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1 青黛30g,明礬10g,麝香0.5g。 [制用法] 將上藥研末。用獨頭蒜1頭搗爛加上藥末0.5g攪勻,裝入酒杯內(nèi),按男左女右把此酒杯扣在臂臑穴上并固定,2小時后局部起皰流水,24小時后去掉酒杯,刺破水皰,刮凈淡黃色水后包扎,每日換紗布1次,1周后創(chuàng)面愈合。每月治療1次。3個月為1個療程。同時,藥用黃芪、鱉甲、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各20g,白術(shù)、黃精、當歸、柴胡、郁金、丹參、黃芩、虎杖各10g,甘草6g。隔日1劑,水煎服。 [療效] 據(jù)報道,劉生貴等用外貼青礬麝香粉配合口服中藥治療乙型肝炎200例,臨床治愈39例,近期基本治愈146例,效差15例,總有效率為92.5%。 處方2 乙肝靈藥粉(含青黛30g,甘遂5g,明礬10g,麝香0.5g等)。 [制用法] 治療組148例。用乙肝靈藥粉0.5g,加紫皮獨頭蒜1頭(搗爛),調(diào)勻,裝入酒杯內(nèi),扣在穴位上,男左女右,固定,24小時后除去,用滅菌竹簽刺破局部水皰,刮凈黃水后,紗布包扎,每日換紗布1次,結(jié)痂后去除紗布。每月1次;3次為1個療程。同時內(nèi)服中藥:茵陳、板藍根、虎杖、黃芪、五味子各15g,葉下珠、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各30g,當歸、丹參各12g,大黃6g,鱉甲(先煎)18g,甘草3g,紫草9g。隨癥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停用其他藥。對照組82例,用肝必復(fù)、滅澳靈,常規(guī)口服。 [療效] 采用上藥治療乙型肝炎患者,用3個月后,兩組分別基本治愈35,1例(P<0.01);顯效45,6例;好轉(zhuǎn)52,16例;無效16,59例;總有效率為89.2%,28%。治療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王俊勤.中藥穴位發(fā)皰療法治療乙型肝炎療效觀察.中原醫(yī)刊,2003,30(11):20]。 處方3 乙肝轉(zhuǎn)陰散1號(含金銀花、虎杖、苦參、田基黃、丹參各100g,藿香、黃連各50g),2號(含何首烏100g,五味子、當歸、沙苑子、赤芍各50g,肉桂、人參各20g)。 [制用法] 將上藥均研末,加醋調(diào)成糊狀,制成直徑1.5cm圓餅備用。取穴:第1~2個月脾俞、肝俞;第3個月腎俞、肝俞;均雙。分別用上藥1號、2號,貼敷穴位,傷濕膏固定。3日換藥1次,3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 據(jù)報道,用乙肝轉(zhuǎn)陰散敷貼治療乙肝大三陽60例,全部轉(zhuǎn)陰19例,表面抗原、e抗原、HBV-DNA轉(zhuǎn)陰分別21,37,35例,表面抗體陽性8例[王金林.乙肝轉(zhuǎn)陰散敷貼治療乙肝大三陽60例.中醫(yī)外治雜志,2003,12(6):44]。 處方4 臍餅1號。 [制用法] 治療組73例,用臍餅1號(含熟附子、肉桂、白術(shù)、大腹皮、萊菔子、木香、陳皮、桔梗等,研末)9g,加入姜汁調(diào)成糊狀,敷6cm×6cm紗布上,置于臍部;與對照1組77例,均用TDP照射臍部,以不均傷皮膚為度,每次45分鐘,每日1次。2組67例,用多潘立酮片每次10mg,每日3次,餐前服。三組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均1周為1個療程。 [療效] 采用上藥改善肝病腹脹癥狀(病種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三組分別顯效59,25,23例;有效12,15,21;無效2,37,23例;總有效率為97.3%,51.9%,65.7%。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兩對照組(P<0.01)[池曉玲.臍餅1號改善肝病腹脹癥狀臨床研究.中醫(yī)外治雜志,2006,15(1):5]。 處方5 生大黃、梔子各20g,枳實、厚樸、丹參各15g,蒲公英、生地黃、赤芍各30g。 [制用法] 治療組30例,將上藥水煎,取液100~150ml,藥溫37~40℃,保留灌腸,每日1次;1周后改為2日1次。與對照組32例,均用甘草酸二銨(甘利欣)、苦黃注射液、維生素K1及促肝細胞生長素、還原型谷胱甘肽,靜脈滴注,每日1次;人血白蛋白(或新鮮血漿),靜脈滴注,隔日1次。 [療效] 應(yīng)用中藥灌腸配合治療重型肝炎內(nèi)毒素血癥30例(對照組32例),用2周后,兩組分別顯效(癥狀、體征、檢驗其中2項改善,其余未加重;或脂多糖定量降低>50EU/L)12,8例;有效11,12例;無效7,12例[張貴芳.中藥灌腸配合治療重型肝炎內(nèi)毒素血癥30例療效觀察.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09,28(7):81]。 處方6 王不留行。 [制用法] 治療組68例,取耳穴:神門、肝、膽、皮質(zhì)下、交感。用王不留行,貼敷穴位;每天早晚按壓20分鐘;每日換藥1次,兩耳交替使用。治療組并用大黃粉2~3g,每日2次口服。對照組68例,用消炎利膽片6粒,每日3次口服。兩組均抗病毒;保肝治療。均10日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0日。禁生冷油膩甘辛之品。 [療效] 應(yīng)用上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并發(fā)膽囊炎,用2個療程后,兩組分別治愈41,30例;顯效各25例;無效2,13例;總有效率97.1%,82.4%(P<0.01)。見不良反應(yīng)分別11,6例[張仁敏.大黃結(jié)合耳穴貼壓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并發(fā)膽囊炎.中國實用醫(yī)刊,2009,36(28):70]。 處方7 護肝拔毒巴布膏。 [制用法] 治療組50例,取穴:日月、期門、章門(均右)。局部皮膚清潔并按摩1分鐘,至微微發(fā)紅有熱感。用護肝拔毒巴布膏(含苦參、青蒿、黃芪、土鱉蟲、狼毒、赤芍、乳香、石菖蒲、薄荷腦等),貼敷穴位,輕輕揉壓3分鐘;36小時后揭去,2日貼敷1次。與對照組50例,均用甘草酸二銨(甘利欣)100~150mg,苦黃注射液20~30ml,靜脈滴注。 [療效] 采用上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12周后,兩組分別顯效(癥狀消失,肝脾復(fù)常或回縮,無壓痛及叩痛;肝功能復(fù)常,且穩(wěn)定>6個月)29,25例;有效18,15例;無效3,10例;總有效率為94%,80%[鄒逸天.護肝拔毒巴布膏外敷聯(lián)合基礎(chǔ)療法治療慢性乙型肝炎50例臨床研究.江蘇中醫(yī)藥.2011,43(7):32]。(李世文,康滿珍,王仲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