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遺址或稱鄴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境,由南北兩座相連的城池組成(即鄴北城、鄴南城)。鄴北城自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舊城基礎上開始營造。是為曹魏五都之一。遺址范圍包括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鄴北城、鄴南城、銅雀臺)和河南省安陽市東北(曹操高陵、西門豹祠)。1988年,以鄴城遺址之名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漢末年袁紹以鄴城為根據(jù)地,遂成為冀州治。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為魏公,定魏國之都于此。曹操因舊城增筑鄴北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北臨漳水,城西北隅自北向南有冰井、銅爵、金虎三臺(即銅雀臺),遺址位于今臨漳縣三臺村。曹丕代漢,遷都洛陽城,鄴仍為魏郡郡治,并以“王業(yè)之本基”為曹魏五都之一。 后為后趙、冉魏、前燕都城。東魏時,興建鄴南城。為東魏、北齊都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大致以太行山劃分為山東和山西(與今天的行政區(qū)劃名稱有別)兩大地理單元,而鄴城則是這一時期山東地區(qū)的最大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 東魏建立,遷都于此,置司州,改魏郡為魏尹,并于古漳水南岸營建鄴南城,東西六里、南北八里,規(guī)模大于北城,現(xiàn)其城遺址因漳水改道已在北岸。東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蕩陰縣、安陽縣劃入鄴縣。自此安陽縣并入鄴縣直到590年(重置安陽縣)共56年時間。北齊代魏后,仍以此為都,改魏尹為清都尹,倚郭鄴、臨漳、成安三縣。鄴城之盛,至此為最。此時的鄴城坐擁天下之精華,是當時最為繁榮的都城。 銅雀臺,建于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冬,位于鄴城(今中國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三臺村)。建安十五年,曹操擊敗袁紹,于鄴建都漳河畔大興土木修建銅雀臺,高十丈,分三臺,各相距六十步遠,中間各架飛橋相連。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又在銅雀臺南方建一金虎臺。次年(214年),又在銅雀臺北建一冰井臺,合稱為“三臺”。 十六國后趙石虎時,在三臺基礎上又增加二丈,合十二丈,并建五層樓。宋朝的王安石有詩《銅雀臺詩》:“吹盡西陵歌舞塵,當時屋瓦始稱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詫虛名動世人。”王安石感嘆,世人喜花費重金收藏銅雀臺瓦硯,卻大半是贗品。元末時,銅雀臺被漳水沖毀一部分。到了明末,銅雀臺大半被漳水沖毀?,F(xiàn)存的建筑,除金虎臺遺址保存較完整外,銅雀臺、冰井臺和其余建筑均毀于大水和戰(zhàn)火,淤埋于地下。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