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承接(世人都贊美智慧,為什么老子卻說“智慧出,有大偽”?) 學習道德經(jīng),開啟大智慧。經(jīng)文:六親不和,有孝慈。 釋德清注:“上古雖無孝慈之名,而父子之情自足。及乎衰世之道,為父不慈者眾,故立慈以規(guī)天下之父。為子不孝者眾,故立孝以規(guī)天下之子。是則孝慈之名,因六親不和而后有也?!?/strong>說得甚為透徹。 何為六親:父母、兄弟、妻子,這是世人最親近的家人,一旦沒有了家人,我們能夠孤獨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嗎?我們應該高舉孝道的大旗,今天的孝道已經(jīng)面臨極大的危機,父慈子孝的華人文化日趨衰微,華人痛心不已。 華人將承載什么樣的文化呢?一旦丟棄了華人固有的父慈子孝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必將兩手空空。孝道在衰落,父母很悲哀,后人豈不悲哀?后人哀之而不警醒,復使后人哀之也。 ![]() 不僅孝道在衰落,父母的慈道也在衰落,至少父親的慈道在衰落。 一位高學歷父親的兒子已經(jīng)長到10歲了,這位外表光鮮的父親從來沒有為兒子花過一分錢,根本沒有父親的責任感和親情,慈道盡失。因為他心中只是希望為前途成功而奮斗,原來指望妻子家資助他,妻子發(fā)現(xiàn)丈夫根本沒有親情愛意,心中只有前途金錢,沒有滿足他的愿望。于是這位高材生對親生兒子視為路人。這不是個案,華人不愿意宣揚家丑而已。 孝道危機在前,慈道危機在后。這個后果是因為老子“六親不和,有孝慈”這句經(jīng)文,還是老子的警告沒有被重視呢?孔子把父父子子作為心中的崇高理想,但很多男性已經(jīng)沒有父親的天性了,剩下的只有母親不離不棄。如果最后這道人倫防線也失守了,這個孩子就成為孤兒了。母親依然偉大,部分父親已經(jīng)不再偉大。作為一位華人的文化使者,孔子該作何感想? 華人文化精英應該弘揚孝道和慈道,恢復華人父慈子孝的偉大傳統(tǒng)。 ![]() 這場人倫危機的根源何在呢?老子宣說是:“六親不和”,親情愛意的天性喪失是這場人倫危機的根源。莊子說和有“人之和”和“天之和”二種,只達到“人之和”而未達到“天之和”,則不是全德之人。 莊子講了一段孝道的經(jīng)典:“(以養(yǎng)孝易,以敬孝難。)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p> (相比而言)以食物奉養(yǎng)雙親是很容易的,以懷有敬意奉養(yǎng)雙親則很難。 (相比而言)以懷有敬意奉養(yǎng)雙親是很容易的,以充滿愛意奉養(yǎng)雙親則很難。 (相比而言)以充滿愛意奉養(yǎng)雙親是很容易的,以心中徹底忘記雙親是極難的。 (相比而言)以兒女忘記雙親是容易的,讓雙親忘記兒女是極難的。 (相比而言)讓雙親忘記兒女是容易的,讓雙親把兒女和天下同時忘記是極難的。 (相比而言)使雙親同時忘記兒女和天地是容易的,但使天地忘記我極難極難。 ![]() 即使你忘恩負義,對天地之德毫不領情,甚至罵天罵地,天地依然無怨無悔,供養(yǎng)你陽光、空氣、水,還讓你腳踩在大地上。 千萬人中或有一個絕情父母,心中沒有兒女,但他們還不能心中同時沒有天地。他們還有最后丁點對天地的良知,還具有最后丁點天地良心,因此也可以被稱為良知未泯(善根未斷,還有拯救的希望)。 ![]() 此段真是令人蕩氣回腸的孝道真諦,孝道第一的曾子也自愧不如。莊子這段話可以看作老子的上課筆記。說老子“六親不和,有孝慈”對孝道很排斥,那是不理解老子是真正弘揚孝道的。 |
|
來自: 秋聲獨賦 > 《經(jīng)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