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是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也是受落后、愚昧喪葬文化荼毒最深的地方,這種文化不但扭曲了人的思維意識和價值觀,而且催生了一個巨大的產(chǎn)業(yè),尤其在農(nóng)村,肆意吞噬著農(nóng)民那可憐的財富。 2018年1月21日,父親接到通知,他的姑姑去世了,我和父親隨即趕赴老家吊唁,稍晚回到家中,1月22日我父母再次趕回老家參與儀式,1月25日我和父親參加我這位姑奶奶的葬禮。 隨著年齡不斷增大,參加葬禮的次數(shù)也在不斷的增多,每次看到熟悉的面孔離我們遠去,心里確實有惆悵與悲傷。這位姑奶奶是一位性格剛毅堅強的老太太,我小時候經(jīng)常見他,我和他感情并不親近,但是我父親是在村里長大的,他對他的姑姑還是很有感情的。見他傷心落淚,我也可以理解,但這次參加葬禮我更多的是在觀察和思考,也就有了這篇文章。 人難免有一死,人死之后,親戚朋友來瞻仰遺容、表達哀思本是葬禮的本來意義。在中國古代,為了強調(diào)“三綱五?!钡膫鹘y(tǒng)倫理道德,為葬禮設計了一整套復雜的儀式,目的是為了表達對死者的絕對重視。但經(jīng)過漫長的演變,如今我看到的中國北方農(nóng)村葬禮,已經(jīng)完全變味,變味之處有三,一是盲目攀比,浪費錢財;二是過程冗長,折騰活人;三是裝腔作勢,褻瀆死者。 中國城市中的白事,相對簡單,因為地域和家族氛圍比較淡,更多的是同事和朋友,在家中設置靈堂,走完整套程序后,大多選擇火葬。花費的費用大多是讓親屬和幫忙的親友吃飯,以及最后的火葬費用,費用相對較少。而農(nóng)村在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強制火葬后,現(xiàn)在又回歸到土葬的傳統(tǒng)習俗中,這其中的原因既有傳統(tǒng)的“入土為安”的思想作崇,又有農(nóng)民火葬不易和火葬設施不完備的現(xiàn)實缺陷。總之,土葬讓農(nóng)民增加了一口棺材的開銷。 農(nóng)村還有請樂隊以及搭臺唱戲的風俗,花錢之處比城市葬禮多出很多。這些花錢的地方并非為了尊敬死者,而是要在別人口中落得一個“這家有錢,辦的白事大”的話語,也就是所謂的“不蒸饅頭爭口氣”,為了闊這一下,可能一年的收入都要搭進去一大半。這次回去老家,農(nóng)村和幾年前變化并不大,加上這幾年人民幣匯率高懸、通貨膨脹率一直不低、以及國外價格低廉的各種農(nóng)產(chǎn)品對國內(nèi)市場巨大沖擊,農(nóng)民的日子并不滋潤,但你在這種環(huán)境里,并不可能去改變傳統(tǒng)和世俗,只能按照規(guī)矩來,在親人去世的時候,乖乖送錢給棺材鋪、戲曲隊和白事大全店,雖然不至于因此返貧,但也算是很大的負擔了。 按照我們村的習俗,人死后要在家中放置3-5天,這次姑奶奶去世,恰逢嚴寒,我的幾位舅舅帶領一眾子孫要每天在酷寒的屋外靈堂守候前來吊唁的親友及鄰居,可謂苦不堪言。如果白事趕上夏天,還要租賃冰柜以防尸體腐敗。最后一天也是最復雜的一天,在家中各位親屬要祭拜,棺材抬到街上還要原樣再重復一遍,整個儀式長達數(shù)小時,參加過的人都知道其中滋味,純粹是對活人的一種折磨。 在花了錢以及一絲不茍的走完全部儀式后,我們是否感受到了莊嚴及肅穆呢?并不是。白事的儀式要求守靈的孝子賢孫在來人吊唁的時候要大聲哭泣,而人是感情動物,不是眼淚制造機,不可能想哭就哭,于是農(nóng)村也就有了“唱哭”的概念,哭的像唱歌一樣,聽到的人雖然知道不是真心哭泣,但也理解這其中的難處。等到死者快要下葬的時候,繁復的祭拜儀式中,哭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其中除了親生子女或者十分要好的親朋好友,有幾個是真心哭泣,大家都是在演戲而已。明知道是應付,但是規(guī)定的動作不得不完成。像我父親從小經(jīng)歷這種場合,早已練就出聲到淚流的高超演技,也是讓人欽佩。而村里一旦有紅白事,其他村民都會聞聲而來,他們并不是為了死者悲傷,一是為了看本家雇來的唱戲團,樂呵一下;二是看看整個過程有沒有錯誤、有沒有孝子笑了,看個熱鬧;三是為了免費的吃飯。為了讓本院和村里的人在葬禮上幫忙抬棺材、堆土,在靈堂邊幾天時間都要放開讓村里人免費吃喝,雇廚子擺桌子,支起大鍋熬肉菜,搞得一片狼藉。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這真是我想要的葬禮嗎?絕不。 我們有能力改變這些嗎?沒有。 我所看到的,是日益衰敗破落的農(nóng)村,以及逐漸走到盡頭的中國傳統(tǒng)喪葬文化。傳統(tǒng)是一頭巨獸,任何人都無力擊敗他,但可以在順從他的同時,逐步的逃離他。隨著80后計劃生育一代逐步成為社會核心,傳統(tǒng)的家族意識正在慢慢淡化,90后和00后則完全現(xiàn)代化和西化。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接觸的信息已經(jīng)宣告了這種傳統(tǒng)必將失去傳承,慢慢死去。 中國的傳統(tǒng)喪葬習俗是丑陋的、是低俗的,中國導演從來不敢觸碰這個題材,除了陳佩斯的《孝子賢孫》,距今也有二十多年了。而西方文化中的葬禮,都突出簡潔和主題明確,沒有裝腔作勢的哭泣,也沒有引動人們貪欲的免費食物,就像我們在《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火星救援》等電影中經(jīng)常看到的一樣,像吃飯睡覺一樣,是人正常生命的一部分,是常態(tài)化的,沒有過度消耗社會資源,并且寄托了適當?shù)陌肌?/p> 轉(zhuǎn)自公路車手的微博,作者,散一生 |
|
來自: 好心態(tài)有好心情 > 《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