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水,萬物之本源也。”目前,部分地方水源污染的話題,已引起高度重視,正在積極探索治理污染的良策。洛陽自古代建都起,一直重視飲用水問題,保護井水甚至成為洛陽的“市民準則”,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目前,洛陽古代的城市飲用水設施多數(shù)已蕩然無存,僅留有少量的遺跡,唯有甘泉河仍靜靜地流淌,水質(zhì)依然清澈甘甜。
![[轉(zhuǎn)]甘泉河水清又清——淺談古代洛陽的城市飲用水 [轉(zhuǎn)]甘泉河水清又清——淺談古代洛陽的城市飲用水](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6/2916/164761265_1_20190629041702910.jpg)
伊川甘泉寺藏品:骨雕嵌竹水桶模型(民國) 大兵 攝
城市的選址,首先考慮的是城市用水問題。國都,作為一國之都,其城市用水問題尤為重要。古代國都用水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護城河和水運交通用水、園林綠化用水、飲用水。其中,飲用水為城市用水的重中之重。而在古代,王宮飲用水又成為城市飲用水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1
“三善咸備”唯洛陽
明人陳建在《建都論》中說:“古今天下都會有四,然論時宜地勢,盡善全美則皆不如洛陽。夫建都之要,一形勝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后可以言建都。長安雖據(jù)形勢,而漕運艱難;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無險,四面受敵。惟洛陽三善咸備?!标惤ㄋf的“洛陽三善”,其中一點提到了水,即“漕運便利”。但是,僅有這點還不夠,因為他沒有提到洛陽的飲用水質(zhì)量也是超過其他古都的。
以幾大古都而論,水質(zhì)最差的是北京和西安。清佚名《燕京雜記》稱:“京師之水,最不適口,苦固不可飲?!币驗榈叵滤|(zhì)太差,從井里打上來的水只能用來洗衣灑地。和現(xiàn)代人到超市買桶裝水一樣,當時有條件的北京人也爭著買水車從城外運來的“甜水”。
隋朝初都長安,而老長安城的地下水水質(zhì)惡化嚴重,又咸又苦,不可以飲用,這也是隋文帝楊堅另擇址建立大興新城的原因之一。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朱元璋外甥李文忠與西平侯沐英進兵洮州(今甘肅臨潭),經(jīng)過西安時發(fā)現(xiàn),城里的井水又苦又咸,根本就不能喝,喝了便生病。
2
改善水質(zhì)有良策
洛陽自建都起,一直重視飲用水的問題,文獻中找不到此方面的任何“負面新聞”。
井,是人類的重要發(fā)明。在上古時期,洛陽已開鑿并使用水井。在偃師二里頭和商城遺址,都發(fā)現(xiàn)了這一時期的水井。二里頭遺址所有的建筑物近旁都有水井,其水井呈長方形。二里頭遺址還發(fā)現(xiàn)有陶水管道,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人們飲用地下水的同時,對都邑規(guī)劃中的污水處理已高度重視。在商城遺址的宮城中,發(fā)掘出三口水井和三處石塊砌成的排水溝。在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和隋唐洛陽城中,發(fā)現(xiàn)的水井和排水設施更為完善。
