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青縣城沒有北門,據(jù)康熙《青縣志》卷一“城池”條記載: 宋析永安縣,置土城。周回五里,高三丈五尺,池闊二丈,深一丈。明成化丙戌知縣唐振重修,辛卯知縣劉素始填民居之。正徳辛未知縣張?zhí)禅Q值寇亂增修,甲戌知縣劉繹復加修飾,高深增于舊。門凡三,東曰通濟,南曰清寧,西曰永安嘉靖丙辰知縣劉瑅重修,崇禎十三年知縣馬玉清增修四角炮臺、三甕城。 由此可知,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時,青縣城就沒有北門,而更早的嘉靖《河間府志》卷二“青縣城池”條目也有類似記載: 宋析永安縣,置土城。周回五里,高二丈五尺,池闊三丈,深一丈。成化丙戌知縣唐振重修,正徳辛未知縣張大鳴值寇亂,增葺城堞,民賴以安。甲戌知縣劉繹復加修飾,城厚二丈,高深增于舊,甃城門,崇雉堞,建闉阇,復扁其三門,東曰通濟,原名望海。南曰清寧,原名盤古。西曰永安,原名望京。四隅各為樓以望遠。四面各為鋪以擊柝,足為一方之偉觀云。 同書還收錄了禮部尚書劉春所撰的《青縣城記》,略云: (劉繹)以典史彭宗武董其役,繹于暇則觀察其人之勤惰,工之能否,以加懲勸其用命與不用命者,經(jīng)始甲戌歲九月初吉,閱三月而告成,其城周五里,厚二丈,高視厚倍而殺其四之一。以磚石甃為堞,開城門三,東扁曰通濟,南曰清寧,西曰永安,而于四隅則亦為樓以遠瞭望。各為重屋于其上。 以上三種史料內容大同小異,可見縣志所記傳承有自,真實不虛。那么,沒有北門是不是青縣城獨一無二的現(xiàn)象呢? 筆者查閱《畿輔通志》,對青縣周邊的縣城作了一個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順天府、保定府、河間府、正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天津府等7府91個縣城中,永清、欒城、阜平、平鄉(xiāng)、廣宗五個縣城沒有城門數(shù)量的記載,剩余86個縣城中,5個城門的有井陘、滄州,約占總數(shù)的2.3%。4個城門的最多,有良鄉(xiāng)、固安、香河、通州、三河、寶坻、房山、元氏、順義、涿州、大城、保定、遵化、平谷、定興、束鹿、安州、高陽、新安、保定府城、河間府城、獻縣、阜城、任丘、交河、寧津、景州、吳橋、東光、故城、正定府城、平山、南和、巨鹿、內丘、廣平府城、曲周、肥鄉(xiāng)、磁州、雞澤、邯鄲、威縣等42個縣城,約占總數(shù)的48.8%。3個城門的有武清、昌平州、密云、懷柔、霸州、薊州、唐縣、博野、雄縣、祁州城、獲鹿、靈壽、無極、行唐、贊皇、任縣、廣平、成安、清河、青縣、靜海、鹽山、慶云等23個縣城,約占總數(shù)的26.7%。2個城門的有滿城、安肅、新城、慶都、容城、完縣、蠡縣、肅寧、藁城、新樂、晉州、沙河、唐山等13個縣城,主要集中在保定、正定二府,約占總數(shù)的15.1%。1個城門的只有東安(后增西南北三門)約占1.2%。 而3個城門的23個縣城中沒有北門的有武清、薊州、唐縣、博野、雄縣、祁州城、獲鹿、靈壽、無極、贊皇、廣平、成安、清河、青縣、鹽山等15個縣城,約占3個城門縣城總數(shù)的65.2%??梢姏]有北門在明清時代的華北地區(qū)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 再放眼全國,通過查閱各省的《通志》,發(fā)現(xiàn)甘肅的通渭縣城、華亭縣城、山丹縣城、鎮(zhèn)番縣城、沙州縣城,廣西的修仁縣城、羅城縣城,浙江的樂安縣城、四川的南江縣城、江西龍泉縣城也都沒有北門。這些沒有北門的縣城,會不會有一個共同的原因? 古代城池的主要作用就是御敵,而城門無疑是整座城池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歷來攻城都是以攻打城門為主,所以城門越少越易守難攻。而城池除御敵之外,還要考慮縣城內外的交通因素,我國最大的城池莫過于北京的紫禁城,它有9個城門,所以負責城門內外守衛(wèi)工作的禁軍統(tǒng)領又叫九門提督。這9個門,走煤車的、走兵車的、走糧車的、走糞車的各有分工。與青縣毗鄰的滄州,有5個城門,其中多出的小南門是為了方便運河上往來的商人出入滄州城。而曾經(jīng)隸屬過青縣的興濟城,歷史上只有東西2個城門,其原因一是城池狹小,二是興濟東臨驛路,西傍漕河,人們出行,要么走陸路,要么走水路,故而只建了東西二門。可見各地的城池是根據(jù)各自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幅員大小而選擇建造不同數(shù)量的城門,并非都要有東南西北4個城門。 青縣城始建于宋,構建之初會不會出于戰(zhàn)略上的考慮,不設北門是為了避免了敵人的正面沖擊呢?因為當時的戰(zhàn)爭威脅都是來自于北方的遼金,這或許是原因之一。我們再來看看交通,通過翻閱民國版《青縣志》的區(qū)村表,發(fā)現(xiàn)當時坐落于青縣城北面最近的幾個自然村是李豹莊、北張家莊,正北12華里。后胡家店,正北15華里。南新房,正北22華里。小邵莊,正北23華里。流河、苑家莊、東魏村、滕家莊、王家莊、丁家莊、潘家莊、倪家莊,正北25華里。而青縣城的西面有小張莊,正西5華里。東、西馬家橋,正西6華里。王牌莊、孫家莊,正西10華里。南面有河溝,正南1華里。東南2華里有南街,東南3華里有戴家園、鮑家嘴。西南3華里有小堤,西南5華里有雙廟堤,東面有李家鎮(zhèn)、張?zhí)炜v屯、周尚文屯,都是距城正東2華里。東南3華里有辛莊,東南4華里有神沙廟,東南5華里有柳黃屯。由此可見,縣城北門外的自然村相對稀疏偏遠,交通也不是很便利。 其實,作為緊緊依傍運河的青縣縣城,其最主要的城門當和興濟城一樣,都是東西二門,因為南門也曾在乾隆九年至同治七年被堵塞了一百二十四年之久(詳見民國《青縣志》卷三),如果真有那么不便,恐怕早就打開了。 再有北方的冬天北風凜冽,氣候寒冷,而厚厚的城墻正好形成了一道屏障。這或許是沒有北門的城池為什么會集中在黃河以北的主要原因。當然也不能排除民俗方面的忌諱,人們以為開北門不順,不吉利,大門向南開最好,向東或向西開次之,多數(shù)人忌諱開北門。比如,明代謝肇淛《文海披沙》卷五記載的民謠:“夏津不撞鐘,高唐無北門。撞鐘人頭痛,北門生蝗蟲。”至于從全國整體上來講,除河北外,山西、四川兩省缺北門的縣城也比較集中,大概是山區(qū)地形復雜的原因。 每個缺北門的縣城肯定都有它的具體原因,而青縣城門的具體原因,由于年代久遠,目前找不到明確的史料記載,我們也不可能起古人于地下一問究竟。于是,青縣城沒有北門的原因,便成了一個永遠的謎團。 |
|
來自: xianfengdui111 > 《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