孤立”,因為各種原因讓他們覺得自己處在社會的邊緣。 紀伯倫說過:“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然而,長期單身而產生的孤獨感卻會讓人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 因為缺少伴侶,他們無法用傾訴來宣泄心中的壓力,長此以往,壓力會越積越多,當觸發(fā)到某一點時,崩潰所帶來的心碎就再難平復。 二、習慣性一個人生活,缺少對愛情的期待我有個姐姐,今年三十出頭,因為當初畢了業(yè)就和父母住在一起,平常上班也很少接觸異性,所以就一直保持單身的狀態(tài)。 雖然家中的父母對于她的感情狀況很著急,但是她本人對于戀愛結婚并不在意。 我也曾經問過她原因,她給我的答案是自己覺得一個人生活挺好的,父母在身邊,工作也不錯,為什么要多出一個人進入她的生活呢? 我也被她的問題問住了,生活中,的確有一類人,他們長期單身的原因并不像外界想象的多復雜,在他們眼中,戀愛成家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他們也認為:一個人就可以做好的事,沒必要兩個人做。 正是因為抱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他們缺少對愛情的期待。 但是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況,不僅會因為缺少親密關系,而很難感到來自社會的支持,并且多年后,當父母離去他們會很難對這所城市產生歸屬感。 由此可見,長期單身是一件弊大于利的事。 三、有伴侶的人比單身的人更加健康很多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進入婚姻后,不管多么詩情畫意的生活都會變得一地雞毛。 然而,有一些研究表明,單身的人有更高的風險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 而有伴侶的人因為能夠互相傾訴,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壓力,從而降低高血壓的風險,調節(jié)體內各項激素的平衡。 由此得知,婚姻關系與良好的健康狀況存在密切關系。 其實也不難理解,人本身就屬于社會性動物,因此自然地進化成習慣于群居生活。 長期單身帶來的封閉和壓抑,是需要通過溝通與傾訴才能緩解的。 從這一點來看,有伴侶的人會比長期單身的人活得更加輕松。 當下,因為工作大環(huán)境和生活圈子的原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單身生活。 誠然,單身的生活輕松自在,然而長期單身所帶來的孤獨感、逐漸產生對社會較弱的歸屬感和身心的疲憊得不到發(fā)泄口,會給他們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 所以,單身固然可以得到一時的自由,但是當你把目光放長遠,就會發(fā)現,擁有親密關系的人遠比長期單身的好處多。 希望現在還是獨身的你,早日找到屬于你自己的另一半,收獲幸福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