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我來寫作文】有獎征文活動
征文主題: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2019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里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
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chuàng)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假如你是創(chuàng)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現(xiàn)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作家,其余的人都是自己生活的讀者。同樣,每一個人都是別人生活的讀者。 一般地,在文學作品里稱當事者為,主人公;稱旁觀者為,看熱鬧的。多么形象。 主人公的行為是有時間背景,資源限制等等,他們利用有限的資源條件,向著自己的目標行動。而這些具體情況,那些看熱鬧的是不知道的,他們只是憑借自己大腦的想象,主觀臆斷,來不負責地判斷、評價甚至建議別人的行為。 主人公在現(xiàn)實中努力,旁觀者在自己的想象中對主人公指指點點。 小時候,看過一部非常好玩的木偶電影《抬驢》。 故事梗概是,從前,有父子倆要出遠門,用一頭毛驢做腳力,父子倆趕著毛驢上路了。 當他們路過一個村莊時,父親騎在驢上,兒子牽著驢走。村子里的人議論說:真是個狠心的爹呀,一點都不知心疼孩子!” 出村后,他下來牽著驢,就讓兒子騎在驢上,繼續(xù)趕路。當他們路過另一個村子時,有幾個人在背后指指點點:“這孩子真不知道孝順老人。”于是那兒子出村后趕快從驢背上下來,同父親一起牽著驢子繼續(xù)趕路。 父子倆商量了一下:既然一個人騎驢一個人步行,騎驢的總被別人說,干脆咱們爺兒倆都騎上吧。于是,父子倆興高采烈的騎上驢。 爺倆都騎著毛驢走到第四個村莊時,村里的一個老人說:“你們真不懂得愛惜牲畜,爺倆都騎著驢,看那毛驢都累成什么樣了?“父子倆慌忙從驢背上跳下來。 這爺倆愁壞了:一個人騎不行,兩個人都騎也不行,兩個人都不騎也不行,怎么辦呢?想啊想啊,最后,就去找了根小樹干當棍子,把毛驢放倒捆上,一前一后的抬了起來。 《抬驢》運用了生活中最平凡、最常見的小事反映了生活中的嚴肅的話題---當事者應該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旁觀者。 生活是一個大課題。社會的每一個人無論多么偉大和多么平凡,都要面對這一生活課題的考驗。我們就用這個故事來展開討論吧。 如果故事中的父子兩個和驢子的基本狀況是這樣的:驢子處于幼年,不適合長途負重。那么,父子兩人把行李放在驢背上,牽驢步行最佳家選擇。不要在意于有多少人笑話,說他們浪費資源,只管大步前行。因為,自己喂養(yǎng)的驢子自己愛護。 如果驢子處于成長期,只能負載行李和一人的重量。那么,可以選擇父親和兒子乘騎,也可以二人替換乘騎。這時候,遇見別人說孩子不孝或者父親不疼愛孩子,都只當沒聽到。自己知道怎樣分配合理利用現(xiàn)有資源。 如果驢子年輕力壯,正好處于負重載行的好時候,平時拉車耕地都輕松勝任,那么這次遠行,別說一人騎乘,兩人都騎上去也是沒問題的。那么這次遠行將變成一次愜意的旅游。父子二人乘騎驢上一路游山觀景豈不游哉優(yōu)哉!遇到有看笑話的群眾說,不愛護牲口,可以驕傲地告訴他,這驢兒壯著呢! 不管屬于那種情形,各種事物的條件決定事情的執(zhí)行方案,選擇具體的執(zhí)行方案要慎重,一旦決定,如果條件沒有變化則堅決執(zhí)行。管他東南西北風! 這對父子,不知道自己的具體狀態(tài)和驢子的體力狀況,也就是說不能準確把握自己的資源的水平。所以不堅定,遇到質(zhì)疑的聲音,就慌了神,沒了主張,讓別人的聲音控制了自己的行為,聽到別人說啥就是啥,甚至還做出了抬驢子的荒唐事。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吧! |
|