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3 紡車一線牽游子,布機萬縷織鄉(xiāng)情。猶勸祖母不知歇,耳畔常傳機杼鳴。自幼穿著老粗布長大,聽慣了紡車和織機的響聲。家鄉(xiāng)老屋里,紡車與織機的棉線便一直美麗著我思鄉(xiāng)的情感,也成了自己牽掛老家的鄉(xiāng)戀。現(xiàn)在,記得這兩樣老物件的人不多了,印象深刻的,多半是60后以前那些過過苦日子的人。那時,爺爺是十里八鄉(xiāng)的木匠把式,用老宅上的兩棵老棗樹,親手給奶奶打了一架紡車,一架織布機,就放在堂屋西間里。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不是擺設,卻占居了并不寬敞的一整間屋子。據(jù)爺爺講,奶奶看著這兩件新家什,像見到寶貝似的圍著摸來摸去,撫摸了好幾遍,臉上流露著心滿意足的笑容,壓根沒想受累的是自己。那天,奶奶為爺爺做了盤蒜泥拌水煮雞蛋,改善了一下。此后,一年到頭,從早到晩,奶奶的時間多半是在紡車前或織機上渡過的。因為全家老少十幾囗子人的鋪蓋、穿著都要靠奶奶的辛勞來完成。奶奶是紡棉、織布、裁衣、納鞋的好手。記得村里很多人家都找奶奶要布樣、鞋樣,奶奶是針線活的明白人,很受村里人尊重。每每想起這些事,仿佛就能聽到奶奶的紡車聲和織機響,眼前模糊地顯現(xiàn)奶奶通宵紡織的動靜,一幕幕消失的歲月歷歷如昨,是那般的平和溫暖,是那般的親切動聽!其實,老家的紡車和織布機,早已老舊不堪,癱在老家的老屋里許多年,怕是再也沒有人能夠拾掇起來了。記得小時候起夜,常常聽到奶奶紡線的聲音,或者織布的動靜,抑或是透過那低暗的煤油燈光,看到奶奶納鞋底的背影。因為那時還小,小到?jīng)]上小學的年齡,對老祖母的操勞和辛苦無動于衷。有時半夜醒來,看一眼老人家的背影,自己翻個身又進入了夢鄉(xiāng)。奶奶過世二十年,老屋里的紡車和織機再沒人用過。每逢回老家祭祖,還能開門看上兩眼。紡車和織機早已落滿灰塵,就像祖母的生活,早已塵埃落定,內心也便生發(fā)一種酸楚,直達心靈記憶的深處,讓人癱坐在地上,久久、久久......不忍離去。有時,去老家看看,又不忍看那紡車和織機,不肯觸碰記憶深處的那根心弦。有時,傻傻地站在屋里,任目光一味的茫然,偶爾發(fā)現(xiàn)爺爺?shù)溺牭夺斣谀喟蛪Φ膲p,刀與墻縫的結合處,張著的蜘蛛網(wǎng)就像瞪著的一只大眼睛,呆望著相依為命的紡車和織機,遭受著同樣的落漠和失意。當穿堂風撫過面頰,驚醒回鄉(xiāng)的游子,開始感嘆奶奶盤腿席地紡線與爺爺田間貓腰收割莊稼的過程,已走進屬于她們的歷史。然,歷史并沒有說些什么,仼后人灑下一把辛酸淚,繼而后悔沒把爺爺奶奶接到城里住幾年,悔恨自己白跟老人家在鄉(xiāng)下生活了幾年。睹物思人,不由得開始感念祖輩的辛勞與恩情。奶奶經(jīng)年累月的紡線織布,一絲一線紡織著一家老小的苦日子,紡織出四世同堂的新生活,那分明是抽取居家操勞的心血和汗水,抽掉的是忘我顧家的生命線,換回來后人裹衣飽腹的光鮮和一個家族的成長。余音猶在,那夜半織布聲,該是多么動聽的生活和音,恰似走向美好未來的明快節(jié)奏!如今,想起紡車與織機,終于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鄉(xiāng)愁,什么叫終生難已解開的思鄉(xiāng)情結。決意與家人商量,來年春天,回鄉(xiāng)翻修老屋,給后人保留下紡車和織布機,保護好安頓游子心靈的家園。過去,常說愛老家,總也說不上愛些啥。眼下,說起愛老家,更愛老屋里的紡車和織機。由此,懂得了鄉(xiāng)戀,就是這么具體,就是這么簡單。因為,這是對老家的記憶與掛懷,是對老輩人吃苦耐勞的感念和親近,也是留給后人的鄉(xiāng)愁故事與文化傳承!現(xiàn)在的老家,早已物事人非。唯愿小一輩的人,也能認識紡車和織機,認識那條令人心酸不已而又無以忘懷的回鄉(xiāng)路!攝影/隨筆 鏡衣單2017年8月3日中午即筆作品被推薦為《熱點. 早茶》欄目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鄉(xiāng)土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