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譯文】 孔子說:“莊稼生長了,卻不吐穗開花的,有過的罷!吐穗開花了,去不凝漿結(jié)實的,有過的罷!” 〖感悟〗 秀指禾黍的吐花?!对娊?jīng)·大雅·生民》云“實發(fā)實秀,實堅實好。”“發(fā)”和“秀”是指莊稼的生長和吐穗開花;“堅”和“好”是指谷粒的堅實和壯大。這都是“秀”的本意?,F(xiàn)在還把莊稼的吐穗開花叫做“秀穗”。漢人唐人多以為孔子這話是為顏回短命而發(fā)。但顏回只是“秀而不實”,則“苗而不秀”又指誰呢?孔子此言必有感而發(fā),但究竟何所指,則不必妄測。 其實,我們讀《論語》也好,其余諸子百家也罷,年代久遠,很多話我們是很難對其本意進行準確無疑的解釋的,只要能夠體會大意,或者有所啟發(fā)也就夠了。易中天先生講三國時的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即便是正史的記載也未必可信,也有很多虛妄甚至故意掩飾的地方,甚至于即便是原原本本的記載,難道就能是其人內(nèi)心的本意?我們已經(jīng)不可能起古人于地下了,即便是能夠起古人于地下,難道他們的話會有改變嗎?所以讀書應(yīng)讀出書曲筆之處,言外之意。 “苗兒不秀”的孔門弟子我們無從考證了,但歷史上,現(xiàn)實中的例子并不罕見。初中時語文課本上有篇《傷仲永》,仲永小小年紀便能作詩,但其父親不注重后天的培養(yǎng),滿足于一時的虛榮,仲永最終只能是“泯然眾人矣。”“小時聰明,長大未必聰明”的俗語,也道出了個中道理。給你一個天才的兒童又能怎樣,不能教育,不會教育,最終也一樣泯然眾人矣。 對此句話,讓我心中又是一警。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世界上最好的,為什么在家里如此聰慧的孩子,上學后會逐漸的拉開距離,甚至我們平時看不上眼的孩子,長大后反而有所成就?一方面靠的是天資,更重要的是教育。我深信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好孩子是管出來的。 什么順其自然,順其自然的結(jié)果可能是雜草重生,可能是日漸一日的遠離你最初的初衷?!梆B(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不要指望我們順其自然,孩子就能夠成才,孩子也能養(yǎng)成順其自然的良好心態(tài),“盡性知命”不是那么容易達到的境界。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保▓蛟黄诙┯袔兹四軌蛎?,又有幾人能夠做到。 事實上,往往是父母眼界的高低,決定了孩子今后能夠走多遠。 |
|
來自: liuhuirong > 《論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