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Windy Liu 有個小伙伴在微信群里提了個問題: “我想問一下大家,我現(xiàn)在在大學的生活很懶散,但我知道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有嘗試著去改變,但都沒有堅持下來,如果去當兵能改變嗎?” 他的問題里有這樣一個邏輯: 因為懶散 -> 所以想要改變 -> 但無法堅持 -> 所以去當兵 很顯然,這不是一個合理的邏輯線。他沒有去追溯懶散這個問題背后的深層根源,而只是簡單地想要通過環(huán)境層面的改變來讓自己發(fā)生變化,這其實是緣木求魚。 大部分人的改變往往都只有三分鐘熱度,沒過幾天就原形畢露。 你打算堅持寫作,結果不到一周就將筆擱置; 你計劃跑步瘦身,結果沒鍛煉幾天就放棄了; 你準備學習英語,結果卻有很多借口一再拖延。 為什么生活的變化總是遙遙無期?為什么想要的改變總是無法堅持呢? 01 專注于系統(tǒng),而不是目標 當我們想要改變的時候,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設立一個目標,就像新年伊始大家都喜歡給自己立各種flag一樣。 目標就是你想要得到的結果,比如,寫出一篇廣受歡迎的爆文,減肥到體重100斤以下,英語達到四六級水平等等。 目標很重要,因為它會給你一個明確的方向,但它也意味著成敗得失。如果只專注于目標,我們就容易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半途而廢,容易在得不到它的時候焦慮不安。 《巨人的工具》這本書里有專門采訪過一個人,名叫斯科特·亞當斯,他是呆伯特系列漫畫的作者。 ![]() 亞當斯寫博客,畫漫畫還出書,特別高產(chǎn),而且自成體系,他的呆伯特系列漫畫已經(jīng)被翻譯成25種語言在65個國家的兩千多份報紙上轉載。 在獲得這些成就之前,他一邊工作一邊業(yè)余畫畫和寫作,每天早上4點就得起來畫畫,晚上還要更新博客,當時這些給他的物質(zhì)回報非常少,大概只相當于工資收入的5%,對生活沒有任何影響。 那時候他的未婚妻經(jīng)常問他,你的目標是什么?你為什么做這些看起來很愚蠢,似乎在浪費時間的事情。亞當斯當時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但后來亞當斯總結,他做這些事情,不是為了完成一個什么具體的“目標”,而是為了發(fā)展出一個“系統(tǒng)”。 大部分目標的達成,往往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你是在這個過程中一步一步接近目標,一步一步構建出你想得到的結果,這是一個持續(xù)變化的漸進式歷程,而非一個靜態(tài)結果的即時呈現(xiàn)。 而亞當斯所謂的“系統(tǒng)”,就是指向那些美好結果的連續(xù)變化的歷程,從中可以發(fā)展出核心技能和人際關系。
所以亞當斯選擇把那些數(shù)據(jù)化的目標忘掉,不去計較哪篇文章能不能獲得收入,有多少讀者閱讀,而是專注于持續(xù)地寫作,把博客當做一個練習寫作和嘗試不同文章風格的平臺。他甚至還嘗試用各種不同的“聲音”寫作,比如自嘲的聲音,憤怒的聲音,深思熟慮的聲音等等,看哪一種聲音更受讀者歡迎。 時間長了,博客越寫越多,亞當斯的寫作系統(tǒng)就構建出來了。后來《華爾街日報》關注到了他的博客文章,就邀請他去開了專欄。亞當斯剛開始寫,專欄就大受歡迎,這是因為此時的亞當斯已經(jīng)擁有了一個成熟的寫作系統(tǒng),他完全知道文章該怎么寫。 當你專注于系統(tǒng)的構建,而不是目標的達成,你就能夠耐心地度過那個漫長的積累期,自然而然地發(fā)展出核心的能力,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目標是懸于天空的月亮,而系統(tǒng)卻是你腳邊觸手可及的六便士。 02 找到你的身份系統(tǒng) 系統(tǒng)的構建,需要我們持續(xù)改進與這個系統(tǒng)相關的行為。 行為的改變有三個層面:
這一層面改變的是自己想得到什么結果,比如想減肥,想出書,想得冠軍,大部分目標都是這個層面的改變。
這一層面改變的是自己要做什么,比如換一種寫作的方式,執(zhí)行你的健身計劃,開始學習一門英語課程,這一層往往是習慣和系統(tǒng)的改變。
