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幼有序排輩份 文/應可軍 現(xiàn)代青年父母給孩子取名,多隨意為之,或取其寓意好,或取其動聽。此與古人之取名迥異。中華文化底蘊深厚,人名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意義。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更重行輩之序和長幼之別,幾千年來一直延續(xù)至今在中國傳統(tǒng)宗法社會中,任何姓氏都有悠久的世系,世系以漢字排成序列,這個序列用在人名上,就是我們常說的輩分或輩倫。古人取名,必以世系中排列的漢字為準,且以世系中之字居中。這樣,古人取名,姓氏居首,不可改;輩分居中,亦已定;唯最后一字可以隨“取”。比如筆者姓“應”,世系輩分為“可”,則我的名字前兩個字已經定了,只能叫“應可ⅹ”。對于一個人來說,一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同宗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準確,日常生活中要向長輩請安、敬煙、讓座、讓路、座次上也十分講究,不能亂了禮法。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命運都會受到宗族禮法的影響和傳統(tǒng)道德的束縛。儒家文化對論資排輩的強調,源于農業(yè)社會獨特的社會結構,中國人的這種特點與儒家文化幾千年來的影響有關??鬃颖救司褪且粋€非常注重“禮”的人,而禮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形式。在孔子認可的禮中,大多都是在強調身份的重要性?!墩撜Z鄉(xiāng)黨》整篇都在講禮,包括士人在各種場合、面對各種人的時候應當遵循何種規(guī)矩??鬃又v的禮有兩個維度的內核,一個是以親疏作為判定依據的“孝”,一個是以尊卑作為判定依據的“忠”。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保ā墩撜Z為政》)。孝的第一要義是要聽話,而且要和顏悅色(色難),這才算禮數(shù)周到。對于君主,要“事君盡禮”(《論語八佾》),才能算忠。有了這兩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種論資排輩的表現(xiàn)。漢族重宗族的觀念一直延續(xù)至今。輩分的字譜又稱昭穆、字派、行派,用以表明同宗親屬、家族世系、血系秩序的命名字輩排列。輩分序昭穆古已有之,昭穆為我國宗法制度,即宗廟或宗廟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昭穆制源于母系氏族社會二輩制族外婚,每個氏族內男女各有兩個輩分,兩個氏族的同輩異性才可以通婚,子女的世系按母親的世系決定,父子屬于不同氏族。后來昭穆制逐漸得以演化,上古時代宗廟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以周代天子七廟為例,自始祖之后,父為昭,子為穆。排列時,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來分別宗族內部的長幼次序和親疏遠近。 輩分的排列常常體現(xiàn)在人名中,使用輩分用字不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輩,認輩分,也便于修宗譜。一般而言,以字定輩分者,都將這些輩分字置于姓之后第一個字,如張學良、張學思、張學銘。但也有特殊的,如寧海塘心王規(guī)定取名時,上輩為第一個字,下輩要用在名字的第二個字。依次循環(huán),我國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輩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輩分不是特別講究,如小說《白鹿原》中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這個“孝”字是取忠孝之類的用字,沒有特別嚴格的輩分用字沿革。再如,我們的父輩名中,輩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較好的字來使用。在這種宗族觀念下,一般排輩分主要體現(xiàn)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譜,故不采納?,F(xiàn)今,許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輩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選一個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關系,并無序輩之意。行輩字是宗族內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隨便選用的。 宗譜的行輩字派用以加強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這一目的,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祿、吉、祥、賢等;第二類是希望宗族延續(xù)和昌盛的字,如:永、傳、昌、盛、興、延、繼、承等;第三類是懷念先祖和歌頌皇天恩德的字,如:澤、祖、顯、榮、恩、錫、啟、先等。家譜的行輩字派是家譜中尤其重要的內容,一般由家族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訂,編成幾句吉祥話,有的文人甚至將其寫成詩,比如寧海岔路《葛氏宗譜》的行輩字派是“政體更,民為主,同本家,重聯(lián)序、前后會,西南通,誠相愛,誼當崇,經與書,傳能久,善培養(yǎng),契似友,根已固,源自長,遵斯旨,永發(fā)祥?!鼻巴锨坝形宕轰辍⒒?、杰、言、丙、是追認的。后是方孝孺定的“敦孝悌。秉忠貞。廣言行。明禮義。