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諺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期,這個期間的天氣悶熱、潮濕,人也很容易沒有食欲,多數(shù)人在這個期間會出現(xiàn)“苦夏”的癥狀。此外,農(nóng)村還有“伏天六件事,頭樁吃叫雞”的說法,當(dāng)然這是個別地區(qū)可能流行的,就拿小編當(dāng)?shù)氐膩碚f,入伏并不是吃雞而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也就是在頭伏這天要吃餃子,而且一大早就要開始準(zhǔn)備包餃子的食材,多是全家人一起吃,熱鬧。那么,農(nóng)村俗語“伏天六件事,頭樁吃叫雞”,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為何要吃雞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首先,“伏天六件事”,這句俗語當(dāng)中所說的六件事就是提醒我們不能做的事情:第一件就是頸椎不能對風(fēng)吹;第二件就是家里不能有灰塵;第三件就是涼的東西和剩飯要少吃;第四件就是運動的時候盡量不要選擇在早上;第五件就是不要總在外面活動暴曬;第六件就是在我們喝水的時候要小口喝;當(dāng)然了,有的地方也指能做的六件事:1、伏天要多鍛煉;2、要喝綠豆湯;3、吃絲瓜;4、要洗溫水澡;5、伏天開空調(diào)要選擇合適溫度;最后一件便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頭樁吃叫雞。 這里所說的叫雞也就是公雞,會打鳴的公雞。一般吃公雞是男人的事情,對于身體非常有好處,就像俗話說“入伏一只雞,一年好身體”的一樣。而這句話的下半句只是為了突出吃叫雞的重要性。三伏天吃叫雞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兩個:一是雞有非常豐富的影響價值,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非常大的好處,雞在我國美食中有非常多的做法,深受很多人的喜歡;二是雞在以前的農(nóng)耕時代,一直是祭祀的貢品,每逢重大節(jié)日,人們都會烹雞宰羊,而在進入一年苦夏之初,雞便被提上了餐桌,以寄托人們對平安健康的追求。 頭伏吃雞,其實講究也比較多的,在烹飪的時候要加入很多的生姜,這樣有散寒排汗去毒的效果。在以前老輩人的說法是一只雞要放半斤的生姜,而且要關(guān)起門來吃雞,其實沒有這個必要,生姜要適量放,另外煲雞湯也好,清燉雞也好,都需要較長的時間,早點兒把雞燉好,騰出時間來做其他的事情,也體現(xiàn)了一種生活智慧??傊?,三伏天這句老俗語,主要還是讓人們關(guān)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合理搭配飲食,身體健康才是一個人的人生之本,一個家庭最穩(wěn)的基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