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滿足,不等于快樂 知乎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為什么越活就越難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 網(wǎng)友@當(dāng)下的幸福的回答獲得高贊,他認(rèn)為:成年人之所以獲得不了真正的快樂,是因為找錯了方向,把欲望的滿足當(dāng)成快樂了。 這個觀點我深表贊同。 欲望和快樂是兩碼事,不當(dāng)?shù)挠堑荒芙o人真正的快樂,反而把人的快樂給消耗掉。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欲望越重的人越不快樂,越痛苦。 古希臘的斯多亞學(xué)派認(rèn)為:快樂有兩種,一種是相對的快樂,就是當(dāng)你欲望滿足時的快樂,這個快樂恰好不是快樂,它像太陽下的露水一樣,很快就蒸發(fā)了,這種快樂,是憑借外部給予自己的一種條件讓自己快樂的。 比如金錢、名利等各種東西,滿足之后,心上的東西就消逝了,快樂幾分鐘,快樂幾個小時,快樂幾天,直到快樂幾個月,因為你的快樂是建立在心靈之外的基礎(chǔ)上的。 其實,真正的快樂是不需要這些東西,不要這些條件,心靈本身就是快樂。你的心,已經(jīng)不借助于外部的世界,外部的條件,自己的心中有足夠的智慧,讓你快樂,它像太陽一樣,本身就會發(fā)光。 所以,真正的快樂,不是欲望的滿足,而是內(nèi)心的明白、內(nèi)心的放下、內(nèi)心的選擇。 真正的快樂在欲望的降低中,而不是提高中; 在當(dāng)下微小事情的體驗中,而不在某個未來的目標(biāo)里; 在利他的實踐和經(jīng)歷中,而不在自我攀緣里; 向著這幾個方向去努力,就能重新找回內(nèi)心的快樂了。 在我看來,一個人內(nèi)心的真正快樂來自三個方面: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 讀懂了這12個字,你就找到了人生快樂的秘密。 知足,是最高級的智慧 北宋詩人林逋曾說:“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span> 一個人快樂與否,跟金錢、地位沒有必然聯(lián)系。有些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不知足,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太少;拿得起,卻放不下。 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夢西。 這是明末清初的詩歌《解人頤 》中的一段文字,把人不知足的心態(tài)揭示得入木三分。 懂得知足,就是對自己的欲望適當(dāng)做減法,按自己的節(jié)奏生活,不去追求“有我所愛”,而是珍惜當(dāng)下、“愛我所有”。 曾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一篇《快樂墓地》的文章。 在非洲一個叫撒拉的小鎮(zhèn)上,有一處墓地,所有的墓碑上,都是小鎮(zhèn)上普通人的“金句”和死者一生的體會,后來人們就把這里叫做“快樂墓地”。 有一塊墓碑上寫著這樣的遺言: 笑口常開,知足常樂,使我活得很開心。 學(xué)我吧,我沒有什么,只有兩畝沙地,一片不成材的樹林。一生除了餅子和粥,我沒吃過什么,但我每天都在說笑中度過。 我總對自己說,就這么快樂地活著吧。這么活著真好,我這么快樂地活了一生。我不知道我缺什么,也許缺許多東西,也許什么也不缺。 愿你們也像我一樣快樂。不要老是感覺自己缺什么,只要快樂,你就什么也不缺。 這段遺言對那些總是不知足的人是一個很好的啟示:人生的快樂,不在于擁有的多,而在于貪求的少。 耶律楚材說:為人但知足,何處不安生? 知足才能常樂,懂得知足的人才能體驗到人生的美好。 自得其樂,是最好的藥方 汪曾祺的散文名篇《自得其樂》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干嘛呢!” 作為凡夫俗子,我們每天的生活大都柴米油鹽、平平淡淡,如果不給自己找點樂子,難免過得沒滋沒味。 沒有樂趣創(chuàng)造樂趣也要樂,韓美林的“活命哲學(xué)”我很喜歡。 韓美林說:人活一生不容易,人得給自己找樂子。 他的家里養(yǎng)著幾只小貓小狗,他給這些漂亮、聰明的小貓小狗起上一個個又土又俗的名字,一只波斯貓叫張秀英,兩只小狗叫劉富貴和二鍋頭,還有一個西施叫金大瘸子。 