最深層次的改變是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生活,比如改變你的價值觀,改變你的自我認知或者處世原則,這一層往往是你的內(nèi)在信念的變化。 雖然在每一個層面的改變都有其作用,但大部分人往往都是從結果層面去改變,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得到什么樣的結果上,然后才去關注自己要做一些什么事情,這是一種由外向內(nèi)的改變,往往很難觸及到身份層面的改變,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很難真正地持續(xù)改變自己的根源。 因為身份背后有著根深蒂固的信念,如果你的行為和內(nèi)在信念是沖突的,那你就很難保持那些可以引發(fā)改變的行動。 比如,你想有很多錢,但你的身份定位是一個花錢的人而不是一個賺錢的人,那你更可能繼續(xù)想著去購物去消費,成為月光族,而不是去創(chuàng)造價值,積累財富。 真正能讓你持續(xù)做出改變的,是先從身份層面的改變出發(fā),只有這種由內(nèi)而外地改變才會讓你專注于系統(tǒng)的構建,而不是結果目標的簡單達成。 就像文章開頭那個小伙伴的問題,根源就在于他沒有從身份層面去思考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生活,他只有回答好這兩個問題,才會用新的身份來驅動自己的行為,持續(xù)地構建與身份相匹配的系統(tǒng),進而真正地改變自己。 在考慮「要什么」和「怎么做」之前,你得要先知道「自己是誰」。
新的身份會讓你做出改變,而一再重復的行為又會不斷強化和塑造與其相關的身份。 比如,你想成為一個作家,所以你會持續(xù)地寫作,而你一直寫作,也是在強化你是一個作家的身份。 想要從身份層面進行改變,你可以參考以下兩個步驟: 1. 確定你想成為哪種類型的人 你可以找到你想要得到的東西,然后去挖掘出什么樣的人會擁有這些東西。 2. 通過小的成功來證明你能成為那樣的人 人的內(nèi)在定位準了,需求改變了,行動自然也就變了。而這樣的行動,因為有了持續(xù)的內(nèi)在剛需作驅動,所以才會變得自律而長久。 03 巨大的改變,來自于微小的習慣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 “我們每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復的行為所鑄造。” 而一再重復的行為,其實就是你的習慣,是你的習慣在不斷構建著你的身份系統(tǒng),不斷塑造著你的生活。 就像你偶爾寫一點東西,肯定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作家,但如果你每天都花兩三個小時寫作,你就會在內(nèi)心深處認同作家這個身份。你每天的習慣行為,是在給你投票,為證明你的身份積累證據(jù)。 美國作家James Clear在他的書籍《Atomic Habits》中提到過「原子習慣」這個概念,它包含著以下三層含義:
在書中,James有提到過英國自行車隊通過原子習慣重獲冠軍的故事。 從1908年開始的一百年里,英國自行車隊只得過一枚金牌,但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他們獲得自行車類比賽60%的金牌,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破了9項奧運會記錄和7項世界記錄。 他們是如何翻身的呢? 英國自行車隊在2003年聘請了一個叫Dave Brailsford的新教練,這位教練采用了一種叫做“聚焦微小提升”的戰(zhàn)略,也就是在所有能夠想到的方面尋找微小的提升,其背后的理念是:在每個相關的層面提升1%,當累加所有的提升之后,改變將非常顯著。 Dave首先從技術層面尋求1%的提升:
除此之外,他還不停探索一些被人忽視和意想不到的方面,從中去提升1%:
