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酸的紫外吸收 核酸分子的堿基都含有共軛雙鍵,在260nm紫外波段具有最大吸收峰,利用這一性質,可以對核酸、核苷酸、核苷、堿基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DNA的變性 (1)定義 DNA在各種因素作用下,由雙鏈解為單鏈的過程稱為DNA變性。 (2)變性因素 加熱、加酸或加堿,其中最常見的使DNA變性的方法是加熱。 (3)結構變化 DNA變性時,維系堿基配對的氫鍵斷裂(并不是多核苷酸斷裂),也就是說不破壞一級結構中脫氧核苷酸的序列。 (4)吸收值的增加 DNA變性時,鏈解過程中,由于更多的共軛雙鍵得以暴露,DNA在260nm處的吸光度隨之增加,這種現(xiàn)象成為DNA的增色效應,它是監(jiān)測DNA雙鏈是否發(fā)生變形的一個最常用指標。 (5)溶液粘度降低DNA DNA變性時,由原來比較“剛硬”的雙螺旋結構,分裂成兩條比較柔軟的單股多核苷酸鏈,從而引起溶液粘度降低。 (6)Tm值 Tm值是指核酸分子內雙鏈解開50%時的溫度,也稱為融鏈溫度,DNA的Tm值與其DNA長短以及堿基中的GC含量有關,DNA分子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DNA分子越長,Tm值越大,離子強度越高,Tm值越高。 3、DNA的復性 DNA的變性是可逆的,在適當條件下,變形的DNA兩條互補鏈可重新配對,恢復天然的雙鏈雙螺旋結構,這一現(xiàn)象稱為復性,熱變性的DNA經(jīng)緩慢冷卻后即可復性,這一過程成為退火,退火產生減色效應,但是,熱變性的DNA速度冷卻至4℃以下,DNA不可發(fā)生復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