達家邦”可排了十五輩后,方孝孺認為排到這里就足已了,以后就讓子孫后代自己接著往下排。寧海城郊白鯉塘汪氏排了120字,可延續(xù)120代,都不用增添了。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于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乃至如現(xiàn)代人一樣求新求奇。古人取名,蓋多取自儒家修齊治平、厚德載物、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名既定,字則闡發(fā)名之意。宗法社會在現(xiàn)代已解體,那么,依據世系字派取名是否已無意義?曰:非也。概略說之,其意義有: 首先讓人有歷史感,從而促生其道德感與責任感。依據世系字派取名,讓人知道我們在世系中的位置,我們既是一個承前者,也是一個啟后者??傊瞬皇且粋€孤懸孤立的個體,我們乃處在一個歷史的長河中。作為承前者,我們要光大祖德;作為啟后者,我們要模范子孫。我們須有無限的道德感與責任感來對這個家族的歷史負責。就筆者而言,傳承到我這里,較為清楚的世系如下:梅林應氏字輩,隱承養(yǎng)維世宗從,廷昭民邦文仲真,孝敬元原佳永良,乾仁德正期明春,繼述昌隆端可必,才華貴盛宜光新,這樣的一個世系,從五代到現(xiàn)在,凡四十二世,一千余年。我不知道這些人曾經有怎樣的生活,如今,這個世系的接力棒已經到了我的手上,我應如何做才能無愧于列祖列宗呢?在此可生無限的感慨,亦可生無限之動力。“慎重追遠,民德歸厚”,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其次,在譜牒中確立位置,進入歷史。庸常大眾,很難進入正史,因為它是記載王侯將相的。但傳統(tǒng)中國社會又可讓每個人留在歷史之中,這就是中國的譜牒文化。 傳統(tǒng)的譜牒把每個人的世系記載得清清楚楚,不漏掉任何一個人。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的偉大之處,體現(xiàn)了對每個生命的尊重。譜牒依據世系字派,直接確定了一個人在譜牒中的位置。 比如,筆者屬于“可”字輩,乃世系中的三十四世,那么,在譜牒三十四世這一欄中一定可以找得到我的名字。再依此向上追索,一個人的世系傳承是可以清清楚楚的。 同時,如果一個人依據世系字派取名,即使我們對其生平沒有任何了解,但我們卻可以依據其世系字派,大致可以知道他屬于哪一宗族,生活于哪一歷史時期。比如,我們宗族的“仲”字輩,大概就生活于公元960年—1279年之間的宋代,這個判斷出入不會太大。 最后,可以增進人之間的感情。若我們在名字中看到自家世系字派序列中的字,就會知道他與我們是宗親關系,盡管不認識,但肯定是一個支脈下來的后裔,這無疑會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我們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若我們的名字中屬于同一世系字派,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其祖先為同一人。這在流動性極大且人情相對疏遠的當今社會,無疑是多了一個穩(wěn)固而又相對安全的港灣。 總之,依據世系字派取名,關系到序齒倫理問題,亦關涉到歷史傳承問題,其事不可謂不大矣,決不只是一個人的符號標記。古人多于成人禮之時,有尊長有德之人取名賜字,正唯鄭重其事也。 那么,世系字派自身所選取的字是不是隨意的呢?寧海岔路上金村據《婁氏宗譜》記載;婁氏在漢高祖時賜姓劉,王莽時易姓為金。南宋 紹定二年(122),金宣義自霞城巾山(臨海)遷居于此。三傳至承息、承恩昆仲,承息仍姓金,承恩恢復婁姓。”寧海上金婁氏排行是;宣性承云千元詵可明公伯廷永文宗友玄仁尙光大原家昌土世傳起鳳用爾秉方。并被寫入家譜,具有宗族的權威性,后裔子孫按照字輩譜取名,一輩一字,世次分明地傳承下去。即使家族分遷,散居各方,或年代久遠,支派浩繁,世系龐雜,只要按字輩譜取名,就可保證同宗血脈的一氣貫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亂。 所以,這套高度文化化的輩譜制度,是確保家族血緣秩序永不紊亂的重要方法。昔時家譜在編訂字派之前,均有明確的詮釋。譬如寧海各大家族字輩應該說是一部完整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個家族的印記。其實字輩也算是一種比較隨意的文學形式,它的隨意性體現(xiàn)在,雖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詩那樣講究嚴格的押韻,不像詞曲那樣必須套用現(xiàn)有的牌名。通過字輩可以把兩個不認識的人團結到一塊兒,可以使陌生人之間產生突如其來的親切感。更能夠增強各群體間的凝聚力,字輩作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將它很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下去。 作者簡介 應可軍 應可均 ,筆名筱瑛,曾用名應可軍,浙江寧海人。現(xiàn)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中國近代史史料學會會員、寧??h詩詞楹聯(lián)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地名協(xié)會副秘書長、寧海縣徐霞客研究會理事等。酷愛收藏寧海地方文獻,被評為“寧波市十佳藏書家庭”;走遍全縣村落,考查風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普查先進個人”首批“浙江省民間文藝優(yōu)秀人才”“寧波市十佳業(yè)余文保員”;其間,曾在《寧波日報》《寧波晚報》《寧海報》等刊物上發(fā)表過不少的史論作品,參與策劃多種文化活動,編著多種有關寧海綜合文獻等。著有《寧海歷史上今天》《寧海姓氏溯源》《寧海之最》《寧海古戲臺》《寧海民政志》等著作。 □編輯:木子葉寒 □ 圖片:李和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