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漳縣,隸屬于河北省邯鄲市,地處中原腹地、太行山東麓,位于河北省最南端,西望太行山,東眺齊魯?shù)?,位居中原腹地,扼守燕趙南門,素有“天下只腰脊,中原之襟喉”之稱。 臨漳,古稱“鄴城”,春秋時期,齊桓公始筑鄴城;戰(zhàn)國時期,魏文侯以鄴城為陪都。
西漢漢高祖置鄴縣(公元前201年),漢魏南北朝時期都設(shè)置有鄴縣,而且治所一直在鄴城。兩漢三國時期的鄴縣含今臨漳縣南部和安陽縣北半部。據(jù)《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時,鄴縣曾擴(kuò)大至今河北省磁縣。北魏中期,鄴縣又?jǐn)U大到今林州市。東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蕩陰、安陽劃入鄴縣,治所在鄴城(北周治所東遷)。這時的鄴城兩縣都很大。北齊的設(shè)置與前朝相同,《北齊書·路去病傳》曾有“鄴、臨漳、成安三縣同治鄴城”的記載。 東漢末年(公元204年),曹操擊敗袁紹進(jìn)占鄴城(臨漳縣鄴北城),占據(jù)鄴城,營建王都,據(jù)鄴城十六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后為曹魏五都之一。
西晉建興二年(公元314年),為避愍帝司馬鄴諱易名,因北臨漳河,將鄴城易名“臨漳”。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鄴城先后作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中國北方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軍事中心長達(dá)四個世紀(jì)之久,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使臨漳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yù)。 鄴城,是古代著名都城,遺址范圍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安陽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帶。遺址主體位于河北省臨漳縣境內(nèi),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漳河岸畔。 臨漳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繁榮于鄴城的“建安文學(xué)”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枝奇葩。 而曹操修筑銅雀臺的故事,在三國演義的助推下,更是流傳千古,所以重點(diǎn)說一下銅雀臺。 曹操消滅袁氏兄弟后,夜宿鄴城,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銅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決意建銅雀臺于漳水之上,以彰顯其平定四海之功。 曹操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即史書中之“鄴三臺”,是建安文學(xué)的發(fā)祥地,臺高10丈,有屋百余間,因歷代名人題詠甚多而名。 銅雀臺,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18公里處,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十六國后趙石虎時,在曹魏銅雀臺原有十丈高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窗戶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于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 北齊天保九年(558年),征發(fā)工匠三十萬,大修三臺。整修后,銅雀臺一度改名為“金鳳臺”。到唐代,又恢復(fù)了舊名“銅雀臺”。元末,銅雀臺被漳水沖毀一角,周圍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寧寺。 明朝中期,三臺還存在。明末,銅雀臺大半被漳水沖沒。如今的銅雀臺,在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鳳臺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 臨漳縣總面積744.06平方公里,下轄5個鎮(zhèn)、9個鄉(xiāng),總?cè)丝?2萬。 破釜沉舟、曹沖稱象、七步成詩、文姬歸漢等成語典故均出自臨漳。“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生前一笑輕九鼎,魏武何悲銅雀臺”(李白)等名詩佳句,也至今傳誦。 相關(guān)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