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稱《七佛圣教序》。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長安弘福寺。《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jīng),回國后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太子李治(高宗)并為附記,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F(xiàn)在陜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圣教序》。其碑字由懷仁借內(nèi)府所藏王羲之真跡,歷時25年集募而成,故為世所重。碑文選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fēng)、朗、是、崇、幽、托、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由于懷仁對于書學(xué)的深厚造詣和嚴(yán)謹(jǐn)態(tài)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zhuǎn)側(cè),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xiàn)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dá)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當(dāng)然這種集字的做法也有相當(dāng)?shù)木窒扌?。如重?fù)的字較少變化,偏旁拼合的字結(jié)體缺少呼應(yīng)。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書或其它大書法家書的字集為碑刻者不斷出現(xiàn),如僧大雅集《興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譯金剛經(jīng)》等均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為成功。 《圣教序》的由來: 唐代僧人玄奘法師西行取經(jīng) ,歷盡千辛萬苦,冒生命危險,才到達(dá)印度。在他取經(jīng)回歸長安時,舉國為之震動,太宗對于玄奘艱苦取經(jīng)的偉大精神非常感動,并謂 “勝朝盛事”,對于他在佛學(xué)方面的成就,也極端推崇,于是在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長安弘福寺中,專門翻譯梵經(jīng)。并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這便是《圣教序》的由來。 《圣教序》成文以后,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籌備將其刻于碑石流傳,又因為太宗皇帝深愛羲之書法,故大家認(rèn)為這篇碑文,非書圣王羲之書法“不足貴”,然羲之乃晉人,不可再起而書之,于是請弘福寺沙門懷仁擔(dān)任集字拼文工作。 釋懷仁原是一名擅長王羲之書法的僧人,據(jù)說他還是王羲之的后裔,懷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書法拼就《圣教序》全文。太宗為了方便懷仁的集字工作,特地準(zhǔn)許將宮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跡供給鉤摹綴集。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記和玄奘本人所譯的一首經(jīng)三個部分,懷仁經(jīng)過了長達(dá)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湊、苦心經(jīng)營,終成此碑。足見《圣教序》乃王羲之書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廣采王書之眾長,非常注重變化和銜接,摹刻亦頗為精到,因此可以說,“圣帖”是從王氏書跡中經(jīng)過挑選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書的精華,可稱最佳典范。 清人蔣衡在《拙存堂題跋》中說: '沙門懷仁乃右軍裔孫,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氣揮灑,神采奕奕,與《蘭亭序》并驅(qū),為千古字學(xué)之祖'?!都质ソ绦颉穯柺篮?,宋、明、清以來的歷代書家對這一作品評價甚高,稱之為'百代???。模仿羲之書,必自懷仁始。'的確,這一碑刻充分地表現(xiàn)出了王羲之書法藝術(shù)的精美典雅和靈動多姿。此碑功德無量,直至今日仍是我們學(xué)習(xí)書法不可多得的珍貴碑帖。 其主要特點是: (1)字?jǐn)?shù)多。全碑共1 900余字,字字精雅飄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學(xué)習(xí)和臨摹的余地很寬。 (2)字體多。全碑將王羲之的楷書、行書、草書雜糅其間,大膽地搭配、組合、集成,動靜結(jié)合,揮灑自如,對后世書法尤其是當(dāng)代書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3)變化多。一是筆法十分豐富,楷、行、草、隸、篆各種筆法無不用之其中;二是結(jié)字新穎生動,平中見奇,開合有度,欹正相依,靈動多姿;三是重復(fù)的字、偏旁部首無不體現(xiàn)變化翻新。據(jù)載,懷仁為收集《圣教序》上的碑字,用時長達(dá)18年之久,可見其用心之良苦。在書法史上,可以說“集字”是從懷仁開始的。 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釋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門懷仁集 晉右將軍王羲之書。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 聽說天地有形狀,所以顯露在外、覆蓋并且承載著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四季沒有形狀,所以深藏著嚴(yán)寒酷熱來化育萬物。 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shù)。 因此觀察體驗天地的變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曉明白陰陽變化,即使是賢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極少有研究透它的變化規(guī)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著陰陽變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為天地有形狀;陰陽變化在天地之間而難研究透的原因,是因為陰陽變化是沒有形狀的。 