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之 明清官窯瓷器補篇(五) 21 高19.5厘米 瓶撇口,短頸,豐肩,鼓腹,至脛處漸收。口沿與肩之間有兩個對稱的龍形柄高聳直立,龍頭探進瓶口銜住口沿。通體施霽藍釉地,釉色靜穆深杳,宛若淡靄蒼穹,極見勻凈雅逸之致。肩部及底部飾蕉葉紋。腹中淺浮雕云龍紋,行龍身姿矯健,于祥云間起伏騰躍,一派雄渾威嚴之勢。紋飾上敷以釉里紅,紅彩別出機杼,用點繪法繪制,點的疏密、聚散表現(xiàn)出云、龍變化的關系,清晰疏朗,虛實相宜,與霽藍相互輝映,愈生清靈之氣。 本品造型古雅深穆,挺拔優(yōu)美,化裁于唐代酒器雙龍耳瓶。雙龍耳瓶是盛唐較為流行的酒器品類,由雞首壺和外來的胡瓶相結合,逐漸演變而來。故宮博物院現(xiàn)存唐白釉雙龍耳瓶(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晉唐瓷器》,頁171,圖158),就是此一瓶形的典型范例。 清帝好古賞舊,有清一朝,仿古瓷器之盛行蔚為可觀。所摹名品雖形臨古,卻出新意,融入了創(chuàng)新的時代元素,矯正了一味臨摹的輕弱流弊,鑠古鑄今,遂入至美至善之境地。此珍罕之雙龍耳瓶保留原有的雙龍耳飾,對稱的龍形柄與口、肩相連所形成的虛實對比,于渾厚質樸中洋溢出俊俏與嫵媚,其瓶腹曲線卻作變化,更添豐盈,于剛健挺拔中透出協(xié)調柔和的韻律美,正是慕古出新的竭力之作。 此瓶獨特之處,不僅在其形制,更體現(xiàn)在釉色及紋飾上。所施釉里紅燒造工藝繁復,講究物理變化之妙,若火候氣氛掌握不準,其色或是暗沉,或是淺薄,皆不堪入目,影響美觀。本品不使用平涂技法,以加點涂法而成,規(guī)避這一缺陷,甚是巧妙,配以霽藍釉地,相互烘托,藝術效果極佳。瓷上加以獨特的淺浮雕,使畫面與造型有機的結合達到形式美,凸出光潤柔美,增強了瓷質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多了一層含蓄的回味。明晦之間,暗蘊匠人巧心,堪稱無上妙品。 查閱公私典藏,至今未見有完全相同者著錄于冊,極其罕見,疑為孤品。惟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天藍釉雙龍耳瓶、香港佳士得2004年秋拍第872號拍品“清雍正豆青釉雙龍耳大瓶”及北京東正2014年第553號拍品“清乾隆御窯天藍釉雙龍耳瓶”與之相近。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晉唐瓷器》,上??茖W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頁171,圖158 RMB 1,200,000 22清雍正 粉彩雙龍捧壽云鶴紋大盤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盤敞口,口沿折邊,弧腹,圈足。盤心繪雙龍捧壽圖,雙龍分別以胭脂紅與淡松石綠繪飾,色彩淡雅,對比鮮明。以龍捧壽,象征皇圖永固,萬壽無疆。盤內壁飾八只形態(tài)各異的仙鶴,俯仰顧盼,飛舞奔放,穿插有序。仙鶴騰踔太空,翔于五色祥云之中,寄寓“云鶴千年”之意。盤口沿描金。盤外壁以礬紅彩繪十只蝙蝠,脛部飾洶涌海濤,蘊含“福壽雙全”、“洪福齊天”、“福山壽?!敝?。此盤形制巨大,造型規(guī)整,釉質細膩致密,釉色勻凈潤澤,施彩豐富絢麗,繪飾精致流暢,布白虛實有致,疏朗得當,寓意吉祥,雍容華美,亮麗典雅,當為景德鎮(zhèn)御窯廠為皇帝特制的祝壽大器,不同于例行燒制的大運瓷器,地位尊貴,極為稀有,為雍正御窯大器之珍品,殊世罕見,堪稱孤品。 尤可注意,本件大盤有兩點極為特殊之處。首先,雍正粉彩斐然弈世,然而向來以小件器皿著稱,尤其是描繪粉彩花卉紋飾的小件杯盤,故雍正粉彩多以婉約雋美、玲瓏可人的形象示人。如是觀之,是件大盤極為獨特,彌足珍貴,當屬雍正“粉彩群芳”中稀世珍寶,極其珍貴。 其次,明清官窯瓷器紋飾中多見“單龍捧壽”或“雙龍趕珠”,然而,“雙龍捧壽”圖案十分鮮見,只限雍正一朝,極為稀有,更能彰顯帝王的崇高地位。遍尋各方典藏資料,已知繪有相似圖案者僅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歷掐絲琺瑯雙龍大盤(《故宮琺瑯器選萃》,圖9)以及瑞士著名藏家AlfredBaur藏“雍正官窯黃地青花雙龍捧壽紋鳩耳尊”。 參閱:《故宮琺瑯器選萃》,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年,圖9 RMB 1,800,000 23清嘉慶 粉地粉彩八吉祥紋花觚 (一對)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單行篆書款 此花觚器型仿商周青銅“觚”,原為五供之一。廣口,長頸,束腰,球形腹,圈足外撇,莊重秀美。器身腹部方框礬紅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單行篆書款。