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15篇言道家之用【/或曰老萊子】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 【】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15篇,言道家之用。 【或曰:老萊子】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 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 老萊子這個版本(老萊子)也是(亦)用西周文字寫成(楚人也),共有15篇(著書15篇),在論述(言)修道的方法(道家之用)。 也有人說(或曰)老萊子這個版本(老萊子),面世的時間大約和孔子相同時代(與孔子同時云),如此可以推算(蓋)從成書到面世(老子)大約160多年(百有六十余歲)。 也有人說(或曰)應(yīng)該是200多年(二百余歲),因為內(nèi)容包括(以其)修道和養(yǎng)壽(修道而養(yǎng)壽也)。 ---- 1. 這一段其實是不相關(guān)的兩件事,第一件是啟蒙書老萊子這個版本,第二件是解開謎底的總關(guān)鍵。原文的“或曰”,怎么看都覺得放錯了地方,反而把這兩件不相干的事套在一起了,所以略加調(diào)整如上。也許漢武帝要司馬遷七步成詩、限時改寫,匆忙之間把文字安錯了地方,或者這兩個字剛好就在前面竹簡的最底下,懶得抽換了,總之,得到的是更加隱蔽的效果,是我也就交卷算啦。如今要動用推理了,還是調(diào)整一下的好。 2. 老萊子這個版本多了一個“萊”字,代表這個版本含有學(xué)生自行加注老師姓名甚至傳記,如果你看到原件,你就有機會知道老子就是單逨。 3. 160和200余年:這里指明要跨過一個40年以上的年代間隔。而200余年是為正解,因其包含修道養(yǎng)壽(道家之用)這個提示。 4. 200余年:孔子生(前551年)之前200(前751年)余年,正好落在周平王在位50年(前770~前721)之間,考慮到“余年(再更早)”和“跨過”,結(jié)論就是書成于公元前771年! 5. 是年元月周幽王命喪驪山,都城鎬京中的邦君諸正退走西虢,再轉(zhuǎn)進三門峽北虢,他們依照兄終弟及模式推舉周宣王另一個兒子余臣繼承正統(tǒng),登基之前暫稱侯王。然后老子成為侯王的帝王師,P2P惡補了9個月(內(nèi)容都是天機,沒人知道補了些什么),次年(公元前770年)春余臣登基,是為周攜王,同年底,老子仙逝。由于沒找到帝王師的傳承人選,帝王術(shù)簡報筆記最終沒有銷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