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關注是一種強化 漫畫:一個孩子在小心翼翼爬樓梯,母親在喊:“你有恐高癥!”(無) 有蜘蛛恐懼的人,蜘蛛無處不在 其實,精神世界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你注意不到的東西,它似乎對你就不存在。害怕蜘蛛的人,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蜘蛛,引發(fā)內心的恐懼體驗。這是一種精神的關注,關注實際上是一種強化,易于使一個情緒癥結變得嚴重且泛化。又比如說,每個人在考試前都會有焦慮反應,但許多人的無意識接受這種焦慮,認為它們是自然存在的,是考試前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這樣的人,注意力一定不在焦慮上,一旦進入考場,展開試卷,焦慮的情緒就悄然而去。而另有一些人,在無意識中討厭這種情緒體驗,認為考前的焦慮反應是不自然的,甚至是病態(tài)的,他要努力去糾正或者克服這種情緒,這就形成一種很強的精神關注,結果是把焦慮搞得很大,就像在內心里擺開了戰(zhàn)場。很多大考前的學生都想到心理醫(yī)生這里來討經(jīng)驗,希望有什么靈丹妙藥使自己在考試期間能精神放松,我對他或她說:“如果你真正做到放松,考試反倒會受影響?!笔聦嵣?,緊張的狀態(tài)是一個意識縮窄的狀態(tài),利于屏蔽無關信息,集中心智,像一種大智若愚的樣子。而放松卻一定會注意力渙散,受各種信息的影響。 緊張有時只是我們的遁詞 許多考生會說考的不好是自己緊張引起的,我個人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一件事與另一件事有時并沒有真正的連帶關系或者因果關系,但如果我們堅信它們是相關的,我們常常就可以發(fā)現(xiàn)相關的證據(jù)??荚嚽暗氖摺⒖记暗慕箲]、考試中的噪音、甚至不舒服的座椅,你認為它們會妨礙你考試時的水平發(fā)揮,它真能形影不離的蠶食你的精力,消耗你的智慧,磨滅你的斗志,至到你的考試變得慘不忍睹。而如果你認為考試前人人都會失眠,人人都該有焦慮,考場中總會有許許多多的噪音,它們與你考試的結果并無太大的關系,結果失眠、緊張、噪音真的不怎么來影響你。 表揚和批評都是強化 我在學校做講座時,經(jīng)常會說,好學生可以通過強化培養(yǎng)出來,總是表演她的優(yōu)點,及時的鼓勵和夸獎她,讓她在學習這個行為上得到足夠的獎賞和內心滿足,她會無意識的喜歡上學習(尋求滿足),自然學習就好起來。差學生也是被老師關注出來的,一個學生總被老師指出在學習上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他在學習或一些正性行為上得不到及時的獎勵,反倒是不愉快的批評,他慢慢就會討厭學習(逃避苦惱),自然也就成不了好學生。不恰當?shù)呐u會把一些小問題搞成大問題。 秀秀的口吃 我在診室里見過一個十八歲的女孩,很秀氣,模樣也很漂亮,我們叫她秀秀。她的問題是口吃,但她的口吃很奇怪,在陌生人面前不口吃,等你跟她混得有點熟,她的口吃就出現(xiàn)了??诔砸l(fā)了她的自卑,學習動力不夠,人際關系也不好。不過,從第一次來看門診,秀秀說話雖然有些慢,但口齒卻很清晰,沒有口吃患者那些典型的癥狀,如停頓與重復。我開玩笑的對秀秀說:“你總得做出些口吃的樣子來讓我知道你真正是口吃病人”,或者我會說:“秀秀,我如何對你,會讓你緊張得出現(xiàn)口吃?”秀秀總是不回答,但還是一遍一遍的來看我,她說在我這兒,說話特別輕松,這個感覺可真好。我對秀秀說:“你在誰的面前,口吃最厲害?”秀秀說是母親。 家庭的故事 秀秀是大專一年紀學生,學習市場設計,母親是個中學教師,為人很嚴肅刻板,父親個性怯懦,家里是母親說了算。從小,秀秀都是由母親來教育的。