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xué)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別人不了解自己,其實很正常,沒必要擔(dān)心,而最應(yīng)該擔(dān)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那如何才能看清別人、了解別人呢? 《論語.為政》中就講到了孔子的識人方法:“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這句話就是說,通過視、觀、察這三種方法,就可以了解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就一目了然了,根本無法藏匿。 《春秋谷梁傳》上說:“常事曰視,非常曰觀”?!稜栄裴屧b》上說:“察,審也”。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上說:“視、觀、察,以淺深次第為義?!币簿褪钦f,“視、觀、察”這三種方法,是由淺入深,分三個步驟,循序漸進的。 一,視其所以。 “以”,何晏的《論語集解》解釋為“用”。皇侃在《論語義疏》上解釋為:“即日所行用之事”。就是說看一個人,先看他日用平常所干的事情,他現(xiàn)在都干些什么,這個近在眼前,只需要看就可以了。但是光看眼前的事情,還不足以了解一個人,因為有的人很善于偽裝,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做慈善的未必就是一個好人,打人罵人的也未必就是壞人,光從眼前的一兩件事上,還看不透一個人 。 二,觀其所由。 “由”,《論語集解》上講:“由,經(jīng)也。言觀其所經(jīng)從”?!墩撜Z正義》:“所由,是前日所行事”。這就是說光從表面上看還不夠,還要從長遠(yuǎn)處看,看看他以前是如何做事情的,以前做過什么事情,他做眼前這些事情的目的和動機是什么。比如他做慈善,是真的出自仁愛之心,還是沽名釣譽,還是要掩蓋一些罪惡的勾當(dāng)?他打人罵人,是為了發(fā)泄私憤,打擊報復(fù),還是為了這個人好,為了幫助這個人?這樣對這個人的了解的就又深了一步。 三,察其所安。 “安”,《論語正義》上講:“安者,意之所止也?!??!墩撜Z古注集箋》中說:“行善而安之,則善日進。有過而安之,則惡日積。” 在對他有了以上的了解以后,還要細(xì)心觀察一下他平常的涵養(yǎng),他在做完這些事情之后,他的表情如何,他的心情安定于何處。他是安于平淡,還是安于名聞利養(yǎng)?如果一個人表面上雖然經(jīng)常做慈善,但平日卻安于奢侈享樂,安于名聞利養(yǎng),這就很值得懷疑了,他做慈善肯定是有目的的,這是小人,不是君子。 所以“察其所安”就是由表象到實質(zhì)了,要看看他平常安于什么,不能光看他眼前做的一兩件事情。真正安于平淡的人,不會被外境所困擾,即使賺了很多錢,也不會因此晚上高興的睡不著覺;即使過的日子很窮困,也不會感覺錢財對他有多大的威脅。而安于享樂的人,在發(fā)達(dá)的時候,也可能會做一些善事,但是一旦陷入貧困,就可能胡作非為了。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說,通過這三種方法觀察一個人,就沒什么可以逃避的了,把一個人就可以看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