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63 期 作者 / 謝建軍 珠海市拱北醫(yī)院 編輯 / 段瑞 ⊙ 校對 / 張芊芊
我國是病毒性肝炎高發(fā)區(qū),由HBV感染后導致的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肝癌,對人民的健康危害極大。但目前尚無可靠的治療方法。自1998年以來,筆者采用民間傳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驗方慢肝靈治療乙型肝炎,并對該方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臨床療效觀察,取得了滿意療效?,F(xiàn)將臨床治療觀察情況予以報道。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00例均為我院住院及門診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齡18~66歲,平均33歲;病程2~15年,平均3.6年;其中慢性肝炎輕度36例,中度32例。對照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齡16~62歲,平均31歲;病程1~16年,平均3.2年;其中慢性肝炎輕度17例,中度15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理化檢查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shù)會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全部觀察病例均確診為慢性乙型肝炎(輕度、中度),均無腎功能異常。中醫(yī)主癥:脅肋脹痛或刺痛,腹脹嘔惡,脘悶納呆,身倦乏力,舌質(zhì)暗紅或有瘀點;臨床體征: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腫大,可見有肝掌或蜘蛛痣。 3觀察項目:兩組均觀察臨床癥狀體征:肝功能指標(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ALT、谷氨酰轉(zhuǎn)酞酶r-CT、血清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球蛋白A//G),乙肝病毒指標(HBeAg.HBV-DNA),肝纖維化指標(透明質(zhì)酸HA、Ⅳ型膠原Ⅳ一C、層粘蛋白LN)等。 4結(jié)果 4.1療效標準:參照《病毒型肝炎中醫(yī)療效判定標準》擬定。臨床基本治愈:主次癥狀消失,肝臟恢復正常且無壓痛、叩痛,肝功能恢復正常,HBeAg、HBV-DNA全部轉(zhuǎn)陰,且穩(wěn)定6個月以上;顯效:主次癥狀消失1/2以上或好轉(zhuǎn)2/3以上,肝臟明顯回縮且無壓痛、叩痛,肝功能恢復正常,HBeAg、HBV-DNA有l(wèi)項轉(zhuǎn)陰;好轉(zhuǎn):主次癥狀消失1/3以上或好轉(zhuǎn)1/2以上,肝脾腫大穩(wěn)定或回縮且無明顯壓痛,叩痛,肝功能值較原來下降1/2以上,HBeAg、HBV-DNA有1項轉(zhuǎn)為弱陽性;無效:未能達到上述指標者。 4.2治療結(jié)果:治療組:臨床基本治愈23例,占33.82%;顯效21例,占30.88%;好轉(zhuǎn)19例,占27.94%;無效5例,占7.35%;總有效率92.64%。對照組:臨床基本治愈6例,占18.75%;顯效8例,占25.00%;好轉(zhuǎn)10例,占31.25%;無效8例,占25.00%;總有效率75.00%。治療組治愈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4.2.2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見表1。 4.2.3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A、Ⅳ-C、LN測定結(jié)果比較見表2。 4.2.4兩組治療前后乙肝病毒指標變化比較:治療組治療前HBeAg陽性者61例,治療后轉(zhuǎn)陰31例,轉(zhuǎn)陰率為50.82%;HBV-DNA治療前陽性者56例,治療后轉(zhuǎn)陰25例,轉(zhuǎn)陰率為44.64%。對照組治療前HBeAg陽性者28例,治療后轉(zhuǎn)陰9例,轉(zhuǎn)陰率為32.14%;HBV-DNA治療前陽性者26例,治療后轉(zhuǎn)陰6例,轉(zhuǎn)陰率為23.08%。兩組比較,治療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5.討論 提示: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