說到母親,秀秀的臉上卷起一道道烏云。我打電話約母親前來門診,當母女坐在我的面前時,秀秀真的變成了一個口吃的病人,她說話很緊張,語言盡可能的短,說長句子時出現(xiàn)停頓。最后秀秀緊閉著嘴,不再說話,只是點頭或發(fā)出單音來應對我的提問。母親對我說,秀秀在五歲時出現(xiàn)口吃,做母親的她真費了不少的心,每天都要強迫秀秀做發(fā)音訓練,強迫秀秀必須口齒清晰的說話,有一次,為了糾正一個句子,秀秀被迫練習了十個小時。當然,醫(yī)生已看了不少,花了不少錢,秀秀也受了不少罪,結果是口吃時好時壞,母女關系也越來越糟糕。 口吃恐懼 我對母親說,秀秀不是口吃病人,而是口吃恐懼,是因為害怕口吃而口吃。母親很歉然的說:“其實我后來也知道,但積重難返,每當看到秀秀說話時臉紅筋脹的樣子,我心里就急,脾氣也大?!闭f著說著,母親的眼淚就落了下來,一直不愿說話的秀秀突然開口說了聲:“媽,我不怪你!”然后拿出紙巾遞給母親。我想這正好是讓秀秀突破內心禁忌最好的時機,我對秀秀說:“你只是害怕說不好,其實你的語言能力是很強的,現(xiàn)在你可以慢慢的開口說話!”秀秀努力的張開了口,語言像小河水般慢慢的流淌出來,沒有再出現(xiàn)停頓與重復,她的母親非常驚訝的注視著她……。秀秀的口吃,在心理醫(yī)生看來就是不當強化的結果。孩子小的時候構音系統(tǒng),語言理解和表達系統(tǒng)都不太完善,出現(xiàn)口吃,或在緊張的情形下說不出話都是非常自然的現(xiàn)象,如果父母過度關注這些問題,問題就在無形中被放大了,像滾雪球,越滾越大,直到形成真正的疾病。關注是一種強化,這個道理希望家長們都懂! 標題:代幣療法 漫畫:在一頭驢的前面掛了一顆紅蘿卜,引誘它往前走。 代幣療法 家庭治療有時會引用行為醫(yī)學中的理論,通過條件化來改變孩子的行為,比較常用的是一種代幣療法。該法的宗旨是父母為了強化孩子的某個行為,當發(fā)現(xiàn)孩子有這種行為時就給他一個棋子,并告訴他,當他攢夠了多少棋子,他就可以得到一件他夢想得到的禮物。我曾遇到一個不愿意好好說話的女孩子,四歲,她能聽懂所有的語言,卻不愿意模仿著表達。說話時語音也含混不清,著實讓她的父母著急上火,醫(yī)生看了不少,但辦法一點也沒有。我建議父母給孩子實行代幣療法。首先,當她好好說話時,父母就給她的小盒子里放一個圍棋子,并告訴她,如果盒子里有了五個圍棋子,她可以得到一個夢想的禮物,孩子很快的喜歡上這個游戲,主動說話越來越多,構音也越來越清晰。兩個月以后,父母決定把強化行為改為保持小手的干凈,不到兩周,小花貓似的臉和小黑手從此變得清潔。 淘氣的貝貝 當然,代幣療法并非一試就靈。有一個小男孩,五歲,剛上幼兒園,我們叫他貝貝。貝貝的確有些淘氣,從小在姥姥家長大,整天有姥姥姥爺陪著,像個小皇帝。父母工作很忙,希望貝貝上幼兒園,但姥姥姥爺舍不得。眼看就要到上學的時間,父母要貝貝學習如何和同齡小朋友相處,同時有可以得到學前教育,貝貝才得以走進幼兒園。貝貝其實一直很渴望與同齡孩子玩,但過去總是沒有機會,姥姥24小時貼身防御,小朋友都不怎么愛搭理他,讓他很氣悶。到了幼兒園,一下子見了二十來個同學,真把他的心樂開了花。沒有姥姥的控制,貝貝滿可以隨心所欲,但小朋友還是不怎么搭理他,因為他是個插班生,大家對他很陌生。貝貝不管這些,見一個就著纏一個玩,更糟糕的是不管對方是男孩女孩,他都喜歡去摟對方的頸脖子,要不就用手摸對方的臉,或者用手指戳戳她的身體,讓其他的孩子很不開心。老師當然要來制止,但貝貝滿不在乎,在他看來,媽媽姥姥喜歡他,會摟他,摸他,他喜歡別的孩子,自然已是可以摟的摸的。 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慢慢的,孩子們都躲他,女孩子們的家長都認為貝貝有點“色”,是班上“無可救藥”的搗蛋鬼。家長到老師那兒請愿,要求幼兒園拒絕貝貝插班,幼兒園感到很為難,讓貝貝的父母帶貝貝來看心理醫(yī)生。在我的診室,貝貝還算老實,很乖,看來我不是他喜歡的類型。