水井作為重要飲用水源,古代洛陽人特別重視保護井水,保護井水甚至成為洛陽的“市民準則”。當時,主要采取三種手段:一是定期淘井,清除污泥,使井水潔凈,水井保潔定在夏季用水高峰來臨前的夏至,《后漢書·禮儀志(中)》記載,“是日浚井改水”改善水質(zhì),以減少因直接飲用不潔井水而引起的季節(jié)性疾病發(fā)生;二是用陶瓦片加固井壁,防止和減少泥土散落在井水中;三是給水井加上蓋子,防止污物掉進水井污染水源。
3
御用水源甘泉河
隋唐洛陽城規(guī)模龐大,有百萬人口,城市飲用水問題比較突出。當時為解決飲用水的問題,采取了兩種方法,即開鑿水井和開鑿水渠。其中,水渠貫穿整個洛陽城,構(gòu)成完整的供水系統(tǒng);水井也不少,但主要集中在居民區(qū)。詩人白居易有“井梧涼葉動,鄰杵秋聲發(fā)”的詩句,寫了水井、梧桐樹等景物,展現(xiàn)其居所的秋天景象。宮城和離宮的水井較少,如上陽宮這個龐大的建筑群,僅發(fā)現(xiàn)水井一處。
在隋唐洛陽城宮城和離宮中發(fā)現(xiàn)的水井較少,原因有二:一是宮內(nèi)水渠、湖池密布,不缺水源;二是隋唐時期皇家有御用水源。這個御用水源就是甘水,又稱甘泉河,它是與清代玉泉山一樣著名的宮廷專用水源。
甘泉河之得名,是由于其水甘甜。東漢時期的皇家菜園、茶園也在這里。如著名的漢代芙蓉園、騫園等,芙蓉園是種植蓮藕的,騫園主要種植苜蓿菜,苜蓿菜也是一種草本茶。而士大夫煮茶,也是在甘泉河取水。魏晉時,孫登、阮籍是品茶名家,他們都曾隱居于甘水一帶。
洛陽市區(qū)有五條著名河流,即伊、洛、瀍、澗、甘,酈道元《水經(jīng)注》分別為這五條河作了注。人們對伊、洛、瀍、澗四條河比較熟悉,對甘水相對比較陌生,這是因為甘水流經(jīng)之地多為山區(qū),交通不便。但是,甘水是洛陽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條河流。
讓我們了解一下位于洛陽西南部的甘水。甘水發(fā)源于鹿蹄山,鹿蹄山是一個西北走向的山脈,其主峰是半坡山,位于今宜陽樊村鄉(xiāng)之南。其東為鹿蹄山的第二峰,名常羊山,位于今伊川鴉嶺鄉(xiāng)樊店村。
常羊山有一個山泉群,形成開闊的水潭,這就是甘水的源頭。甘水出常羊山后,向北流入殷溝村北的柱山后,進入甘水的中游,形成開闊水面,而柱山是鹿蹄山最西北的一座山峰。甘水由此往北,進入扶豬山地區(qū),扶豬山又稱飛山,是隋唐西苑的南界,其主峰是甘山,其上有甘國故城,位于豐李鎮(zhèn)河口村東南。甘水在河口村出飛山,進入下游,從小作村入洛河。
4
期待“老樹發(fā)新枝”
從隋代開始,宮廷飲用水多用甘泉河之水,其取水點在今豐李鎮(zhèn)河口村,這里有一個高地,至今仍留有皇家拴馬臺的名稱。隋煬帝比較喜歡品茶,又喜甘水之美,就在這里建了甘泉宮。甘泉宮,因為建在甘水河中游的飛山地區(qū)而又名飛山宮。這里是一處很好的品茶休閑之處,武則天常駐蹕甘泉宮。唐玄宗多次到甘泉河一帶考察,責令增修了不少水利設施。
隋唐洛陽城在北宋末年毀于戰(zhàn)亂,金朝末年在東城一隅建中京金昌府,即今老城。金代以后,洛陽城市飲用水主要是井水,新中國成立后還遺留不少古井。其中,位于東南隅的四眼井最為有名。在清乾隆時期的《洛陽縣志》的《城關全圖》中,對四眼井作了醒目的標注,井欄為方形,中有四眼水井,其旁有奎光閣。
目前,洛陽古代的城市飲用水設施多數(shù)已蕩然無存,僅留有少量遺跡,唯有甘泉河仍靜靜地流淌,水質(zhì)依然清澈甘甜。甘泉河流域文化資源豐富,需要我們認真地利用和開發(fā),讓其“老樹發(fā)新枝”;另外,建議在甘泉河中游修建水庫,作為洛陽的備用水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