客人聽了沒有一個不樂呵的,人就得這么活。 無獨有偶,崔永元在《有話說》中,講了他和朋友自得其樂的事。 他擔(dān)任著一個社會職務(wù),叫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收藏工作委員會主任,選他的一百多人全部都是狂熱的電影收藏愛好者,幾乎每個人家里都是一個小型的博物館,最少的也有20臺放映機,多的上百臺。 崔永元感慨地說:你說留著這些能干嘛,什么都干不了,就是活一個盡興。 這些人特別可愛,不愛吃不愛喝,穿的衣服也都沒什么特別好的,把錢全部放到這上面,就圖一喜好,也沒想著要和別人多不一樣,但很容易就被定義成“圖什么呀”“有點兒偏執(zhí)”,不然你說買這么多能干什么吧? 自得其樂的人,有時在外人看來不可思議,不被理解也沒關(guān)系,只要自己覺得快樂、又不有礙別人就行了,“躲進(jìn)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 很喜歡歌曲《自得其樂》中的一句歌詞:“我的快樂只忠于我,不懂的人就別別別碰?!?/span> 走自己“自得其樂”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有一次,在“樊登讀書”APP,聽到樊登老師分享他的一次親身經(jīng)歷。 那天,他從外面回家,打開樓道的防盜門正準(zhǔn)備進(jìn)去的時候,看到不遠(yuǎn)處有一位大媽推著嬰兒車正往這邊來。于是,他撐著門,等著大媽。 大媽見狀,邊加快腳步邊喊道,你進(jìn)去吧,不用等我了。 樊登說,大媽您別急,我等著您。 大媽過來了,向他道謝。樊登幫大媽把嬰兒車抬過門檻,然后兩人一起說笑著上了電梯。 樊登說,好幾天他都覺得心情愉快。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確實能得到快樂,那些在生活中只知向別人索取的人,自然體會不到這一點。 倪萍的《姥姥語錄》中說:“麻煩別人自己心里是苦的,幫助別人自己心里是甜的。給人一座金山是幫,給人一碗水喝也是幫?!?/span> 樸實的話語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幫助別人并非一定需要我們付出多少精力和錢財,有時只需舉手之勞,卻能給別人提供很大方便,同時也給自己帶來快樂。 一位朋友的堂哥開了個小賣鋪,在附近工地干活的農(nóng)民工晚上沒事,經(jīng)常過來聊天。因為人多,房間坐不下,他的堂哥便把電視搬到外面,讓農(nóng)民工們隨便看。 那些農(nóng)民工文化程度大都不高,起初不知道智能手機怎么用,他的堂哥就不厭其煩地教給他們?nèi)绾蜗螺d軟件、如何給家人視頻聊天、如何在手機上直接充話費,總是一副樂呵呵的表情。 就連朋友的堂嫂都有點看不下去,覺得丈夫過于熱情,農(nóng)民工在店里也買不了多少東西,干嘛又是讓他們看電視又是花時間教給他們學(xué)會用手機。 朋友的堂哥回答說,這些農(nóng)民工離家都很遠(yuǎn),辛辛苦苦掙錢不容易,咱能幫點就幫點,再說都是舉手之勞的事,自己也不損失什么。 朋友堂哥的言行讓我感動,雖然他沒有說出什么高深的道理,做的也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良和快樂,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后,同時也幫助了自己?!?/span> “幫助了自己”,并不一定是物質(zhì)的回報,體驗到內(nèi)心的快樂何嘗不是助人的最好禮物?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活出真我 朋友王肖杰常用一句打油詩來自勉: “快樂哪里去找,別為小事煩惱。怨天尤人沒用,快樂自己來造!” 快樂不是別人給的,需要自己制造,而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和助人為樂,便是自己制造快樂的三種方式,互相促進(jìn)、相得益彰。 助人為樂是“三樂”中的最高境界,它從“自我”小圈子中跳出,升華為“給予”“利他”的高層次。 高爾基曾說:快樂,是人生中最偉大的事。 人一輩子,說長也長,說短也短。雖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但苦也好累也好,活著就好。 看淡人世滄桑,努力與快樂相伴,在平淡的日子里,你也能感受活著的幸福、人世的美好! ▼本文作者,歡迎勾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