我問貝貝一些問題,他回答很爽快,也很切題,心智看來是沒有問題的。當問他喜不喜歡幼兒園時,他的一雙眼睛中透出一些憂郁,他扭頭問媽媽:“我能去幼兒園嗎?”媽媽狡猾的說:“醫(yī)生說能就能。”我問母親有沒有貝貝小時候在家里的錄像資料,母親想了想說有。 貝貝的社交模式 第二次門診,母親帶來的錄像帶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景,貝貝的姥姥給貝貝養(yǎng)了一只小白兔,小白兔特別怕貝貝,看到他就要往沙發(fā)后躲,貝貝要跟它玩,就只能緊緊的摟著它,摟著還不行,兔子一動都不動,讓貝貝覺得無聊,得用手摸它,用手指戳它,兔子才會對貝貝有反應。這讓我們想起貝貝的“社交模式”,原來來源于與兔子間的交往行為。我們征得幼兒園的同意,把攝像機悄悄的對準教室里的貝貝。發(fā)現(xiàn)貝貝剛開始,還孤獨的一個人坐著,當有小朋友從身邊走過,他會用手去抓她,那同學就驚叫著跑起來,于是,貝貝跳起身來,開始追逐她,像在家里追逐兔子一樣。我們把貝貝行為的兩個錄像編輯起來給老師和部分孩子的家長看,她們看了后都有點樂不可支,原來貝貝不是在欺負人,只是習慣了這種“社交”方式。 改變并非一帆風順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幫助貝貝學會尊重別人,我和他的父母商量采用代幣療法。凡是貝貝對小朋友尊重,不去摟她們,得到老師認可后,貝貝可以在自己的墻上插一面紅旗,當紅旗到了十面,貝貝得到了一對雪白的兔子。但不久,貝貝的毛病又犯了,有兩周都沒有得到紅旗,他不在乎。于是,我們分析貝貝的生活習慣,發(fā)現(xiàn)貝貝上床睡覺時,一定要母親為他讀一段故事,不然他就睡不著。我們告訴貝貝,你必須得了紅旗,母親才會給你講故事。每天晚上,貝貝就會對母親大聲叫喊“我有紅旗,你得給我講個好聽的故事!”慢慢的,貝貝在行為強化訓練下文靜起來,老師和家長們都松了口氣,她們可以放心讓自己的孩子和貝貝交往了。 《重返童年時光》 讀了李維榕老師的《重返童年時光》,心中無數(shù)感慨。每個人的情感成長都要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童年時期對父母的情感依賴與分離,少年時期對父母權威的沖突與反抗,成年以后對父母和家庭情感的再認與回歸。重返童年時光好像是老牛的反芻,慢慢咀嚼,回味無窮。童年與父母的關系究竟給我們的潛意識留下什么樣的印痕,復返的技術會幫助我們達到對自我內心的認識。精神分析為了促使個人成長,采用自由聯(lián)想,催眠與譯夢來揭示內心被壓抑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重返童年時光正好似一個自我分析的過程,由此釋放內心深處被掩藏的負性情緒,使自己的精神和情緒變得充實和積極。弗洛依德曾有一個生動的比喻:“重返的過程就像是在掃煙囪”,把里面的塵埃打掃干凈,內心就變得通暢和明亮。所以重返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積極自我思索的過程,而不是對自己的問題歸因求源,反生出幾分對父母的怪罪。嚴格說來,對已經(jīng)長大的個人來說,父母并不欠你什么,生命是你自己的,你的問題得由你自己去承擔。重返只是要找到自己的問題,而問題是你在成長的過程中壓抑和建造出來的,需要做的是對你和父母早年的關系作積極的再認識,記得一本書上說:洛克菲勒的小孫子張開雙手,步履蹣跚向爺爺跑去,但爺爺避開,讓他狠狠的摔了一跟頭。從此這位洛克菲勒的后代意識到生活必須依靠自己,回憶這事,小洛克菲勒沒有任何責怪的意思,反倒是滿懷崇敬。重返意味著對童年的理解和寬容。 現(xiàn)在想來談談小尊尼的遭遇,其實,每個小孩都會經(jīng)歷像小尊尼一樣痛苦絕望的情感分離過程,在幼兒園的大門,你隨時可看到哭得死去活來,對母親死纏難打的孩子。