故知像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顯露在外并能得到驗證,即使愚蠢的人也會明白;而陰陽的變化隱藏了起來沒有人能看得見,即使是聰明人仍會迷惑不解。 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jì)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 況且佛道推崇虛空,它駕乘著隱秘來操縱著超脫一切的境界,也主張廣泛救濟(jì)眾多生靈,用佛教的理論來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發(fā)神威就沒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沒有下限。 大之則彌于宇宙,細(xì)之則攝于毫厘。 佛道從大處說它遍布宇宙,從小處說又能收攏一絲一毫。 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 因為佛道主張不生不滅,超脫一切,所以雖歷經(jīng)久遠(yuǎn)而永不衰落。它有時隱藏,有時顯露,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傳送著無數(shù)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機,即使遵循它也沒有誰知道它的邊際的;佛法的流傳,深邃而靜遠(yuǎn),即使推崇它也沒有誰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區(qū)區(qū)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所以眾多平凡而無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淺陋之輩,面對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沒有疑惑不解嗎?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產(chǎn)生并興起的。流傳到大唐漢地就象明亮的美夢一樣,照耀著大唐而流傳著慈愛。 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dāng)常現(xiàn)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開的時候,語言還沒有傳播,教化還沒有形成,當(dāng)今人們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禮儀。 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 在漫長的等待中,人類由渾沌昏暗回歸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時候,世道更替,法度發(fā)生了變化。 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 早先佛祖那光輝的容顏被一種顏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 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 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開,我們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著佛像,甚至連它身上的三十二個顯著特征都清晰可見。 于是微言廣被,拯含類于三涂;遺訓(xùn)遐宣,導(dǎo)群生于十地。 于是精妙的語言廣為流傳,才得以從生死的苦難中去拯救萬物。于是先輩說的有道理的話得以長久地傳播,也才能在廣闊的大地上引導(dǎo)眾生度過苦難。 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xì)w, 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真的正教很難廣泛流傳,各種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華統(tǒng)一歸屬到一起; 曲學(xué)易遵,邪正于焉紛糾。 而邪僻的不正當(dāng)?shù)膶W(xué)問卻容易使人依從,于是邪正之間就在教義上交錯雜亂。 所以空有之論,或習(xí)俗而是非;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觀點;有時沿襲著舊俗便產(chǎn)生了爭執(zhí)。 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學(xué)說,就暫時沿著時間的流逝而在或興或衰中交替流傳。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lǐng)袖也。 有個叫玄奘的法師,是法門的領(lǐng)袖人物。 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 他從小就很聰明,心懷忠誠,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義; 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長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總是堅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門修行。 松風(fēng)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即使是松林澗的清風(fēng)、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麗華美;即使是仙飲的晨露、明亮的珍珠,豈能和他的明朗潤澤相比?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 所以他智慧超群,沒有牽掛,精神清透,并不顯露;他超出“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來沒有人可以和相比。 凝心內(nèi)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 他聚精會神地從內(nèi)心修煉自己,常以正統(tǒng)佛學(xué)的衰落為悲傷;他靜心鉆研佛教,常因這精深的理論被謬傳而感慨嘆息;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xù)真,開茲后學(xué)。 他想著要有條有理地分辨剖析經(jīng)文,擴(kuò)大佛學(xué)古代的經(jīng)文典籍;取掉虛假的,保留真實的,讓后輩學(xué)者從此開始不再混淆真?zhèn)巍?/p> 是以翹心凈土,往游西域。 