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19年9月即將出版的《話說世界》20卷叢書 今天我們所說的“拜占庭帝國”,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對歷史的誤解,在這個帝國形成之初它的名稱是東羅馬帝國。 而且其臣民——雖然大部分是希臘人——也自稱為羅馬人,雖然實際上這個帝國早已不是羅慕路斯創(chuàng)建的、由奧古斯都改造過的那個羅馬。 1 “新羅馬”的誕生 上述區(qū)別并不影響帝國臣民對羅馬帝國的認同。只是到了17世紀時,西歐的歷史學家為了區(qū)分古典世界的羅馬帝國和延續(xù)至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才將后者稱為“拜占庭帝國”。 拋開名義上的帝國國號之爭,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拜占庭帝國,其形成的時間卻相當早。 公元323年,君士坦?。–onstantinus I ,272—337年)擊敗了李基尼烏斯,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奧古斯都。 君士坦丁 羅馬帝國經(jīng)歷了3世紀的危機和此起彼伏的政治動亂之后,在戴克里先的統(tǒng)治下獲得了喘息。 而到君士坦丁的手上,以意大利半島為核心的帝國西部早已失去了往日生機,而東部地區(qū)卻相對較少受到戰(zhàn)亂的蹂躪,經(jīng)濟持續(xù)繁榮。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拜占庭建立新的首都,當時名稱是“新羅馬”,但它更以建立者之名“君士坦丁堡”而聞名于世。 從東方鳥瞰,君士坦丁堡城防堅固,又有普羅蓬蒂斯海(即馬爾馬拉海)環(huán)繞??梢哉f固若金湯。 雖然如此,羅馬城依舊保留著帝國首都的地位,君士坦丁在“第二羅馬”建立了與舊都平行的元老院,不過實際大權(quán)掌握在君士坦丁皇帝的官僚機構(gòu)手中,東西兩個首都的元老院本質(zhì)相同,都是共和制形式的遺存。 雖有首都之名,而且皇帝也長期駐扎于此,甚至在短期內(nèi)君士坦丁堡就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但是這些都無法掩蓋“永恒之城”羅馬的光輝。 原因在于,雖然帝國的經(jīng)濟中心東移,西部地區(qū)也深受蠻族劫掠的苦難,但是“新羅馬”是在希臘人移民城市拜占庭的基礎(chǔ)上建立的,而且帝國東部從文化淵源上來說并不是拉丁人的勢力范圍。 自馬其頓征服希臘以來,這個區(qū)域成為希臘化世界的核心地帶。 因此。雖然羅馬帝國實際上已經(jīng)東西分裂,但是新都君士坦丁堡的影響力仍不如羅馬城。 2 從東羅馬到拜占庭 真正使東羅馬帝國成為實際上的拜占庭帝國的事件,是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邏輯是簡單的:“西部”帝國一旦消失,那么原來的“東部”這個區(qū)分也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這幅作于19世紀的插圖,描繪的是羅馬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的退位。當時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這幅畫面僅是后人根據(jù)中世紀以來的想象而描繪的。 面對西部帝國的消亡,東羅馬帝國人們的心態(tài)是很復雜的。 一方面他們?yōu)橥吹牧_馬帝國被廢黜而感到痛惜,另一方面又為自己成為羅馬帝國的唯一繼承人而欣喜。 如果說東羅馬人的這種心理尚可理解,那么與我們今天的印象截然相反的是滅亡西羅馬的蠻族人的態(tài)度。 在廢黜西羅馬皇帝之后,日耳曼雇傭軍首領(lǐng)奧多亞克(Odoacer,435—493年)也甘愿對東羅馬皇帝芝諾宣誓效忠。 奧多亞克在意大利發(fā)行的錢幣。日耳曼人首領(lǐng)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皇帝之后,向東羅馬皇帝宣誓效忠,后者確認了其意大利國王的地位。 而當時的人們也的確是這樣理解的,既然西部首都淪陷了,那么分裂的羅馬世界又在東羅馬皇帝領(lǐng)導下統(tǒng)一了,這種觀念增強了東羅馬帝國的幻象。 后來的歷史證明,羅馬帝國不僅沒有在東羅馬皇帝治下合并,就連東羅馬皇帝本人也逐漸褪去了羅馬皇帝的光環(huán),他的東方君主的神秘色彩日益明顯。 身處希臘人的世界,東羅馬帝國在政治傳統(tǒng)、語言文化、宗教思想和社會風俗方面逐漸成為獨立的世界。 這個世界既不是古典的羅馬帝國,也不是西歐各蠻族王國后繼者的世界,而是一個屬于希臘人的中世紀羅馬帝國。 正是這種與“永恒之城”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錯位,構(gòu)成了拜占庭帝國最為顯著的特征,極大地影響了其歷史進程的發(fā)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