情感的分離和挫折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動力,是必由之路。心理學有句行話,把分離叫作“心理斷奶”。如果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嘴里”還有“心理奶嘴”,給人的感覺就是幼稚。孩子一生下來,會渴望與母親形成緊密的粘結,但媽媽會有短暫的離開,孩子會有餓著,冷著,濕著,哭著的時候,這就是初期的分離體驗。只要在母親身邊,短暫的分離會及時得到補償和滿足,(這里只有量變沒有質變)。兒童還需要空間上的分離,使兒童的對情感的欲望實現(xiàn)不得不長時間延遲和等待。心理學認為中國兒童的最佳分離時間大概是兩歲半,這也是大多數(shù)母親愿意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對分離的反抗可能是很強烈的(外向的兒童),也可能是壓抑的(內向的兒童),反抗明顯的孩子心里留下的創(chuàng)傷可能反倒少,壓抑的孩子可能把情緒轉換為別的東西,如情感退縮:對親密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軀體癥狀:沒完沒了的感冒發(fā)燒,嘔吐拉肚等。對處在分離期的孩子,父母要溫柔的堅持,用更多的關愛去確立孩子的安全感,比如準時接送,對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報以極大的興趣,對孩子學到的自我管理的行為即使給予鼓勵和獎賞等。分離的過程在孩子五歲的時候就應基本完成,所以六歲以后,是孩子上學的年齡。另方面,分離要考慮孩子承受焦慮的能力,要注意分離的長度。眼下人們開始喜歡送孩子上整托,究竟是整托好還是日托好,不能一慨而論。就我個人的態(tài)度認為整托可能適合稍大一點的孩子,如四歲,在這個年齡接受和培養(yǎng)社會情感對成長是非常有利的。當然,對孩子日托或整托是父母的權利,是父母綜合考慮的結果,不一定要聽心理醫(yī)生怎么說。讀了《重返兒童時光》,父母們千萬別竭力去作更好的父母,在你們處心積慮為孩子著想的同時,孩子成長的權利就被你們剝奪了。從自然法則來看,經(jīng)風沐雨方能成材,養(yǎng)育孩子也像養(yǎng)育植物,水多了,爛根,水少了,生長減慢。好的父母知道孩子的心理需要,但只給予他基本的滿足,過分的關愛會讓孩子不想長大。不管孩子的內心會因為父母曾有的拒絕留下點什么,伴隨成熟之路,孩子總能從情感挫折中重新認識自己,重新體驗到與父母之間親情的溫暖。 《不聽話的女兒》 讀李維榕老師的《不聽話的女兒》,令人叫絕?!耙粋€壞孩子可能是個最忠于家庭孩子”,這句話可能讓許多讀者費思量,你們可能會問:“是這樣的嗎?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能使父親更像父親,母親更像母親?”。我在家庭治療門診中,常常聽到父母在抱怨:“兒子或女兒不怎么樣或怎么樣,家庭就天下太平了”。我會問他們,“如果你們的兒子或女兒不怎么樣或怎么樣,你們會怎樣?”大部分的家長都回答不出。在情感趨向分裂的家庭,孩子往往扮演著家庭的聯(lián)結功能,正如文章中的父母,是通過孩子這個中介來進行交流的。心理學認為孩子的癥狀對家庭有種平衡和調節(jié)的功能,可以擾動和改變家庭的關系狀況,使本來早已冷淡的父母不得不來彼此面對。文章中的母親是特別想改變家庭現(xiàn)實的人,所以她在“發(fā)現(xiàn)”(制造)孩子的問題。其實,十歲以下的孩子站不直坐不穩(wěn)本是最平常的事,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必須經(jīng)過種種幼稚階段,父母可以把它看作是“問題”,也可以不把它看作“問題”。我個人以為夫妻對孩子的接納程度相似于對自己婚姻的接納程度。