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際關系最初、最基礎的單元,有的家庭是愛的港灣,為個體遮風避雨;有的家庭卻成為無形之“塔”,限制個體自然成長,成為個體自由飛翔的羈絆。 李維榕(臨床心理學博士,亞洲家庭治療學院、上海家之源臨床總監(jiān))用“家庭舞蹈”來比喻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系,認為很多個體的心理問題,是由于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系出了問題——彼此太近或太遠,導致“家庭舞蹈”的“舞步”彼此糾纏、相互碰撞,進而導致個體出現(xiàn)心理問題。 她在著作《家庭舞蹈》1-9系列中,梳理了自己不同時期從事家庭治療工作的真實案例,通過一篇篇獨立的文章,逐一展示、分析不同“問題個體”背后的家庭及其“家庭舞蹈”糾纏的方式…… 通過這些文章,我們走進別人的家庭,也反觀自己乃至自己的家庭。李維榕博士對家庭治療案例的個人思考,對家庭、對婚姻、對個人成長的思考,也引發(fā)我們的思考,一并“預防”或“治療”存在于我們自己家庭中的糾纏與碰撞。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一位“不聽話的女兒”的故事。 不聽話的女兒 文 | 李維榕 有這樣的一家人:一個?;嘉赋鲅胱♂t(yī)院的媽媽,一個滿肚子不滿的爸爸,一個七歲的頑皮小女孩。 三人在一起,自然就產生一串連鎖行動,好像一幕特別編成的舞蹈:媽媽不停地向爸爸訴說女兒的不是,爸爸愈聽愈垂下頭來;小女孩在東跳西跳,顯然是很留心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不發(fā)的父親,聽妻子埋怨久了,就大聲回答一下,妻子等丈夫聲音一停,又繼續(xù)她不停的抱怨。 數(shù)落的對象是女兒,罵的其實是丈夫。不知何解,這位年輕的妻子成了幼稚園老師,丈夫和孩子都成了不及格的小朋友。 我為這個家庭做治療工作,十分困難,因為夫婦二人都各持己見,各守本位,雙方都認為對方要改變而自己卻不肯改變。不能互相面對的父母,總是把箭頭指向兒女。 母親說:“你看平平的功課愈來愈不像樣,以前有九十分以上,現(xiàn)在只得八十分,叫她又不應,教她也不聽,這樣下去怎么辦!你看,你看,平平,你坐也坐得不正當…” 七歲不是個坐得正當?shù)哪挲g。其實真正坐得“不正當”的是那垂頭喪氣的爸爸。 我問母親:“你認為你現(xiàn)在是罵女兒,還是罵丈夫?” 母親說:“當然是罵女兒!她本來功課很好,明明可以做到九十分以上,而現(xiàn)在……” 我又問:“如果你罵的是女兒,為何你丈夫的頭愈垂愈低,像個做錯了事的小朋友?” 母親十分不忿,說:“我分明在教女兒,怎會是罵丈夫? 我答:“你認為不是罵他,但他是否認為你是罵他?” 妻子說:“我當然不是罵他,但他老是以為我在罵他。我無論怎樣解釋他都不明白……” 解釋自己,有時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個大阻滯。奇怪的是,夫妻相處也好,父母教子也好,很多人都有一種想不斷解釋自己的傾向。這些人不明白人際關系,在乎彼此行動上的互相影響,而不是基于個人內心的世界。 忙于解釋自己的夫婦,結果是沒有對話,沒有交流。不能交流的夫婦,常常不自覺地就把兒女當作“箭靶”。七歲的小女兒說:“爸爸媽媽在家總是吵架,一個星期總有好幾次。媽媽常常都哭了,爸爸卻不作聲……媽媽不開心時就寫日記,然后讓我去抄寫……” 女兒一邊說一邊跳動,媽媽看見自己控制不了女兒,十分激動,急忙要反駁女兒,女兒不服氣,聽一句還一句。母女變成相爭的姊妹,爭的其實是丈夫的注意與關懷,然而男的雖然不作聲,他的立場卻分明是與女兒同一陣線。妻子雖然極力否認自己的孤立,她的身體卻實在受不了精神的壓力,所以經常因胃出血住院。 未見這幕家庭舞蹈之前,每人都以為問題在于女兒的難管教。見過這一家人的關系,我感到女兒其實是“羔羊”,無形中為不肯面對婚姻有困難的父母代罪。 我問這對夫婦:“你想你們這樣下去可以維持多久? 妻子說:“有什么辦法?每次吵架他就說要離婚?!?/p> 丈夫說:“我說什么都沒有用,只有她說才是對的?!?/p> 我說:“這樣看來,你們雖然身在家中,其實你們已經離了婚。” 夫妻二人同時面色一動,小女兒在旁自己玩耍,卻明顯地聽著我們的交談,一聽到父母有矛盾,立刻就發(fā)出怪聲,轉移父母的注意力。寧愿自己挨罵,卻不愿父母爭吵。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子女所做的很多“壞行為”,其實是基于一種本能的孝道,其作用是保護父母度過危機重重的關系。 例如擔心父母會分離的孩子,常會逃學,甚至偷東西,往往做出很多不良行為,把父母氣得團團轉,下意識卻是希望父母忙著處理自己的事,就不會有空吵鬧。 從家庭的角度看個人行為:一個壞孩子,可能是個最忠于家庭的孩子。 摘自《家庭舞蹈1:從家庭系統(tǒng)看個人行為》,李維榕 著 這位“不聽話的女兒”,僅是李維榕博士家庭治療案例之一。此外,在她講述的故事中,還有悲哀的“第一號兒子”、“夾在父母中間的女兒”,以及心靈脆弱的“兇爸爸”…… 這些家庭治療案例,不僅僅是別人的故事,其中也有我們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的影子。正如李維榕博士在《家庭舞蹈》1-9系列的總序中說的,“忙著與別人的家庭共舞,原來別人的悲歡離合,也是我的悲歡離合;我與別人,原來難分彼此,同屬一個七情六欲生老病死的系統(tǒng),都在迷茫中找尋自己的歸屬感。” 在書中,李維榕博士剖析出家庭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方案,也提出了她個人對家庭、對婚姻、對個人成長的思考。希望通過閱讀這些文章,你也能在迷茫中找到自己,讓家庭和諧“共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