因此他向往凈土,就到西域去求學(xué)。 乘危遠(yuǎn)邁,杖策孤征。 他冒著生命危險在萬里征途上行進(jìn);他拄著拐杖獨自遠(yuǎn)行。 積雪晨飛,途閑失地; 途中艱險無以計數(shù),早晨的漫天飛雪,行進(jìn)途中有時找不到棲身之地; 驚砂夕起,空外迷天。 傍晚的滾滾風(fēng)沙,遮天蔽月難辨方向。 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jìn)影; 在萬里山川之上,有著他排開險阻、撥開迷霧前進(jìn)的身影; 百重寒暑,躡霜雨(別本有作「雪」者)而前蹤。 在多少個嚴(yán)寒酷暑的季節(jié)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進(jìn)的腳印。 誠重勞輕, 他憑著對佛祖的誠心,視付出的辛苦為小事, 求深愿達(dá), 期望著自己的心愿得以實現(xiàn)。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他游遍了西域各國,歷時一十七年。 窮歷道邦,詢求正教, 他歷經(jīng)了所有經(jīng)過的地方,探詢追尋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餐風(fēng), 他經(jīng)雙林;到八水,體會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貴風(fēng)尚; 鹿苑鷲峰,瞻奇仰異。 他去鹿苑,登鷲峰,瞻仰了佛祖生活過的奇珍異途。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yè)。 他在先賢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奧的學(xué)問。 一乘五律之道,馳驟于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于口海。 對于“一乘”“五律”的佛學(xué)教說,他很快就牢記在心中,對“八藏”“三篋”的佛學(xué)理論,他講起來就象波濤流水,滔滔不絕。 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yè)。 于是玄奘從所經(jīng)過的大小國家中,總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譯成漢文后在中原傳布,從此這宏大的功業(yè)得以宣揚。 引慈云于西極,注法雨于東垂, 慈仁的云朵,從西地緩緩飄來,功德無量的佛法象及時雨一樣遍灑在大唐的國土上。 圣教缺而復(fù)全,蒼生罪而還福。 殘缺不全的佛教教義終于恢復(fù)完整,在苦難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濕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熄滅了火屋里燃燒的熊熊烈火,(解救眾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從此不再迷失方向; 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佛光普照,驅(qū)散了昏暗,照耀著眾生到達(dá)超脫生死的彼岸。 是知惡因業(yè)墜,善以緣升, 因此懂得了做惡必將因果報應(yīng)而墜入苦海,行善也必定會憑著佛緣而升入天堂。 升墜之端,惟人所托。 為什么會有升有墜,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為。 譬夫桂生高嶺,零露方得泫其華;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 比如桂花生長在高高的山嶺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夠滋潤它的花朵;蓮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飛揚的塵土就不會玷污它的葉子。 非蓮性自潔而桂質(zhì)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 這并不是說蓮花原本潔凈,桂花原本貞潔,的確是因為桂花所依附的條件本來就高,所以那些卑賤的東西不能傷害到它;蓮花依附的本來就很潔凈,所以那些骯臟的東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 花草樹木沒有知覺,尚且能憑借好的條件成就善事,更何況人類有血有肉有思維,卻不能憑借好的條件去尋求幸福。 方冀茲經(jīng)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希望這部《大唐三藏圣教》經(jīng)得以流傳廣布,象日月一樣,永放光芒;將這種福址久遠(yuǎn)地布撒人間,與天地共存,發(fā)揚廣大。 (上述為唐太宗李世民寫的序文) {玄奘表啟上奏的當(dāng)天,皇帝就下敕說:} 朕才謝珪璋。 朕的才能不如圭璋玉質(zhì)珍貴, 言慚博達(dá)。 言詞不能博聞通達(dá)。 至于內(nèi)典。尤所未閑。 至于佛典,自己尤其不熟悉。 昨制序文。涂為鄙拙。 昨天所寫的序文,非常拙劣, 唯恐穢翰墨于金簡。 唯恐自己的筆墨將金簡污穢, 標(biāo)瓦礫于森林。 自己的言詞象瓦礫那樣混入珍珠之林。 忽得來書。謬承褒贊。 忽然收到法師的來信,受到不適當(dāng)?shù)陌龍鲑濏灐?/p> {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諭后,又上表致謝,皇上下敕說:} 循躬省慮。彌蓋厚顏。 自己躬身思慮反省,更加覺得沒有顏面。 善不足稱,空勞致謝。 我的序文不值得稱頌贊美,空勞法師來信致謝。 皇帝在春宮述三藏。圣記。 唐太宗李世民的回復(fù) {皇太子李治(當(dāng)時還是太子,刻碑時已做皇帝,故有“皇帝在春宮述三藏”之說)也撰寫《述三藏圣記》說:}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 顯揚正確的佛教,如果不是智者則不能使經(jīng)文廣大,崇揚微妙的言詞, 非賢莫能定其旨。 如果不是賢者則不能確定其宗旨。 蓋真如圣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jīng)之輒(足屬)也。 因為其如圣教,是各種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種經(jīng)論的軌范??! 綜括宏遠(yuǎn)。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減之機要。 它綜括弘大長遠(yuǎn),奧旨深遠(yuǎn),極盡了空與有的精微,體悟了生與滅的機要。 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 言詞豐茂,道理廣大,探尋其中義理的人,不能究測它的源頭;文字顯明、義理幽深, 履之者莫測其際。 按照它去修行的人,無法探測它的邊際。 故知圣慈所被。業(yè)無善而不臻。 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包含的業(yè)感,無害而不到達(dá)彼岸; 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 佛的妙化所函蓋的因緣,無惡而不被剪除。 