在隨后的好幾年,英國自行車隊找到了上百處類似的微小提升,而這些1%的提升累加到一起卻帶來了難以想象的結果——他們不僅贏得了奧運會冠軍,而且在2007-2017年這10年里,獲得了178個世錦賽冠軍,以及66塊奧運會和殘奧會金牌。 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習慣,也許只能給你的生活帶來不到1%的微小提升,但是日積月累,在時間的沉淀之下,它們最終能夠聚合在一起,迸發(fā)出難以置信的力量,最終讓你的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如下面的計算結果: 每天進步1%,一年后你得到的是: 1.01365 = 37.8 每天退步1%,一年后你得到的是: 0.99365 = 0.03 原子習慣反映的就是一種復利效應。 從你開始實踐一個微小的改變,一直到很長很長的時間內(nèi),幾乎沒有任何能讓外人看出來的進步。然后,忽然在某個時刻,你就好像突破了一個瓶頸,水平一下子就顯現(xiàn)出來了,然后還越增長越快,而你的巨大改變也就此發(fā)生,事實上這就是系統(tǒng)的作用。 很多人在想要改變自己的時候,總是期望在短時間內(nèi)看到變化,所以他們喜歡給自己制定一些難以完成的計劃,比如每天運動一小時,一個月減10斤,結果卻不堪負重,最終半途而廢。 大部分人都高估了短期內(nèi)的巨大改變所帶來的結果,卻低估了持續(xù)的微小改變所能帶來的變化。 微小的習慣在改變行為上有效,不只是因為它能幫你達成結果,更因為它會改變你的信念,價值觀和原則,重塑你的身份系統(tǒng)。 就像漫畫家亞當斯那樣,通過持續(xù)的寫作和畫畫這些原子習慣來重塑生活,持續(xù)構建身份系統(tǒng),一直通過微小的改變來印證自己能夠成為一個作家,如此才最終獲得想要的結果。 04 如何建立原子習慣? 我們都知道習慣的重要性,但是長時間地堅持一個好習慣卻并不容易,反而是那些看起來懶散的壞習慣,我們倒是很容易就堅持下來。 當一個行為被一再重復,大腦則會在試錯和糾錯的過程中,讓行為更加快捷和更有利于自身,最終會成為大腦里的自動化程序,這就形成了一種習慣。 如何讓自己建立一個有利于提升自我的原子習慣呢? James構建了一個習慣的四步循環(huán),即習慣通過提示,渴望,響應和獎賞形成反饋回路。
舉個例子:
所以在這樣一個四步循環(huán)中,我們會建立起一個新的習慣——手機響了就看手機。 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經(jīng)歷這樣四個步驟,否則就無法形成一個大腦反饋回路。 如果沒有「提示」,我們就不會想要開始一個行為;如果「渴望」不夠強烈,我們也就不會有去做一件事情的沖動;如果「響應」太困難了,我們就不會采取行動;如果「獎賞」并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沒有滿足我們的渴望,我們也就不會再重復這個行為,也就不會建立習慣。 所以,如果要堅持一個好習慣,關鍵在于你要讓著四個循環(huán)步驟符合以下規(guī)則:
反過來,如果要打破一個壞習慣,你就要讓它的四個循環(huán)步驟符合相反的規(guī)則:
只要有意識地根據(jù)習慣的四步循環(huán)規(guī)則去重新設計習慣,你就可以輕松地建立好習慣,打破壞習慣。 比如,你想要養(yǎng)成健身的習慣,那你可以這樣設計它的四步循環(huán)規(guī)則:
假如你想要改掉頻繁看手機的習慣,你就可以這樣設計它的四步循環(huán)規(guī)則:
當你成功構建了一個個有助于你生活的好習慣,打破了那些根深蒂固的壞習慣,形成了一個習慣系統(tǒng)的時候,你的生活就會步入到一個自我迭代更新的正循環(huán)里。 這些原子習慣就像是生活里的一個個微小的儀式,在時間的加持下讓你開始掌控自己的生活,變得自律,并最終實現(xiàn)你給自己設定的身份。 05 尾聲 想要改變自己,你就需要:
如何擺脫懶惰?如何變得自律?如何改變自己?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這些話題已經(jīng)被我們都說爛了,關鍵是你能夠從生活中微小的習慣開始,一步步地印證你的新身份,構建你的新系統(tǒng),然后日積月累,在某一個意想不到的時刻,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真正的變化,而在那一刻,之前所有的微小改變都將展現(xiàn)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如果你想要得到一樣什么東西,請先讓自己配得上它;如果自己還配不上,那至少讓自己耐心一點,讓自己離它不要太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