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堂太沉悶 有什么方法可以瞬間“High”? 在國外的課堂上, 師生們經(jīng)常使用“Group Discussion”(小組討論) 或“Free Talk”(自由交談)的方法 老師們,你“Pick”哪一種? 美國中小學課堂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上課好似在開討論會,學生經(jīng)常分組參與活動,發(fā)言積極,不斷有人在提問題,每個問題都能得到老師或同學的回應。那么,他們有哪些好的課堂討論方法與法則值得我們借鑒的呢? 01、Hatful of Quotes 精句摘要在講到文本的重要信息時,不少老師會讓學生“劃重點”:下面注意啦,這些是考試必考知識點! 也許你可以換個方法: 1. 把文中精句、摘要,或是有爭議的論點打印出來; 2. 每一個重要引述都重復打印,然后裁成紙條放入一個帽子或是容器中; 3. 上課時,讓每位學生從中抽取一張紙條; 4. 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針對所抽到的紙條題目進行思考,并且發(fā)表他的看法。 每一個精句摘要可能會有五、六個學生同時抽到,當全部同學發(fā)表完意見后,老師可以帶領全班整理知識點、歸納重點。 這個活動不僅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討論,還可以促進學生開動腦筋,在課堂發(fā)言時言之有物。 02、Jigsaw Puzzle 拼圖學習這個活動可以分為兩步走: 第一步:分組,確定每一個小組有不同的“課題”。 課前先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一組負責一個新的課題項目。 上課時,每個小組通過討論,決定各自組別的“課題重點”。 這個時候,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成為了該課題的“專家” (expert)。 第二步:重新組隊,不同的“課題”進行觀點碰撞。 重新分組,將原先的“專家組”打散另組新的小組,新的每一組中都包含了一個原來某特定議題的“專家”。 每一個“專家”負責把原先該組討論出來的重點教給新一組的同學。 每個人再回到原先的“專家組”,把在別組學來的知識分享給組內(nèi)同學。 最后由老師整合討論的信息。 這個活動不但促進學生彼此“合作學習”,也可控制學習的深度及廣度,又有機會扮演“專家”的角色,讓學生更加投入。 03、Affinity Mapping 關系圖表首先,由老師提出一個可以有有多種見解或是答案的問題,比如說:“你的周末是怎么度過的呢?” 然后讓學生在便利貼上寫下答案(一張便利貼只寫一個答案,但答案不限量)。寫完后,學生把答案貼在黑板上。 接著讓學生開始動手將所有的意見貼紙依相似性分類,并且給每一個類別一個分類名稱。 最后讓學生解釋為什么會如此分類,以及這些類別之間的相關性。 04、Three-person rule “三人為師”法則在課堂討論時,經(jīng)常會有以下情況:要么就一個學生滔滔不絕,其他學生不說話;要么就大家都搶著說。 因此,在開始討論之前,老師可以先設定討論發(fā)言的規(guī)則。例如,每個人皆可針對討論中的問題發(fā)表意見,但一旦提出意見后就不能再發(fā)言,必須等至少其他三個人表達意見之后,才可再說話。 這樣可以避免霸占多數(shù)人的討論時間,學生也能多聽他人意見,得出更全面的結論。 05、Thinking Aloud Pair Problem Solving 心口合一由老師設計問題,學生兩人一組分別扮演“問題解決者”與“聽聞者”。 “問題解決者”先大聲朗讀問題,然后陳述自己解決問題的每一個步驟(thinking aloud),“聽聞者”跟著“問題解決者”的每一個步驟來解決問題,同時提出不清楚的地方。 學生不但要能清楚敘述腦子里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別人能聽懂,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06、Think-pair-share/snowballing 滾雪球式討論首先,由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讓每個學生針對問題寫下自己的想法(或答案)──無論對錯。 接著,老師讓每個學生與鄰座的同學分享他們寫下的想法(pair)。 然后,老師讓他們找另一個二人小組,討論分享他們的心得(share)。 最后,如時間允許,可再找其他四人小組繼續(xù)討論下去,直至全員參與。 關鍵是,在學生討論過程中,老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彼此間觀點的差異性、相似性,是否產(chǎn)生新的觀點。 07、Stand Where You Stand 維持原狀或改變立場1.老師針對某一重要議題,讓學生閱讀相關文獻。 2.上課時,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寫下贊同或反對的意見及理由。 3.老師在教室的四個角落擺下“非常同意”、“部分同意”、“部分反對”、“非常反對”的牌子,請學生選擇“站隊”。 4.讓同一“戰(zhàn)營”的學生分享自己選擇的理由,再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學陳述他們的理由。這時候,其他“戰(zhàn)營”的學生若覺得有說服力,可以自由轉(zhuǎn)移。 5.當四個“戰(zhàn)營”陳述完畢,統(tǒng)計票數(shù),宣布“戰(zhàn)績”。 08、Show My Appreciation 感恩與回響 在討論進行中,尤其是討論膠著不清時,老師可以叫學生暫停,并回顧一下討論過程中的一些觀點。在討論結束前十分鐘,老師可以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提出:是否有哪些議題該討論但未討論、哪些觀念被誤解或引用錯誤,幫學生找出相關觀念的連結,引導學生一起整理討論,一起做總結。 老師還可以運用“一分鐘反思”(minute paper)的方式,給學生發(fā)一個無記名問卷: (1)哪個環(huán)節(jié)讓你最投入? (2)課堂上哪個時間段你最無感? (3)哪個環(huán)節(jié)讓你獲益最多? (4)哪個問題讓你最困惑? (5)哪個話題討論讓你最驚喜(驚訝)? 老師收回問卷后,把類似且總數(shù)超過百分之十的意見挑選出來,于下一次上課時與學生一起分享。 |
|
來自: 云哥7tz6c7y122 > 《教師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