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我陪孩子去游學,到了一個景點時,因為天氣太熱,有人提出不下車了,大家一片歡呼。 但是經(jīng)過跟學堂溝通,還是要求我們下車參觀。只是,我的孩子由于很失望,死活不肯下車。 我從需要“遵守學堂統(tǒng)一規(guī)定”,一直講到“空調(diào)關了人會悶死的”等,但孩子一副聽不進去的樣子,堅持“不下車”。 十來分鐘過去了,孩子直接哭鬧起來……我也變得口干舌燥,郁悶又煩躁。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經(jīng)歷:
為什么我們試圖尊重孩子,認真講道理,效果卻并不理想呢? 01 為什么孩子聽不進去道理? 我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孩子聽不進去道理,是因為: 1.父母一味“講道理”,會增加孩子抵觸心理 許多的育兒書籍都會告訴我們,我們要“溫柔而堅定”地與孩子開展溝通,要尊重孩子。 沒錯,的確是這樣的,我們需要把孩子當作大人一樣來尊重,不能搞“一言堂”??稍趯嶋H生活當中,不少父母把“溝通”偷換概念成了“講道理”。 溝通是平等的,能看見并允許彼此,但講道理卻強調(diào)一種權威,一方往往并不在乎另一方的感受和互動,只是希望被服從。 家長發(fā)著脾氣對孩子講道理,只要開始質(zhì)問說教,孩子便意識到你是不理解他的,會從心理上形成抵抗,更加歇斯底里。 一味對孩子太執(zhí)著于講道理的父母,背后隱藏著的信息就在于:你知道什么?我比你懂,我是權威,聽我的…… 孩子接收到這個信息后,自然會更加抗拒,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 所以,當父母不再執(zhí)著于“講道理”,孩子心理上的抵觸才會減小,才算是雙方真正溝通的開始。 2.或許,孩子比你更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正在熱播的《少年派》里,飾演王勝男的閆妮扮演了一個特別喜歡替閨女做決定的母親,女兒的特長在文科和畫畫上,理科成績很差,在一次考試之后墊底了。 開完家長會后,王勝男帶著女兒妙妙開始了批評教育,女兒表示理科自己真的學不會要放棄。 聽到這句話媽媽急了,她不讓孩子學習文科,表示自己托關系給林妙妙送到實驗班不是讓她學習文科的。一定要讓林妙妙學習理科。“文科有什么用,理科學好了將來好就業(yè)”。 母親的眼光盯在“有用”,而女兒的眼光卻盯在了“喜歡和擅長”。母親的道理最終也沒有說服女兒,好在如此,才有了女兒后來在文科班特長的發(fā)揮。 02 好的溝通 不是一味地“講道理” 父母要怎樣做,才能不再一味地“講道理”,而是和孩子平等地溝通互動呢? 1.看見孩子的真正需求 只有看見并理解了孩子的真正需求,他才會真正聽進去你說什么。 比方我最開頭的例子中,孩子的真正需求并不是不下車,而是不想進去參觀,他覺得無聊,想呆在一個涼快的空間內(nèi)。 后來,正是意識到他真正的需求之后,我放棄自己的說教,問他是不是不想?yún)⒂^,覺得太熱了? 他表示肯定,然后我就建議我們下車,但是在大廳呆著等待大家就可以了。他忽然就不再哭鬧,乖乖跟我下車了,后來彼此愉快地分享了冷飲,一路情緒都很高漲。 有的時候,孩子無理取鬧的背后,其實是他的需求沒有被真正看見,也沒有得到理解,只有看到他真正的需求,你們的溝通才會更加順暢。 2.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后果 一個被說教和管制太多的孩子,會失去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機會,和自我認識和調(diào)整的信心。也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奴隸”。 適當讓孩子犯錯,并承擔一定的后果,是成長的必經(jīng)之道。 在孩子丟三落四這件事上,我也曾花費了很多口舌,告訴他要怎么做才能打理好自己的物品。 有天上午,孩子和伙伴在外面玩完后,把輪滑鞋落在了外面。我找回來后沒有告訴他,讓他自己出去找。 他為此很焦急,因為沒有找到,還落單了下午和伙伴們的玩耍。后來我告訴他好心的阿姨送了回來。這以后,孩子每次都會主動看好自己的東西了。 在適度的范圍內(nèi),讓孩子去承擔他做事的結果,也能讓他漸漸學會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3.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演員黃磊的女兒多多曾在節(jié)目中遇到一只小狗,說自己想領養(yǎng),爸爸雖然因為過去曾經(jīng)養(yǎng)過狗去世后很傷痛,但是他并沒有試圖用道理去說服女兒。 而是告訴她養(yǎng)狗不是隨便領養(yǎng)又任意拋棄的,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并且明確告訴她需要負主要責任,最后,讓她自己去考慮要不要養(yǎng)狗。 當多多經(jīng)過慎重考慮覺得能做這些事以后,爸爸和多多一起把狗狗帶回了家,多多和妹妹在照顧小狗的過程中也學會了如何去愛,如何為愛負責。 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去選擇自己需要的、健康的東西,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這是一種力量。 4.行勝于言,與孩子一起成長 在孩子年幼時,有些道理其實是似懂非懂的,這時父母的行為就非常重要。
很多時候,孩子不光是聽我們說什么,重要的是在看我們怎么做。所以,與其講一堆道理,不如直接做給他看。 何況,孩子年紀還小,對于很多道理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停留于文字層面,往往只會讓他覺得“真啰嗦,我要遠離你”。試試看吧! 作者:茗荷 茗荷,心理咨詢師,一個腦洞大開、對生命熱愛和好奇的存在。作者公眾號:茗荷心理在線(ID:mingheonline)。新書《我是愛你的,也是自由的》正在當當網(wǎng)熱賣。 ··· 主播 | 楊槍槍,電視臺主持人,公眾號:小楊說事兒 - 回復“713”,領取你的專屬好運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