開法綱之綱紀(jì)。弘六度之正教。 開示法網(wǎng)的綱紀(jì),弘揚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撣定、智慧。)的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啟三藏之秘扃是以。 拯救眾生于涂炭之中,開啟三藏的秘密。 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 因此佛名沒有羽翼而飛行于長空,佛道沒有根基而永遠(yuǎn)堅固。 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zhèn)常。 從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經(jīng)歷千古而道名人常不變; 赴感應(yīng)身。經(jīng)塵劫而不朽。 佛的應(yīng)身赴感顯現(xiàn),經(jīng)歷塵劫而應(yīng)身常住不朽。 晨鐘夕梵。交二音于鷲峰。 早晨的鐘聲、夜晚的梵唄,兩種聲音在鷲峰交會; 慧日法流。轉(zhuǎn)雙輪于鹿菀。 慧日高照,佛法流轉(zhuǎn),佛在鹿野苑轉(zhuǎn)動定慧雙輪。 排空寶蓋。接翔云而共飛。 天空排列著寶蓋,與下云相連而共同飛行; 莊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 莊外曠野中春天的樹林,與天上仙花合成續(xù)紛的色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 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為福慶的資本,垂拱無為而全國八方荒遠(yuǎn)之地得以治理; 德被黔黎。斂衽而朝萬國。 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萬國前來朝貢; 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 恩惠施給那些已死去的人,貝葉經(jīng)文藏于石室之中; 澤其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 惠澤及于昆蟲,梵說偈頌流入金匱(金匱、石室喻國家藏書之處)之內(nèi)。 遂使阿(禾辱)達(dá)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 遂便印度的阿耨達(dá)河與中華的人條大河相通,耆者掘山與蒿山、華山的翠嶺相接。 竊以性德凝寂。麋歸心而不通。 我認(rèn)為,佛的法性凝定靜寂,沒有歸心于佛法是不能溝通的; 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 佛的智慧玄奧,只要誠懇感應(yīng)便能顯現(xiàn)明通。 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光。 沒有想到,在昏暗之夜,點燃了智慧火炬之光; 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 在家宅著火之時,降下佛法甘雨之澤。 于是百川異流。同會于海。 于是,百條江河雖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匯合; 萬區(qū)分義??偝珊鯇?。 萬類事物義理不同,都是成就真理的實際。 豈與湯武校其優(yōu)劣。堯舜比其圣德者哉。 這難道能與商場、周武比較優(yōu)劣,自堯、舜比較圣德嗎? 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 玄奘法師,平素胸懷聰穎、立志平夷簡易。 神清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 兒童時期就神志清素,超拔浮華塵世, 凝情定室。匿跡幽巖。 心情專注于禪定,蹤跡隱藏于幽深的巖谷, 棲息三禪。巡游十地,超六塵之境。 在三禪的境界中棲息,游心于菩薩修行的十地,超越六種感官的境地, 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 獨自在印度迦維國(佛誕生處)漫步,會通一乘佛法的奧自,隨著機緣化導(dǎo)眾生。 以中華之無質(zhì)。尋印度之真文。 因中華沒有正確的佛法,到印度尋訪佛教真經(jīng)。 遠(yuǎn)涉恒河。終期滿字。 遠(yuǎn)涉恒河之水,終于獲得完滿的義理。 頻登雪嶺。更獲半珠。 多次登臨雪山,又獲得雪山半倡。 問道法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譯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往還尋訪佛法17年,精通了全部佛教經(jīng)典,以利益人類作為自己的志愿,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六日,遵照敵令于弘福寺翻譯圣教657部。 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 引來象大海般的佛法流水,洗滌塵污煩勞而永不枯竭; 傳智燈之長焰。皎幽闇而恒明。 傳授智慧燈炬的永久光焰,照亮幽暗而恒久光明。 自非久值勝緣。何以顯揚斯旨。 如果不是長久培植善良的因緣,如何能夠顯揚佛教的宗旨呢? 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 所謂法相常住不壞,與日胡、星辰的光明齊等。 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 我皇的福報,與天地一樣堅固。 伏見御制。眾經(jīng)論序。照古騰今。 我見到皇上寫的眾經(jīng)論的序言,超越古今, 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fēng)云之潤。 義理上包含著金石的聲音,文采上具有風(fēng)云的潤澤。 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 李治只能用輕微塵埃附著于高高的山岳,墜落一滴露珠添入奔騰的河流。 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略舉大綱,寫成這篇序記。 {皇太子李治的回復(fù)} 治素?zé)o才學(xué)。性不聰敏。 治素?zé)o才學(xué),又無聰敏的稟性, 內(nèi)典諸文。殊未觀覽。 尤其諸多佛經(jīng)未曾觀覽, 所作論序。鄙拙尤繁。 所寫序論粗拙繁雜。 忽見來書。褒揚贊述。 今忽見法師來書,對我褒揚稱贊, 撫躬自省。慚悚交并。 自感慚恐交加, 勞師等遠(yuǎn)臻。深以為愧。 煩勞三藏法師等遠(yuǎn)道送來,真是有愧有愧。 貞觀廿二年八月三日內(nèi)府。 在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八月三日于內(nèi)府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