心理學大師阿德勒(Alfred.Adler)研究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社會化因素,認為家庭中每個子女的排行位置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她(他)在家庭中基本的心理和行為的發(fā)展。對獨生子女阿德勒說:“獨生子女在特征上像老大,但缺乏與弟兄姐妹合作分享的機會,打交道的主要是成年人。獨生子女往往受母親的寵愛,易于形成依賴的個性,總希望成為眾人注意的焦點,一旦失落,容易產(chǎn)生適應困難”。我們的父母習慣用大人的視覺去評判孩子的行為,缺乏對孩子成長過程的認識,也不知道各種個性色彩的兒童有獨自的心理特點。有一則寓言說:“有個國王,看到皇后剛出生的女兒后,召集了全國所有的名醫(yī)。他對那些醫(yī)生說:‘我的女兒得了重病,沒有牙齒,沒有頭發(fā),你們要治好我的女兒,否則我要砍掉你們的頭’。醫(yī)生們面面相覷,作聲不得。有一個最權威的醫(yī)生上前說:‘我可以治好你的小公主,但有個條件,國王你必須等待十八年’。十八年后,醫(yī)生把一個活潑可愛,金發(fā)如云,明眸皓齒的公主還給國王,醫(yī)生得到了很多獎賞”。心理學認為孩子的問題是成長的問題,如果你想解決這些問題你就制造了這些問題,聰明的辦法是等待。 《三角中的孩子》 李維榕老師的《在三角中的孩子》,每一個有未成年孩子的家長都應該好好閱讀,同時也不妨對照自己好好想一想。如果有人不幸發(fā)現(xiàn)自家有相似情形,也大可不必驚慌,妄自非薄。三角關系是一種家庭成員間的不均勻關系,或結盟關系,但這種關系的產(chǎn)生有時并非人為,而是被家庭的動力學機制所決定。在正常情況下,夫妻之間弱勢的一方容易與孩子形成較緊密的聯(lián)結來對抗強勢的一方,達成一種動力學平衡。同樣,夫妻之中有誰常常不在家,或對家不關心,或有重病在身,另外的家長易于與孩子親近,形成一種補償性關系,使不夠穩(wěn)定的家庭變得較為穩(wěn)定。三角關系已可跨代結盟,比如,在分界不清的家庭中或三代同堂的家庭,孩子可以與爺爺、奶奶、姥姥(甚至是叔、嬸)形成高親密等級。家庭的關系水平源于家庭的結構,處在中國獨生子女狀況下的家庭,夫妻關系、母子(女)關系、父子(女)關系,這三種關系要形成真正的均衡實屬不易。有時候孩子跟父親親一點,有時候又和母親套磁,相互的情感平衡似乎總是維持在一種變化與流動中。如果夫妻關系不良,情感分裂,早期,孩子可能會加大與父母情感之間的穿梭作用,試圖平息“家庭戰(zhàn)爭”,當這種作用無效或家庭功能失代償,孩子可能出現(xiàn)“過激行為或病態(tài)行為”來與父母對抗。父母的角色越對峙,三角關系越能被利用來攻擊對方,孩子成為替罪羊或馬前卒,因而越有可能出現(xiàn)大的行為障礙。孩子常常要到16歲以后,才能在父母沖突中保持平常心。 《代罪羔羊》 李老師對甘家四個人的是非曲直,雖然寫得是讓人心悅誠服,但作為專業(yè)人士,又覺得其中有心理治療師主觀誘導的痕跡。我不希望讀者在讀了此文后,戴上“眼鏡”去找家庭中的代罪羊,如果你找,每個家庭或許真能找到。替罪羔羊的概念是心理治療的操作性概念,目的是想通過對家庭現(xiàn)實的創(chuàng)造性描述來擾動家庭。家庭治療師甚至接受代罪羊是功能不良家庭的一種補償性需求,它的積極意義是能保持家庭系統(tǒng)的平衡,維持家庭完整的結構。消極意義是常常以犧牲孩子的心理和社會能力發(fā)展為代價。代罪羊通常是指向家庭中較弱的,卻又對家庭影響最多的那個人,當然也可以是酗酒的父親或神經(jīng)衰弱的母親。精神分析家阿德勒認為同一家庭不同序列的孩子有不同的發(fā)展性差異,提出老大,老二,老三,到老幺在家庭中有著不同的互動功能,由此開創(chuàng)了家庭星座的動力學概念。功能良好的家庭不會把眼光固化在某一個問題上,家庭關注問題的興奮點會隨時間不斷地變換,使得問題在一種高張力(動力學)下能自然松解和改善。關注一個問題往往就構成了一個問題,關注的過程是一種視野縮窄的過程,你再也感覺不到問題外的東西。