通體以粉釉為地,粉彩為飾,口沿處及腹部各繞體飾如意云頭紋,頸部下方飾蕉葉紋,腰部與底部各束以一周回紋,周身裝飾西番蓮纏枝紋、八吉祥紋,紋飾繁而不亂,布列得當,色彩濃艷而協(xié)調。整器造型規(guī)整,雍容華貴,色彩富麗明艷、搭配和諧,繪工細膩精湛,線條流暢,畫意富麗繁縟,為嘉慶宮廷粉彩瓷上品之作,且成對保存,昆山片玉,殊世罕見。 嘉慶朝的彩瓷以粉彩為主流,早期因乾隆仍監(jiān)管軍國大事,故御窯瓷器依循乾隆朝舊制,制作精美,質量甚佳,可歸為乾隆晚期瓷器,故素有“干、嘉窯”之說,本器制作精湛華美,霞明玉映,可媲美乾隆朝之物,或為嘉慶早期之作。 五供由香爐一只、燭臺與花觚各一對組成,用以供奉神、佛或祭祀先祖。清皇室崇信佛教,佛前供器多以流行為明清的八吉祥紋和蓮紋為飾,本品即屬宮廷供器,地位尊貴,意義非凡。 征引各方典藏資料,南京博物院藏清嘉慶花地粉彩八吉祥紋五供(《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374)中的一對花觚與本品器型、紋飾完全相同,僅有釉色差異。 參閱:《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館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374 RMB 1,800,000 24明宣德 鑲邊紅釉碗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說明:碗口微撇,深弧腹,圈足??谘罔傆幸蝗谶?,足底施白釉,青花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內外壁均施高溫銅紅釉,釉質醇厚致密,釉色深濃艷麗,色若凝血,壁身光素無紋?!睹魇贰酚涊d,非皇家則“不許用朱紅及抹金、描金、雕琢龍鳳文”,紅釉瓷器地位尊貴可見一斑。本器器型端莊典雅,釉色純正,制作精湛考究,品相良好,堪稱宣德御制紅釉珍品。尤為珍貴之處在于本品口沿鑲邊,極為特殊,殊世罕見。 高溫銅紅釉器始燒于元代景德鎮(zhèn),至明永樂、宣德燒造技術臻于成熟,尤以宣德紅釉最佳。是時釉色純正,不流釉、不脫釉,故又被后世譽為“宣紅”。宣德紅釉有深、略深、淺、淡四種。深者色為黑紅,猶如初凝牛血,釉質肥厚,釉內氣泡較多。略深者色艷麗,釉層略薄,亦有小氣泡,并伴有隱約顯露的細小血絲狀與小斑點。淺者釉色分外勻凈,可與紅寶石的晶瑩相媲美,即“寶石紅”。淡者呈現(xiàn)桃花般粉紅色,俗稱“桃花面”。 仇焱之(1910~1980),曾是舊上海首屈一指的收藏家,后移居香港,最終定居瑞士,被譽為全球五大中國瓷器藏家,蜚聲海外,其珍藏之物皆為器美神完的稀世珍寶,為世人所重,備受尊崇。蘇富比1980、1981年于其身故后舉辦的三場“太倉仇氏抗希齋曾藏珍品”專拍更是震驚世人,締造了中國藝術品收藏的傳奇。 翻檢公私典藏資料,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紅釉碗(《明代宣德瓷器特展圖錄》,圖90)與本品相似,然無鑲邊,可資比較。 來源:仇焱之舊藏 參閱:《明代宣德瓷器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83年,圖90 RMB 920,000 25清乾隆 茄皮紫釉爵杯 款識:“乾隆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爵杯扁長圓口,敞口,深腹,雙圓柱形柱,柱頂為寶珠形,有尾有流,一側飾長方形鋬,平底,三足外撇,底部暗刻“乾隆年制”篆書款。整施茄皮紫釉,釉質致密細膩,釉色深邃瑩潤,造型古樸,玲瓏精致,極具典雅美感,實屬乾隆朝宮廷御制珍品。 茄皮釉創(chuàng)制于明弘治年間,《南窯筆記》載“鉛粉、石末,入青料則成紫色”。經嘉靖、萬歷而至清三代達到極致,存世極少。清代多燒仿古爵杯作為祭器,同時又是為清玩摹古之物,乾隆時期尤盛。《大明會典·器用》記載“嘉靖九年,朝廷規(guī)定四郊各陵瓷,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以青、黃、紅、白四色象征天、地、日、月。 檢索公私典藏資料,本品與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氈包青釉爵(《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354)、香港著名藏家徐展堂舊藏清乾隆茄皮紫爵(《徐氏藝術館·陶瓷·清代》,圖45)以及張宗憲舊藏清乾隆茄皮紫釉爵(《張宗憲珍藏康雍干御瓷》,編號507)器型、釉色相似,可資比較。 來源:日本回流 參閱: 《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354 《徐氏藝術館·陶瓷·清代》,徐氏藝術館,1994年,圖45 《張宗憲珍藏康雍干御瓷》,香港,1999年,編號507 RMB 805,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