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實物證明:中國古代航海技術領先世界作者:齊吉祥(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量考古實物證明,中國古代造船及航海技術曾經長期領先世界,其中最著名的三項是指南針、尾舵和水密艙這三大發(fā)明。舵在典籍中,又寫作柁、施、袍等,其名稱始于東漢。劉熙《釋名· 釋船》說:“ 其尾曰柁。柁,拖也,在后見拖曳也。且弼正船,使順流不使他戾也?!?這說明了當時船的尾部已經有舵,能使船糾正航向,不偏離航線。 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的漢代木船模型和青銅器上的漢代船舶圖樣,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舵是由槳演化而成。如1974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做為冥器下葬的西漢木船模型,船上五俑五槳,其中,一個俑在船尾一側,用槳“ 弼正” 船的航向,另四人則是劃船手,雖然都是槳,作用卻不同。槳演化成舵,有三點關鍵變化。一是槳的形狀:為便于操持,槳柄加長,為增大水流的作用力,擴大了槳片的面積。二是操作位置:由船的一側移到船的尾部,而且最終放在船尾正中的位置。三是操作方式:由手持操作改為固定在支撐點上,既可以根據(jù)水的深淺,或升或降,也可以根據(jù)航向,靈活轉動。 1955年在廣州一座東漢墓中出土了一只陶船,這自然也是一件冥器。船上共有6個人,科學家按照船上人員身高比例推算,這只陶船所仿照的船大約有20米左右長,5米左右高,是在廣州一帶河里航行的運輸船。該船尾部正中有一只真正意義的船舵。舵面為不大規(guī)則的四方形,面積比較大;在舵桿的頂端有個洞,可能是用來安裝舵把的;舵桿用十字狀結構固定,從船尾斜伸入水,研究人員確定這是一種軸轉舵的裝置。在舵的旁邊站立一人,應是操舵手。 1957在南京市漢中門外中保村出土了一根長達11.07米的大舵桿,橫截面略呈正方形。 舵桿的上端有兩個長方形穿孔,用于安裝轉舵的木柄;下半部有榫槽,用以安裝舵葉。根據(jù)榫槽的位置和大小,推斷舵葉的高度為6米左右。該舵桿系采用鐵力木制成,這是一種非常堅硬的優(yōu)質木材。 1959年該舵桿運抵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時,因場地問題,不得已將其從中鋸為兩截,人們真切地看到,大舵桿雖在地下埋了五百多年,卻無腐朽的跡象。大舵桿出土的地點在明朝初年是寶船廠,鄭和下西洋的大型船只就是由該廠承造的。 在大舵桿出土前后的歲月里,還先后出土了一些古船構件,其質地也是鐵力木。大家都知道,船舶各構件的大小,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專家們經過計算,認為這一大舵桿應安裝在長度150米左右的大船上。 據(jù)《星槎勝覽》記載,鄭和船隊中最大的船“ 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 。當時1尺合今日31.1厘米,依此計算,鄭和船隊最大的船長138米、寬56米。這一尺寸同大舵桿是比較匹配的,因此,人們認為這一舵桿應該是鄭和船隊使用并留存下來的。 船舵的發(fā)明和使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船舶制造和水上交通的一大貢獻,它和宋代開始大量應用的指南針一起傳入西方而成就了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 中華民族在船舶制造方面再一個重大發(fā)明,是水密隔艙,這一發(fā)明,不知挽救了多少船只和人的生命。 何謂水密隔艙?簡單地講,就是用木板、填料等把船艙分隔成互不相通的多個艙間,航行時,如果某一艙間嚴重進水,不致灌進其他艙間,可免沉沒之災。對于構造水密隔艙的時間,長期以來認為“ 始于宋代” 。然而江蘇揚州、如皋先后出土的唐代木船已有水密隔艙結構,改變了先前的認識。 揚州的唐船出土于1960年,殘長18.4米,最寬處4.3米,深1.3米,分為5個大艙,屬唐代晚期。如皋唐船出土于1973年,殘長17.32米,最寬處2.58米,深1.6米,分為9個艙,屬唐代早期。 由此可見,唐代從早期到晚期的木船均采用了水密隔艙結構。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貿易最發(fā)達的時期,這必然帶動造船業(yè),特別是海船制造業(yè)的發(fā)展。 泉州是當年對外貿易的三大中心之一,同時也有發(fā)達的造船業(yè),近些年,這里先后發(fā)現(xiàn)了當年的造船遺址和海船殘體,其中1974年出土的海船,寫進了各地歷史教材,這里特作一較詳細介紹。該船船體上部已損,僅較好地保存了屬于水下的部分,而這恰是船的關鍵部位,它使人們可以了解此船的造型和結構特點。此船殘長24.2米、殘寬9.15米、殘深1.98米,據(jù)此,人們推算,它的上部長度應在35米左右,排水量400噸上下,載重約200噸,屬于宋代時期的小型海船。該船分為13個艙,隔艙的木板厚達10一12厘米。木板之間均用榫卯拼接,而隔艙板和船體則先使用扁鐵和鉤釘相連,再用由麻絲、桐油、石灰配成的填充料密封所有縫隙。如此用材和聯(lián)結、密封的技術,保障了隔艙的牢固耐用。 由于水密隔艙的結構,使宋元的海船頻繁揚帆大海,安全往返,受到所到各國的贊嘆,并從18世紀起逐漸被各國吸收采用,直至現(xiàn)代。 何新:關于水密艙技術 造船應用的水密艙技術,實際早在晉代已經出現(xiàn)。用這個技術制造的船舶在東晉的時候特有一個名字“八槽艦”。 什么叫做“八槽艦”呢?原因就是在造船時將船體下部吃水部分分隔成八個船艙,這樣航行中即使其中的一個船艙漏水了,也不會影響船的行進。 發(fā)明這個技術的是東晉時的著名海盜孫恩和盧循。據(jù)《義熙起居注》記“盧循新作八槽艦九枚,起四層,高十余丈?!薄端螘?武帝紀》也記“循即日發(fā)巴陵,與道覆連旗而下,別有八槽艦九枚,起四層,高十二丈。” 實際上,商朝甲骨文的“舟”字是象形字,但是舟字里面有三條橫隔線,有的人認為這就是象征著當時造船已經有水密艙分隔的技術。 有西方的學者(李約瑟)認為,水密艙壁技術源自于中國人對竹子的觀察,因為竹子的每一節(jié)的中間都有一個隔斷。 美國科技史學者W·史密斯說:“建造船底艙壁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中國人是從觀察竹竿的結構獲得這個靈感的,竹竿節(jié)的隔膜把竹子分隔成好多節(jié)空竹筒。由于歐洲沒有竹子,因此歐洲人沒有這方面的靈感?!?/p> ‘這一技術有很多的優(yōu)點,其一是在一個船艙漏水之后,不會讓影響到其他船艙的使用,第二點是船的內部多了很多的支撐點,增加了船體的強度,第三點是為船體提供了堅固的橫向結構,讓桅桿可以與船體可艙壁緊密連接?!边@一技術在后來為造船采用多桅多帆提供了可能。 這項中國人使用了多年的古老造船技術,到18世紀的時候才傳入歐洲而被采用。據(jù)考西方船舶史,歐洲最先應用水密艙壁技術的是英國的海軍工程師塞繆爾.本瑟姆,他于1782年遵照英國海軍大臣的指令,設計并建造了第一條具有龍骨和多個隔水底艙的軍艦。這在當時是歐洲是非常先進的艦船。 在2010年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中國的木船水密艙制作技術,成功地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