功能不良的家庭序需要通過構成一個問題來表達內部的沖突和焦慮,當這種焦慮很多時,問題就需要被維持和被固著在那兒。這樣的情形家庭動力學使然,不是家庭中的那個人或治療師想改變就能改變得了。家庭治療師只有通過對家庭的擾動,引起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和交流發(fā)現(xiàn)改變,被構成的問題才能得以消解。 同樣,文章中的父子同盟和母子同盟,子代父職是指存在于甘家內部的代系邊界不清,以至于形成家庭的功能不良。讀這樣的文章切記不能畫圖索騅,比著圈圈買雞蛋,在中國獨生子女的家庭里,代系邊界不清難以避免。但在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在替代上就要小心,讓代系的界限慢慢出來。家庭治療師喜歡說,很多有關健康家庭的概念,你做不做得到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你頭腦中有這些東西,你就不會在相反的路上走得太遠。在這層意義上,仔細閱讀,重理解而不拘泥李維榕老師文章中說的故事,對你的家庭發(fā)展就會有積極影響。下一期李老師將評述甘家故事中——誰之罪,請讀者們平心靜氣,拭目以待。 《家庭的故事》 讀完了甘家的故事,讀者是否會大松一口氣,如水落石出般的說聲原來如此。內心滿足的讀者請不要往下讀我寫的東西,因為讀下去,你也許會從原本已經(jīng)十分明了的故事中又牽出不少懸念,搞出許多頭緒來。 在這篇文章中,李維榕老師“看”到了父親對子女教育方式的問題,指出父母的教育應該隨著子女一塊成長。在治療中,李老師致力于要子女“反叛”父親的教育方式,通過對父親的限制,讓出權利空間來改變家庭現(xiàn)實。但我想提醒大家,這只是治療師送入家庭的“木馬”,內藏奇兵。真正的目的是要亞輝和亞華“反叛”自己,明白自己需要成長,使亞輝和亞華從一種固化的發(fā)展模式中解脫出來。我們一點也不要怪罪可憐的甘爸,他現(xiàn)在是真正的家庭的“代罪羔羊”。其實幾乎每一個大人對孩子的教育都是跟在孩子成長的皮股后面跑,你想擋都擋不了,為什么甘家的老爺子就有如此大的能耐。從系統(tǒng)的觀點看,甘爸這種幼稚化教育方式得以十年如一日,必然有家庭其他成員的“主動”合作。如果沒有亞華不斷地呈現(xiàn)出幼稚化傾向,如果沒有甘媽的“自閉”退讓,又怎來甘爸的執(zhí)著。家庭里的故事,即是因也是果,既沒因也沒果,全在成員間的默契和配合。就象一個圓,本質是弧線,但我們把它切得足夠短,看起來就成了直線。在眼前的“直線”中,甘爸被看作因,孩子被看作果,這樣的治療帶有明顯的傾向性。 事實上,家庭治療師重要的是保持中立性原則,我們不允許自己把一個圓看作是直線,因而也不允許自己作出是非判斷。所以,在給家庭送出“木馬“前,我們要為家庭呈現(xiàn)多種可能性和多種因果關系線索,以此來維持中立的立場。如面對十幾種冰琪琳,治療師并不知道家庭喜歡草梅味還是巧克力味,這得由家庭自己選擇。現(xiàn)在,我來為讀者送出另外的“木馬”,我認為甘家另一個核心問題,在于家庭成員間的關系不良,缺乏親密感,缺乏彼此之間的信任和良好的交流。每個人在家庭的互動中都試圖逃避責任,兒子怪父親,丈夫怪妻子,母親怪兒子,形成一種循環(huán)功能,家庭就在這種循環(huán)中被僵化掉了。在治療中,我會看到家庭的關系水平和交流水平與家庭內成員的人格狀態(tài)有著深厚的匹配性,以及代系文化遺留和固著化的復雜性(存在的合理性原則)。看到這些內部一致性,治療師不會相信家庭治療可以通過所謂的“教育指導”一揮而就。相反,無論治療師的神通有多廣大,也只能在程度上改變一些表面沖突,減低一些內部焦慮(這種降低和改變是否符合家庭發(fā)展的需要,還有待甄別),本質的改變只能留待家庭在漫長的發(fā)展中自然的水到渠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